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類人才培養模式下,經濟學一流學科與一流專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經濟學的創新與發展。然而,當前經濟學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建設協同體系存在協同意識不足、學科專業設置不合理、科教融合型人才與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為此,文章提出以協同理念推進協同體系體制機制更新、以經濟學學科為基礎進行專業設置、引進培育科教融合型人才和師資力量、建設配套的協同發展保障體系等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6.038
The Construction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Strategy of the Collaborative System between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nd Majors in Economics
ZUOHe, YUANLihua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Heilongjiang )
AbstractUnder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the first-classdisciplines and first-classmajors of economic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and joint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and developmentofeconomics.However, the current synergistic system for theconstructionoffirst-class disciplines and first-classmajors in economics suffers frominsuffcentsynergisticconsciousness,iationalsetingofdisciplinesandmajors,andinsufiientsientificand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talents and teachers.For this reason,the article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renewal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the synergy system withtheconcept ofsynergy,setupspecialties basedon the disciplineof economics,introduce and cultivate talents and teachers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and build a supporting guarantee system for synergy development and other practical paths.
Keywords\"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synergistic system; practical paths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現出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為實現人才培育和教育強國的目標,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即“雙一流\"建設。這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響應國家戰略需求、促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舉措,其深遠意義在于通過優化學科布局、強化科研創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向世界先進行列邁進,而且能夠為國家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知識創新。
“雙一流”建設規劃了中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綱要,但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大類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本科生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洪大用 (2016)指出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征,應該將一流本科教育納入“雙一流\"建設方案。而一流本科教育離不開一流專業建設的支撐,房敏(2019)認為學科專業是高校辦學的兩大基石,應用型本科高校內部應堅持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基本方向。因此,只有將一流專業和一流學科建設統籌規劃,形成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體系,才能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但是,當前經濟學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建設協同體系的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了彼此分割、厚此薄彼甚至是對立的問題。所以,如何在“雙一流\"建設、大類人才培養模式下優化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協同體系,實現二者有機聯合和協調發展,培養具有全球視野、深厚理論基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經濟學人才,成為經濟學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課題。
1經濟學一流學科與一流專業協同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1.1目標一致
經濟學一流學科建設目標旨在實現經濟學學術創新和理論突破,培養高素質經濟學人才,為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服務。而經濟學一流專業建設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堅實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經濟學人才,以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二者的共同目標就是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經濟學人才,為學科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智力支撐。
1.2內容互補
經濟學一流學科建設強調學科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創新性,注重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為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經濟學一流專業建設則注重課程的實際應用性和與行業的緊密聯系性,強調實踐教育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兩者在內容上互補,一流學科建設為一流專業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研究方向,一流專業建設則為一流學科建設提供實踐基地和人才輸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3]。
1.3方法協同
經濟學一流學科建設和一流專業建設在教學方法上是協同創新的。要推廣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在線課程、翻轉課堂等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跨學科合作是經濟學一流學科建設和一流專業建設的重要方法,它強調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鼓勵教師跨學科合作創新,建設跨專業創新團隊,從而促進學科與專業的協同發展。
2經濟學一流學科與一流專業協同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在“雙一流”和高等教育大類人才培養模式下,我國經濟學學科、專業依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特色,對學科布局進行了優化調整,加強了基礎學科和關鍵領域的學科建設,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顯著增加,高校學術成果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朝著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目標前進。為加強經濟學學科的國際競爭力,高校參與國際合作和交流日益頻繁,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經濟學的有關學術思想和教育理念,為經濟學學科和專業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雖然當前經濟學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建設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高校學術成果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朝著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目標前進。但從系統論、協同發展的角度來看,在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了厚此薄彼、各自為政、“兩張皮”的問題。一是協同建設意識淡薄。在推進“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部分高校缺乏整合與共享高校各類資源的協同戰略、管理體系和協同機制,導致學科與專業建設存在脫節現象,未能形成良性互動和資源共享機制。二是學科專業設置不夠合理。部分高校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存在“重學科、輕專業”的現象,導致專業設置盲目延伸,與學科契合度不足;高校內部學科、專業各自制訂發展規劃和路徑,二者壁壘重重,不能實現學科交叉融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學科和專業建設存在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三是學科、專業融合式科教人才、師資力量不足。高校部分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分配不平衡,因此出現了科研人才在教學能力上有所不足,而教學能力強的教師科研能力不足的問題。并且在教學內容上缺乏科教融合、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的安排,對科研、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造成了阻礙。
3經濟學一流學科與一流專業協同體系的建設路徑
3.1以協同理念推進協同體系體制機制的更新
建設經濟學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協同體系,首先需要樹立協同發展理念。一是樹立學科專業協同發展的理念。地方高校可根據自身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的優勢,結合區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重新審視學科專業建設發展規劃,轉變觀念認知,將協同性、一體化發展理念貫穿學科專業整體規劃中。二是建設學科專業協同發展的管理制度。學科專業協同建設規劃的執行,需要有與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經濟學學科專業協同體系的組織協調工作可以由學院院長負責,在總體建設目標的引領和學科團隊的幫助下,研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推進具體工作的開展落實。三是制定學科專業協同體系規劃。高校可以將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教材開發納入學科建設整體規劃。專業建設規劃遵循\"規模控制,適度發展\"的策略,緊密對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持續優化專業結構。多維度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來促進協同體系體制機制的更新。
3.2以經濟學學科為基礎進行專業設置
專業設置要以學科為基礎,通過一流學科建設來推動一流專業建設。專業建設是建設協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經濟學基礎學科出發進行專業設置,不斷優化專業設置布局,發展交叉學科,實現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協同體系的優化。一是專業設置布局要契合學科發展。經濟學專業設置要根據高校自身學科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并結
科教導刊
合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從整體視角進行謀劃布局,保證專業設置契合學科發展的基礎和前景[。二是注重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大類招生和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打破學科之間藩籬,提升學生的通識教育素養,為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創造機會。經濟學學科與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專業設置和建設中,可以考慮與其他學科共同建設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和科研育人平臺。專業設置嘗試開設跨學科、跨專業課程,搭建跨學科教學團隊和育人平臺,使關聯學科、專業之間實現資源互通,資源價值最大化。
3.3引進培育科教融合型人才和師資力量
高等教育階段的教師不僅是學生培養的關鍵力量,還是學科、專業協同體系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引進培養具備科研與教學雙重能力的教師,發揮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助于找到教學和科研的最佳結合點,推動學科、專業間的互動、融合、協同建設。一是在教師引進上,高校可以依托科研院所等一流科研機構,通過師資互聘、資源共享、平臺共建等方式,打通科教、產教協同辦學新路徑。二是在教師培養上,要構建系統的教師培養發展體系,通過持續教育和在職培訓,強化教師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5;鼓勵跨學科交流與合作,使教師能夠在不同學科領域汲取知識,拓寬視野。三是推廣科教融合式教學方法。一方面,要鼓勵科研成果轉化為專業課程內容,將教師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案例,激發學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的科研探索活動能夠產生思想的碰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科研工作的推進有促進作用。
3.4建設配套的協同發展保障體系
為保證經濟學學科、專業協同體系建設的各項措施得到落實,需要建設與之相配套的協同發展保障體系,該保障體系涉及協同建設的考核評價機制、資源配置機制,以保障學科專業協同體系建設的順利實施,從而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一是制訂學科專業協同體系建設的考核評價機制。高校應確立學科負責人在專業建設中的職責和考核標準,要求其統籌學科教師,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以實現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另外,學科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中應增加對本科教育的要求,包括教師授課、課程資源開發、教材編寫、實驗平臺共享以及對在校生和畢業生培養質量的反饋機制等。同時應在本科人才培養上增加科研培養內容,如為本科生開設講座和課程,指導畢業論文和科技競賽,以及為本科生提供國際交流的機會等,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二是增加教學經費的資源配置機制。面對有限的教育資源、科研經費,高校亟須解決教學經費資源配置不公的問題。高校可以探索改革傳統的按學生人數分配教學經費的模式,采用一種綜合考慮學生教學經費、課程建設經費和專項教學經費的分配方式,以增加對教學的投入。具體來說,高校可以建立一種基于開課數量、修讀人數和課程質量等多維度評價的教學經費分配機制,以確保課程建設的質量。另外,高校應增加并專門分配用于學院教學業績考核獎勵、教師教學獎勵、本科生實習實踐等方面的經費,確保這些經費專款專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這些措施,可以優化教學資源的配置,促進教學與科研、專業與學科的協調發展。三是定期對學科學術科研成果轉化為專業課程開發的實時情況、學科和專業相關資料的共享情況進行評估,建立“學科一專業”協同建設自我評估的長效機制,使自我評估逐步達到制度化和規范化。
★基金項目:大類人才培養模式下經濟學一流學科與一流專業建設協同體系的研究與實踐(23GJYBD016)。
參考文獻
[1]房敏.課程建設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基本路徑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1):105-110.
[2]郭必裕.對“學科”與“專業\"建設兩張皮問題的對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23-26.
[3]洪大用.在\"雙一流\"建設中大力加強本科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6(4):9-16.
[4]李小年,方學禮.地方高水平大學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協同發展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6):13-16
[5]閆長斌,時剛,張素磊,等.“雙一流\"和\"雙萬計劃\"背景下學科、專業、課程協同建設:動因、策略與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9,42(3):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