“好客山東·齊魯1號”投入運營,帶領游客領略齊風魯韻,感受儒家文化;“中原鐵道·大河之南號”首發,陪伴游客欣賞古都風貌,探尋中原文化;“熊貓專列”打造多條精品線路,不少班次已一票難求近期,旅游列車密集開行,火車“慢游”正收獲更多人的青睞。
一腳跨上列車,路程就成了旅程。戲曲主題專列上,豫劇表演、戲迷擂臺賽輪番上演,車廂化身“一路有戲”的戲臺;紅色研學旅游列車上,詩詞展示墻、陽光書社和互動教室成了沉浸式學習空間;貴州苗鄉侗寨“村火車”上,“鄉村市集”人氣興旺,非遺展陳琳瑯滿目,民族歌舞引人入勝…不但活動精彩紛呈,旅途更是安心與省心。不少旅游列車采用“一鋪到底、往返同鋪”模式,旅客無須換乘和搬運行李,火車成了舒適便利的移動賓館。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文化空間,還自帶社交屬性,旅游列車正拓展出旅游場景的新可能。
串珠成鏈,盡覽風光。從串起浙東唐詩之路的“詩路高鐵”,到絲綢之路沿線的旅游列車品牌,旅游列車馳騁在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中,將分散的旅游資源串聯整合,發揮出“乘數效應”。在途觀光、車隨人走的游覽方式,讓游客能夠放慢節奏、放松身心,沿著一條條精心設計的線路,觀賞秀美山川、感受風土人情,實現從“到此一游”到深度游覽的轉變。
旅游列車的火熱,還在于注重游客的個性化需求。旅游列車的游客中,老年游客占比接近 80% 。因此不少旅游列車從車輛適老化改造入手,加裝扶手,設置無障礙通道,開通緊急呼叫系統等;同時提供更加細致的醫療、餐飲等服務;日程規劃也注重慢節奏,降低旅游強度。在參觀方面,不論是從火車站到景點的接駁,還是開展針對性導覽講解等,旅游列車也體現出比較優勢。除了突出旅游功能性,一些列車的設計也盡顯巧思。例如“伊春號”的觀光車廂配備了弧形側天窗,旅拍空間車廂設置更衣室,滿足游客觀景、拍照的需求。
從賞花專列到旅拍專列,從尋山問水到探古訪今,業態更多元、體驗更多彩的旅游列車正向我們駛來,將帶著更多人探尋詩與遠方,收獲更多的美好回憶。 ⊕
(摘自《人民日報》2025年5月12日,無極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