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725.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7-198-03
引言
在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和全球數字經濟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經濟學基礎課程面臨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雙重創新需求,產教研深度融合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方式。當前,市場對經濟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逐漸從傳統的理論知識轉向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2019年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2020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等為經濟學基礎課程產教研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論依據,鼓勵高職院校與企業、研究機構合作,共同培養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經濟學專業人才。
一、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的現狀與挑戰
《經濟學基礎》是高職院校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專業先導課,其特點是理論性強,難度較高,缺乏實踐性教育內容。高職學生普遍數理基礎薄弱,面臨數學推導和證明時力不從心,可能會產生對課程的排斥與抵觸心理。這種現象反映出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及教學體系不匹配,探索解決理實結合的產教研融合模式成為教學改革的關鍵。
(一)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滯后
針對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已成為職業教育領域較為活躍的研究內容。2015年至今,“產教研融合”為關鍵詞的中國知網收錄論文有113篇,從相關文獻研究結果來看,主要集中于實踐性課程的建設路徑研究上,對于理論性課程的產教研融合教學體系研究相對較少。從行業發展及非財經類專業課程體系診斷分析來看,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在適應行業發展需求方面也存在滯后性,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分離等問題。
(二)經濟學基礎教學體系局限性
實踐內容缺失導致學生學習時往往難以理解和吸收抽象的經濟理論,難以將知識與實際經濟活動相聯系。為驗證相關結果的可靠性,對區域內的高職院校進行隨機調研,樣本采集主要針對開設過或正在開設《經濟學基礎》課程的專業學生(10所高職院校共計3000余份樣本數據),如表1所示,調研結果可以看出:課程設置不合理性、教學方法偏重理論講授,缺乏足夠的實踐環節,這種理論與實踐分離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較為充分,但缺乏將理論應用于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隊伍產教融合意識薄弱
經濟學學科專業教師隊伍中從業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比例不足,部分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科研項目數量和質量不高,難以推動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制度薄弱,制約了教師隊伍的建設,也影響了高職院校經濟學學科的整體發展水平。
二、產教研深度融合下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體系構建
《經濟學基礎》課程是經濟學專業的核心基礎,應當深化產教研融合,將經濟學實踐性和理論性相結合,以科學的方式改革課程教學體系,尋找課程教學發展的構建邏輯和準確的教學模式定位。
(一)基于ADDIE的經濟學基礎教學體系構建邏輯
2019年《貴州省數字經濟人才發展白皮書》,對數字經濟人才進行了明確的定義。數字經濟人才應具備數字化創新思維和交叉學科的知識體系,能夠創造性地進行勞動,并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作出顯著貢獻。當前數字化經濟背景下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是目前經濟學教育改革的目標,深化教育過程中“產教研”體系對增進經濟類專業教學發展有著戰略意義。
ADDIE教學體系模型具有系統性及科學性的特點,與經濟學課程產教研融合的教學實踐目標高度契合,如圖1所示,該模式將教學設計分解為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估五個階段,為經濟學基礎課程提供了一條清晰、可行的教學路徑。
研究階段,即分析階段,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以市場和產業需求為根本,強調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教學階段,基于市場化分析結果制定教學方案,設計實踐與理論教學內容、方法、活動及評估策略,動態掌握學生反饋和學習進度,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參與度。
(二)產教研融合下經濟學基礎教學模式定位
在黨的二十大對加速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戰略部署下,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也深刻推動了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社會進步。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教育改革更加突出強調理論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課程內容設計應圍繞數字經濟類人才培養,將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和理論知識有機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跨學科協同在產教研融合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經濟學與管理學、金融學、統計學等學科的融合可以培養學生的跨領域思維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課程,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培養經濟學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深化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普及,通過大數據分析、在線模擬實驗等手段,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經濟現象。課程教學模式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不斷地更新知識,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
(三)產教研融合下經濟學基礎教學模式構建
產教研深度融合對于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不僅意味著教學資源共享,更是構建一個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使教育與行業標準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共同促進人才培養和知識更新。在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構建上,可以依照課程分為課前、中、后三個基礎階段,并針對每一部分進行“產教研”深度融合。
在課前階段,基于產業需求進行對應課程的學情分析,根據學生狀況、課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情況,制定符合目前教學需要的相關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確定《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環節教學難點與重點,并根據重難點理清教學資源并整合相關教學資源,確定課程前期的教學工具及教學實施方法,依照以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經驗總結相關知識點的講授方法。
在課中階段,圍繞課程進行針對經濟學基礎課程的開發,主體分為教學階段開發和教學環境開發兩部分,教學階段開發針對課程講授過程中,以重難點為核心的教學目標、教學導言、課程前測、教學參與式學習過程、課程后測以及課堂總結,整體教學過程設計以生為本,強調課程實施過程的知識全覆蓋。教學環境開發主要針對課堂全過程的信息化手段開發,其中包括信息化工具整合、知識性結構化框架、課中學生交流協作以及課程全過程知識管理評估,將基于“產一教\"過程映射性點對點進行實踐和理論知識講解,并輻射至課程實踐實施環節,將教學環境開發實施于教學階段開發全過程。
課后階段,構建教學主體互評(即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和課堂學情評價(即教學內容評價與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反饋課堂教學實施過程的合理性。教學主體評價主要就課程知識的實用性及幫助性為主進行評價分析,課堂學情分析則主要關注不同主體對課程內容的評價,綜合相關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研”問題、“研\"難點等教學反思。
三、產教研深度融合下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模式
在上述研究內容基礎上,在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中確定“產教研創”教學模式的總領作用,將產教研深度融合思想貫穿經濟學課程教學全過程,加強課堂理論知識與企業行業化標準案例的融通。如圖1所示,以ADDIE教學設計模型為基礎框架進行深入實施,在分析、設計、開發、實踐和評價每個階段均涵蓋形成性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優化。以課程為出發點實現“產教研創\"的四位一體課程體系。教學模板包括前期分析、教學過程設計、企業實踐項目開發、企業項目實施及校外導師評價五個階段,涵蓋了多項具體任務,通過系統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以更好地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人才需求。
四、產教研深度融合下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一)課程內容的創新
在產教研融合的推動下,鼓勵高校與企業共同開發和應用高質量的經濟學基礎教學資源,涵蓋經濟學專業圖書、案例分析、多媒體資料、在線課件及教學輔助工具,包括數字圖書館、在線開放課程、短視頻課程和電子教案等,以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教學和學習的新要求。產業界與教育界的深度合作,可以將最新的產業技術、知識更新直接融入課堂教學、教材編寫、實驗實訓以及創新創業項目中。例如,2024年西安交通大學的未來技術學院,就積極實施了“科教融合、產學互通、共育人才”的教學方針,構建了“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
(二)教學方法的革命性改革
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更多的國有及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認識到參與產教融合的重要性,主動承擔起推動教育革新的責任,對《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創新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產業基礎。例如,中國中車集團等大型央企利用其行業領頭羊的地位,與專業職業院校、教學資源供應商緊密合作,克服理論知識教學模式與專業人才培養的難題,開創高職技能大賽概念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共同支持軌道交通技術領域的專業人才向國際技能大賽邁進。甘肅富通電梯工程有限公司代表地方性民營小微企業,牽頭創建了以地方小微企業為主體的產教融合聯盟,根據西北地區的環境特點和行業需求,通過企業、教育機構、學生和政府的多方協同合作,探索并形成了適應地方特色的電梯工程技術教育模式。這些實踐案例為產教融合在《經濟學基礎》課程中創新性教學方法的應用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三)師資隊伍的強化與升級
2020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中的“實施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攻堅行動\"指出,推進“三教\"改革,即教師、教材和教法的全面創新,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引進行業專家與學術研究者,形成理論與實踐的多元化師資隊伍,如“雙師\"型教師,優化教學團隊。教學內容融入最新的經濟理論、實際案例和統計數據,確保教學內容緊跟經濟發展脈搏。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和應用,通過技能競賽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也為教學團隊提供實時反饋。
五、結語
深化的產教研融合模式不僅提高了教育的內涵和效率,也促進了產教研一體化的協同發展。在《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中,校企共建課程標準、師資、實訓基地等資源平臺,滿足企業戰略、業務、人才和文化需求。也實現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在資源和需求上高度整合,在教育鏈與產業鏈間建立有機的連接,形成一個互相促進、共生共存的開放式生態系統,以此有效提升《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和適應市場的能力,為經濟學人才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基金課題:陜西省教育廳2023年度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學“內涵型項目\"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3GG005)]
參考文獻:
[1]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08):40-42.
[2]董蕾,關雅莉,趙國玲.資源共享對高職產教融合績效影響效應實證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2,31(02):60-65.
[3]孫慧哲,徐慧.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協同困境及解決策略——基于“主體一過程一結果”協同治理分析框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07):77-83.
[4]李琴.基于ADDIE教學模型的中職《機械基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24.
[5]邊藝,蘇小芳.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J].現代職業教育,2023,(23):145-148.
[6]曹曉麗,馬琨.高職院校思政課\"三教\"改革實施策略[J].安康學院學報,2024,36(05):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