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推進,將課程思政融入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將為新時期教育變革增添新的活力。本文旨在探討課程思政融人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策略,并提出創新教學的具體方法,以實現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雙重目標。
一、課程思政融入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要素,包括價值觀念、道德理念、愛國情感等,自然融入學科教學中。它與思政課程不同,是對思政課的有益補充。
(一)培養學生道德品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將思政教育融人信息科技課程對學生益處頗多,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信息科技教師不應局限于學科知識的傳授,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尊重他人的意識及社會責任感,這些素養能成為學生的道德\"指南針”和人生方向標。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使其掌握數字化學習工具,發展計算思維。在信息科技課程中融入思政、德育內容及批判性思維元素,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流程圖、將復雜問題拆解為可操作的小問題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問題解決思路。
二、課程思政融入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策略
(一)更新教學理念,強化信息科技育人導向
2022年版課程標準將信息社會責任正式納人四大核心素養體系,確立了數字時代的正確育人方向。在教學中,教師要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同時,要摒棄唯技術、唯技巧、唯能力的片面傾向,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以大概念為統領開展教學設計,精準把握思政教育融入點。例如,在“手機支付”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支付平臺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完整體驗從注冊賬戶、綁定銀行卡到完成支付的全過程。通過這種情境化學習,學生不僅能掌握網絡支付的安全風險與防范措施,還能系統理解數字貨幣(如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支付機制,從而全面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
(二)優化教學內容,豐富真實學習體驗
1.案例選擇生活化與情境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具有教育意義的案例,如網絡信息泄露等真實事件,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如模擬網絡購物、電子支付等場景,增強學生對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認識。例如,在自動駕駛項目學習中,教師可通過案例分析法引導學生從數據倫理、安全防護、社會責任等維度提升高階素養。還可組織學生參觀本地超算中心、科技館等科普基地,觀摩國產無人機群編隊表演,以生動的形式強化思政教育效果。
2.內容緊扣核心價值觀。教師可以結合國家教育政策和學生生活實際,精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內容。如通過電信詐騙案例研討,分析誠信缺失的后果及信息安全防護策略,培育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
3.融合前沿科技動態。教學內容應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領域,如通過分析網紅機器人的多元應用場景,引導學生辯證思考技術應用的社會影響;舉辦腦機接口技術研討會,探討其從醫療領域向人機交互等場景拓展的可能,在思辨中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信息社會責任感。
4.實踐導向的項目設計。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式學習模式,推動知識遷移與問題解決,如利用在線協作平臺發起環境保護、社區服務等議題的跨學科研討;指導學生基于調研成果創作主題鮮明的數字作品,實現技術應用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三)強化“互聯網+思政”思維,創新教學方法
信息科技教師要強化“互聯網 + 思政”思維,積極運用互聯網資源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以此增強全員育人意識。信息科技教師比其他學科教師更易接觸廣泛、新穎的互聯網資源,且更易獲取思政建設方面的優秀課程資源,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其有機整合到信息科技課程中。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利用AI設計有趣的游戲,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動力,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思政教育。
(四)實施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為提升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效率,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與綜合素質發展,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設計體現思政理念的教學活動評價量表,主要涵蓋知識掌握、技能應用、價值觀塑造和行為表現等方面。通過多元化評價,教師能夠更科學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并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與全面成長。
綜上所述,將課程思政融入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不僅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還能夠在培養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為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支撐。
作者單位西安市鳳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