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繁榮,離不開文學評論的促進、引導。近年來,江蘇網絡文學厚積薄發,作家隊伍發展壯大,精品佳作不斷涌現,與此同時,眾多專業力量積極參與,進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批評,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關注網絡文學評論,助推網絡文學繁榮,本欄目特邀請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文學院副院長張光芒和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副秘書長、文學博士吳長青,進行了訪談。
本刊記者:江蘇既是傳統文學大省,也是網絡文學的重鎮。無論是作家的活躍度還是作品的影響力,都處于領跑的位置。從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發展,網絡文學評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前江蘇網絡文學評論,現狀如何?
張光芒:江蘇在網絡文學理論、網絡文學研討、網絡文學教學等方面有著鮮明的亮點。網絡文學理論的探討是網絡文學評論活躍的理論基礎,也是網絡文學創作發展的學術前提,江蘇在網絡文學理論研究方面展現出系統性、前瞻性與地域性特色。李瑋教授關于中國網絡文學從類型化到“后類型化”的發展趨勢的考察,關于從第一人生到第二人生、從人類中心主義到后人類的闡述,就是研究界高度關注的學術前沿問題。房偉關于網絡文學能否入文學史與如何入文學史,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中國網絡文學屬于新媒介影響下的通俗類型文學,即“新類型文學”,它應該被放置于“新世紀文學”的時間維度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歸屬之下進行分析和討論,而它在“中國經驗”與“媒介先鋒”之間的二重性,是實踐的關注點。從學術研討與學術交流的角度來看,江蘇相當活躍,像在常熟召開的“網絡文學與學術期刊發展走向”系列學術活動、江南大學承辦的“人工智能發展與中國網絡文學未來”學術年會都有著令人關注的學術理論成果。南京師范大學、江南大學等開設網絡文學相關課程,結合社會學、媒介理論培養復合人才,通過學科交叉與課程融入,既促進了網絡文學研究的學科化和理論批評體系建設,也保證了網絡文學十足的發展后勁。可以說,江蘇網絡文學領域在“產、學、研”的結合上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吳長青:江蘇網絡文學評論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起始時間早。2006年左右,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專業的一批研究生就開始參與當時線下出版的網絡文學選本《芳草》雜志的編撰,網絡文學短評隨刊出版,影響力比較大。這批人現在還活躍在網絡文藝這條線上,這是江蘇早期網絡文學評論的開拓者。二是專業隊伍齊整。以高校為例,蘇州大學是中國通俗文學研究重鎮,通俗文學研究續接網絡文學研究有著天然的文化傳統,湯哲聲、房偉和張學謙等老中青學者的組合,是江蘇網絡文學研究和評論的基礎力量。南京師范大學與江蘇省作協聯合打造的“揚子江網絡文學評論中心”,2021年成立以來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心負責人李瑋教授的博士生團隊陸續發表網絡文學評論,創造了“網絡文學評論的江蘇現象”。另外江蘇師范大學、江南大學、三江學院等高校都有這方面的學科帶頭人,他們分別結合各自學科特色和傳統,豐富網絡文學評論樣式,形成了各自的風格。三是走出了學院評論的單一模式。鹽城市社科聯社科普及基地——鹽城網絡文藝及數字文化創研基地與江蘇網絡文學IP孵化中心、江蘇世紀新城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劇有料”項目,開創了網絡文學評論與短劇開發相結合的新模式,帶來了評論的大眾文化再造的可能。
本刊記者:作為新媒介時代的代表性文學樣式和新大眾文藝的重要表現形式,網絡文學已不再是誕生之初的消遣讀物,它堅守文學底色,堅持精品化創作,其深層涌動的是時代精神的回聲。那么,網絡文學評論應該堅持什么樣的導向,才能推動文藝健康發展?
張光芒:網絡文學評論對推動新大眾文藝的健康發展起著非常直接和關鍵的作用,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一是通過價值引領鼓勵主流價值與地域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南京作家姞文創作的“秦淮故事”系列,像《長干里》《朝天闕》等將南京明城墻、狀元巷等歷史遺存融入故事,既傳承了地方文化記憶,又傳遞了家國情懷,既富有可讀性和文學性,也能給人以生命的啟示。對于這樣的創作,評論界就有必要充分挖掘其豐富的價值內涵。二是通過藝術標準的探討和辨析,加強網絡文學創作的精品化導向。新大眾文藝絕不是越通俗越好,網絡文學也不是唯流量至上,而是有著自成體系的“高標準”“嚴要求”。網絡文學評論需要建立質量標準體系的視野和自覺意識,從文學性、創新性、價值觀、產業轉化等多個維度,維護藝術的高品位和審美的深度。第三,網絡文學評論要發揮更好的引領作用,還必須堅持產業賦能導向,關注IP高效轉化與協同發展問題。也就是說,網絡文學評論需要超越單純的文本評價范疇,主動介入產業機制、跨域協作、產品轉化等層面,兼顧適合新大眾文藝特性的多元評論體系的建構。
吳長青:網絡文學必須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作為新大眾文藝的代表性藝術樣式,網絡文學面向廣大人群,具有全天候的閱讀場景。因此,網絡文學評論作為一種評價方式,應當發揮引導和矯正的功能,凈化社會閱讀空間。網絡文學評論對網絡作家的創作有風向標的引領作用,對作家的創作起到積極的啟發作用。網絡文學評論還有引領時代風尚的功能。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文藝評論尤其是網絡文學評論必須與大眾緊密結合,網絡文學評論是守住新大眾文藝健康發展的一道防線。
本刊記者: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同時,如何激活網絡文學評論的闡釋力?使其更加充滿網感?
張光芒:在我看來,網絡文學評論的網感應該指的是網絡文學評論的語言表達,包括詞匯、語氣等都要有網絡語言的感覺。因為網絡文學評論首先要能夠與網絡文學產生互動,能夠引起網民的關注,才能起到真正的評論效果。網絡文學評論不能自說自話,板著面孔。但是另一方面,網絡文學評論除了在形式上積極使用網絡語言的表達方式,還須在價值標準、價值導向、情感辨析等方面堅持自己的標準,
吳長青:網絡文學應該說是最早在網絡上傳播,反映了技術的進步帶來人們藝術觀念和審美范式的深刻變革。網絡文學自1991年《華夏文摘》問世、1998年《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走紅起步,逐漸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現象。網絡文學的興起,不但革新了當代人的書寫與閱讀方式,還構建起創作者與讀者的互動新生態。所謂網絡文學評論的“網感”就是通常學界所說的網絡性,也是“新語法”,具備節奏感和記憶點,還要有情緒爆點,評論的場景感能讓人秒懂、秒笑、秒信,從而引起網友的共鳴。既要抓住網絡傳播的特點,更要在內容上有時代特色,有創新點。網絡文學評論只有把握規律,貼近創作,與時俱進,才能催生新時代文學新天地。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