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宿州市泗縣基層治理的實踐中,“她力量”作為不可忽視的存在,活躍于街角巷落、田間地頭、群眾身邊,她們扮演著黨組織書記、矛盾調解員、志愿者等多重角色,發揮著自身特長優勢,化解大小矛盾、講好平安故事,服務民生需求,堪稱泗縣“新時代治理能人”中的“花木蘭”。
“她調解”,
架起和諧“新楓橋”
“中國好人”岳喜環是運河街道花園井社區的黨組織書記,擅長調解工作的她總是不厭其煩地傾聽各類訴求、為居民排憂解難,任職以來近600余件矛盾糾紛在她的耐心調處下化于無形,被社區居民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近年來,岳喜環從“六尺巷工作法”中汲取經驗和靈感,依托社區為主陣地,打造了個人品牌工作室、婚姻家事微法庭,建好群眾身邊聽事解紛的“楓橋窗口”、“六尺巷”精神與傳統家風文化的宣傳陣地,讓行政、司法、人民調解力量充分下沉到基層一線,用優秀傳統文化為社區注入和諧文明之風。
“岳大姐處事恰當、平易近人,說話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把事實和道理講到我們心坎上。”社區王阿姨提起岳喜環時連連夸贊。“社區鄰里、家事矛盾糾紛的‘鎖孔’非常小,就在雞毛蒜皮、家長里短間,鑰匙就在于跟群眾拉好家常、拉近情感,再從傳統美德和文化角度循循善誘,幫助大家打開格局。”談起經驗,岳喜環展現出一位女性天然的共情能力和細膩的溝通技巧。
女性治理能人既發揮柔性魅力,也展現擔當作為,書寫著踐行楓橋經驗的精彩篇章。
草溝鎮的周莉自擔任政法委員一職以來,一直活躍在鄉村矛盾糾紛化解的一線,在她的牽頭帶動下,鎮綜治中心與職能站所、包村干部、村黨組織書記、五老鄉賢等深度綁定,實現“1+4”聯調機制常態化長效化,成功根治了30余起“歷史遺留癥”。同時,在普法工作中,她讓法治趕上農村大集,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開設“流動普法攤位”,親自上陣,將枯燥的法律條文轉化成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和感興趣的事例,成為遠近知名的“平安嫂”。
“她服務”,
織密民生“幸福網”
5月20日,是婚姻登記高峰日,在泗縣婚姻登記中心的活動禮堂內,開誠社工心理服務中心的資深導師尤艷,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家庭生活經驗,為20余對領證新人,聲情并茂地上了生動的“新婚第一課”。從親密關系培養到婆媳相處之道,從子女健康教育到良好家風養成,全方位為婚后幸福生活輸送心靈養料、奠定經驗基礎,同時她還鼓勵年輕人樹立新思想,抵制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收獲陣陣掌聲。“這樣的宣講每年都會有好幾次,這些事情靠‘婆婆嘴’去說更合適,效果也更好。”尤艷表示。
除了講好婚戀課堂,開誠社工心理服務中心定位于守護未成年人,特別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以“陽光徽童 開誠相伴”為項目理念,開設“幸福家庭心理微課堂”,專業女性社工化身“志愿成長伙伴”,把心理健康、節日問候、文化傳承、親子輔導等送進社區千家萬戶。
近年來,泗縣巾幗志愿服務在很多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們的節日”里包餃子、裹粽子、做月餅的一雙雙巧手;是敬老愛老活動中,整理內務噓寒問暖的“貼心小棉襖”;是與困境兒童、留守兒童“一對一”“多對一”結對的“愛心媽媽”;是輔導青春期女童時,私下傳授生理健康知識的“成長導師”……“巾幗紅”讓泗縣的“志愿紅”色彩更艷、更有溫度。
泗縣依托“婦女之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等陣地,探索建立了“1+18+N”志愿服務模式,即1個縣巾幗志愿服務總隊、18支鎮街分隊和若干個村(社區)巾幗志愿者服務小分隊的組織模式,隊伍共計206支,吸納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樂于奉獻的女黨員、女干部、女知識分子2000余人,她們用女性力量擦亮泗縣人民幸福溫暖底色,為泗縣建設添磚加瓦。
“她議事”,
激活治理“新引擎”
在泗縣近年來的“圍樓夜話”“夜話鄉村”等城鄉群眾協商議事活動中,婦女是發聲建言的重要角色,擔任著調解鄰里糾紛、反饋問題線索、探討治理之策、傳播文明理念的“女主人翁”。“在很多次圍樓夜話議事場合,女性群眾代表尤為積極,更愿意敞開心扉,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小區里的大事小事,家庭里的點點滴滴與大家分享。相比男性,她們捕捉問題的視角更敏銳,表達心聲的方式更感性,思考建議也更周全細致。”虹城街道黨工委書記萬玲說。
當前,虹城街道已率先試點建立婦女議事點50個,配備巾幗志愿者96名,充分運用女性聲音為基層群眾“代言”。
為改善社區女性同胞就業環境,虹城街道與泗縣小飾品協會聯合打造了塑料花、仿真飾品加工“共富工坊”項目,并搬到“夜話就業”主題活動現場,聘請專門人員為賦閑待業的婦女代表提供手工、家政、育嬰等實用就業技能培訓,同時開展工坊招工宣傳,吸納待業勞動婦女,用她們的勤勞雙手,為家庭經濟和社區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此外,近兩年,在泗縣城鄉議事活動的評先比優舞臺上,“好婆婆”“好媳婦”“和美家庭”中的女性也頻頻展現風采,彰顯出在涵養家教、培育家風中的擔當作為,弘揚孝老愛親、家庭和睦的美德新風。
來源:宿州市泗縣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