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小學階段集中學習的重要閱讀策略之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更要在閱讀全程聚焦問題,組織學生思考、探索并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突破重點、化解矛盾,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升閱讀能力,逐步構建有效的閱讀方法與路徑。
一、鼓勵學生多方提問
提問閱讀策略單元安排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但是,從第一學段開始,教師就鼓勵學生提問。學生初步閱讀課文內容時,教師要鼓勵他們提問。教師可借助提問策略單元的方法,引導學生針對所學文本的字詞句提問,不懂的、新奇的、覺得奇怪的地方都能成為提問的切人點。同時,教師要通過示范,讓學生掌握不同的提問方法。
1.從基礎的字詞學習提問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從基礎的字詞學習進行提問。這有助于他們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以一年級下冊《靜夜思》的教學為例,在學生初讀古詩后,教師鼓勵學生針對生字提問。有的學生提出問題:“‘床’這個字,為什么是這么寫的呢?”教師便借此機會,給學生講解“床”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寫法,詳細地展示“床”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了解漢字是如何從古代的圖形逐漸簡化成現在的模樣,加深對生字的記憶。有的學生針對文本中的詞語提問:“‘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呢?”教師聯系上下文,給學生解釋“疑”在這里是“好像”的意思,同時拓展“疑”的其他含義,如“懷疑”,并舉例“我對這個答案表示懷疑”,幫助學生理解“疑”的意思
2.從內容關聯的角度提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關聯的角度提問,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能力。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內容關聯的角度提問。有的學生提出問題:“課文說西沙群島的魚很多,這些魚都生活在哪里呢?這和西沙群島的海底地形有什么關系嗎?”這個問題將魚的生活環境與西沙群島的地理特征聯系起來。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找到描寫海底地形和魚群分布的段落,分析珊瑚叢像一座座美麗的海底城堡,為許多魚類提供了藏身之所和食物來源;海溝地勢復雜,水流獨特,適合一些特殊種類的魚生存。還有的學生提出問題:“課文先寫了西沙群島的海面,又寫了海底,接著寫海灘,最后寫海島,這個順序可以調換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按照空間順序進行描寫的,這樣的描寫順序使得文章條理清晰,便于讀者理解。同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改變描寫的順序,文章會變得怎樣,讓學生通過對比,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合理的寫作順序對表達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提問和探究,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學會了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
二、圍繞學生關注的核心設計主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充分提問后,并非所有問題都能直接用于教學。教師需要適當梳理、分析,找出學生普遍關注的內容,綜合這些問題,設計出能貫穿整個閱讀活動的主問題。
1.分析學生的問題找共性
教師要仔細分析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挖掘其中的共性,找到學生共同關注的核心,為設計主問題提供方向。
以教學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為例,學生在初讀課文后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花生的果實為什么長在土里”“父親為什么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作比較”“我們應該學習花生的什么品質”“花生除了吃還有哪些用途”等。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發現學生普遍對花生的特點以及作者通過花生表達的情感和道理很感興趣。教師進一步梳理,發現學生關注的核心一一花生的內在品質以及這種品質在生活中的意義。
2.依據共性設計主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能夠統領全文的主問題,引導學生圍繞主問題深人探究文本。
以《落花生》的教學為例,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共性問題,設計主問題:“花生雖然外表普通,果實埋在土里,卻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像花生一樣做一個有用的人?”這個主問題涵蓋了學生關注的花生的特點、品質以及花生在生活中的意義。學生圍繞這個主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思考作者筆下的花生與其他果實的不同,分析父親話語中對花生品質的贊美,進而聯系生活實際,探討在不同場景下如何踐行花生的精神。比如,在學習上,學生要像花生一樣默默努力,不炫耀成績;在集體活動中,學生要像花生一樣為集體貢獻力量,不求回報。通過對主問題的探究,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能將文中的道理與生活相聯系,提升了思維深度和閱讀能力。
三、探索核心問題
學生閱讀一篇課文時,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但關鍵核心在于指向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也就是說,教師要聚焦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重點探究。
1.緊扣單元要素確定核心問題
教師要精準把握單元語文要素,結合課文內容,確定能夠引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核心問題。
以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在教學《草原》這篇課文時,教師緊扣該要素,確定核心問題:“老舍先生是怎樣圍繞‘草原風光美和人情美’這一中心意思來描寫草原的?”這個問題直接指向單元語文要素,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圍繞中心意思選取的材料以及寫作手法,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意思進行寫作的。
2.圍繞核心問題深入探究文本
確定核心問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從多個角度分析文本內容,解決核心問題,實現對文本的深度理解。
仍以《草原》為例,在學生明確核心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段落入手,深入分析文本內容。在分析描寫草原風光的段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具體描寫景色的語句,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如顏色、形態、動靜結合等)來展現草原風光美的。比如,從顏色來看,“一碧千里”寫出了草原的碧綠廣闊。
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描寫自己心中的美景,加深對圍繞中心意思寫作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聚焦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持續的學習實踐中,不斷優化閱讀思維,熟練掌握閱讀技巧,逐步實現提高閱讀能力的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