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重大使命,要求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省委十四屆九次全會提出,推動高新園區和高等院校“雙高協同”創新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是將科技創新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高校和高新區分別位于科技成果轉化重要的兩極。加快推進“雙高協同”,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對推進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江蘇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推動創新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動能,高校、園區雙向協同、雙向奔赴、產教融通,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平臺載體建設有亮點。以南京和蘇州為核心承載區,建有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在蘇州建成的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肩負探索“國防工業科技成果轉化可復制可推廣模式”的使命。高校專利轉讓有成效。至2025年初,全省高校院所存量專利達16.1萬件。2024年全省高校院所全年轉讓許可專利10010件,首次突破1萬件,同比增長14.4%。東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連續5年進入科技成果轉化總合同金額全國前50名。各地積極行動有特點。南京高新區集聚了十多所高校,與高校保持良好的協同合作模式,共建大學科技園、國際創新港、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載體。蘇州高新區成立高新區產教研融合發展聯盟、產教研融合發展基金,推動校企合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培育一批優秀人才、轉化一批創新成果。
由于校地創新定位不一致、科技人員不敢轉不愿轉不會轉、中介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等原因,江蘇高校與高新區之間科技成果“轉不動、用不好”的梗阻依然存在。推動高新園區和高等院校“雙高協同”創新發展,必須充分發揮高新區和高校兩大創新主體協同優勢,以“有組織科研+有組織轉化”為實施路徑,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激發源頭創新活力,提升供給質效。加強全省戰略部署,建立聯動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落地決策機制和績效評價通報機制。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要素統籌。各地應建立校(院)地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制度化推進重大事項合作、重點問題落實。發揮高校創新源頭作用。緊緊牽住高校“牛鼻子”,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高校要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建立學科更新機制,優化學科布局;大力培育社會急需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以一流人才、一流學科、一流平臺、一流成果,全力支持高新區發展。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突出園區、企業主體作用,結合企業自身發展需要,支持高新區與高校建立聯合攻關機制,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產生更多原創性、顛覆性和引領性共性關鍵技術供給。引導激勵高校圍繞地方重點發展產業和企業實際需要,通過“定向配置”“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組織技術攻關,促進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優先在本地轉化。聯合培養產業創新型人才,提供持續創新創業活力。攜手建設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建立對接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教育體系,聯合培養戰略科學家、學科帶頭人、卓越工程師和優秀人才團隊。支持高校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推動具備條件的高校院所設立技術轉移研究院,培養復合型技術轉移人才。
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提升轉化效能。堅持依托一個科研平臺、落地一個領軍人才、帶動一個產業發展、集聚一個雙創團隊“四個一”協同推進,推動重點高校與龍頭企業聯合建設重大研發平臺。加強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區的重點實驗室或聯合研發中心建設。以科技領軍企業作為“鏈主”,聯合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以高校院所為支撐,強化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多元化、平臺化發展,高效銜接創新鏈各環節。依托高校以及龍頭企業,引導高校和園區以成果轉化應用為核心,開展聯合中試基地、應用場景示范、概念驗證中心等成果轉化載體平臺建設。鼓勵中試平臺向前延伸到高校,向后延伸到孵化器、投資機構和應用場景,形成成果轉化閉環。加快建設全省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立雙向聯動的轉移轉化機制。組建地方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高校分支機構,協同高校開展技術轉移服務。鼓勵高校提升大學科技園和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水平。支持高校、重點科技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崗位。
創新協同合作機制,構建轉化新模式。結合高校優勢學科和企業技術需求,推廣高校一個學科服務一個行業、一個學院服務一個產業、一個課題組服務一個大型企業“三個服務”協同模式。支持大學科技園牽頭成立區域技術轉移聯盟,探索形成“大學科技園孵化轉移+高新區落地轉化”協同模式。建立校地共建共享人才機制,積極發揮科技鎮長團作用,助推高校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地方發展優勢。推動校地雙向奔赴,推行高校和園區企業科技副總、產業教授“雙聘”制度。在專利技術許可、轉讓合同中,探索推廣“先使用后付費”模式。探索構建以科技經紀人為中心的成果轉化模式,共育技術轉移領域專業化人才。開展公益性高層次技術經理人交流培訓,強化技術經理人服務能力。
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激發轉化活力。強化科技金融支持。運用好“蘇科貸”“蘇知貸”“專精特新貸”等財政風險補償產品,進一步擴大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融資規模,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概念驗證等偏早、偏小項目實施。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推動設立概念驗證基金。健全“撥投結合”投入機制,打造“專項財政撥款+產業引導基金+社會耐心資本”的資金池,創新科研項目投入經費與市場同價轉成股權的機制。健全政府引導基金參與設立的科創類子基金投資決策和激勵容錯機制。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改進對高校科研人員的評價、分配與激勵制度。將科技成果轉化、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納入考核指標。鼓勵高校探索開展股權獎勵、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和風險防控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探索形成知識產權計價、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新模式新路徑。鼓勵組建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引導設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基金。
(作者系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宿遷學院生物與材料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