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別山,烽火淬真金。從黃麻起義的星火燎原,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的戰略壯舉;從“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的全民響應,到“最后一碗米送軍糧”的魚水深情——大別山精神在血與火的淬煉中鑄就磅礴力量,矗立起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指出,紅色基因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在考察湖北期間,總書記更明確要求“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為新時代傳承紅色血脈指明了方向。當歷史行進至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節點,面對風險疊加、挑戰交織、任務繁重的時代考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愈發緊迫。此時更需從大別山精神這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寶庫中汲取磅礴偉力,以“學什么、怎么學、如何檢驗”的時代之問為牽引,奮力答好作風建設的新時代答卷。
學什么?以信念之魂,筑牢政治根基,照亮作風建設方向
“堅守信念、緊跟黨走”是大別山精神之靈魂。在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大別山地區歷經敵人27次慘烈的“清剿”、100多次瘋狂的“圍剿”,卻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黃麻起義時,48萬群眾毅然決然地舉起土銃、梭鏢,以血肉之軀筑起堅不可摧的革命堡壘,那是對信念最質樸的堅守。黃安縣宣傳干部張南一被捕后遭敵人割耳削鼻,卻依然以鋼鐵般的意志高呼“頭可斷,血可流,不革命辦不到”英勇就義。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在長征途中戰斗中,他身負重傷,卻依然堅持指揮,直至流盡最后一滴血,用生命詮釋了“緊跟黨走”的深刻內涵。徐海東大將家族66口人為革命犧牲,但他也從未動搖過革命信念,始終如一地堅持斗爭。這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忠誠,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黨的領導的絕對信賴。正是這份信仰與信賴,讓大別山的兒女們在革命的道路上,無論遭遇多少艱難險阻,都能矢志不渝。
信念是本,作風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則形必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堅定理想信念是根本。”新時代作風建設,首要在于加強理想信念的淬煉。必須將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立身之本、為政之基,深刻領悟“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對各種風浪考驗時“風雨不動安如山”,在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亂云飛渡仍從容”,確保作風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行。
怎么學?以黨群一心,涵養為民情懷,強化作風建設核心
“顧全大局、團結奮斗”是大別山精神最深厚的血脈根基。在革命戰爭年代,紅軍“無后方作戰”時,群眾自發拆門板作工事、獻糧缸當軍灶;支書為掩護傷員,被敵人刺刀挑斷雙腿仍緊咬不說——這種生死相依的黨群關系,不是偶然的選擇,而是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必然結果。在鄂豫皖根據地更將這份深情升華為制度自覺,堅持“不要錯過客觀形勢種種便利革命的機會”,通過調查研究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鄂東北特委召開各縣聯席會議分析政治形勢,六安中心縣委將“調查社會狀況”作為支部生活內容,形成“把實際摸清楚”的好作風。面對國民黨的封鎖,為了更好地軍民合力恢復農業生產,創造性建立“共產黨禮拜六”制度,黨員每周固定一天幫群眾砍柴割谷、修橋補路,用汗水把為民服務刻進日常。鄂豫皖根據地的黨員干部始終與群眾同甘共苦,1931年鄂豫皖中央分局就提出嚴令:《節約糧食各機關日吃稀飯一頓的決定》,黨政機關每日吃兩頓稀飯,禁止使用洋燭、油光紙糊墻,開展反浪費運動保障軍民供給。正如中央指示所言:“黨若脫離群眾,便要根本動搖黨的基礎。”正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的為民情懷,才有“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的人民力量偉大見證。正是這種“與群眾同冷暖、共患難”的精神,成為根據地存續發展的“壓艙石”。
歷史深刻昭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干部作風建設,最重要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個核心問題。”新時代作風建設,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核心要義,自覺站穩人民立場,將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作風優劣的根本標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堅決反對“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將“人民至上”理念深深鐫刻在每一個工作細節里,在服務人民中不斷擦亮作風建設的鮮亮底色。
如何檢驗?以勇當前鋒,砥礪擔當之力,淬煉作風建設鋒芒
“勇當前鋒、不勝不休”是大別山精神最鮮明的行動特質。1927年黃麻起義中,潘忠汝率領農民自衛軍以土銃、梭鏢對抗國民黨正規軍,血戰三天三夜,用3000人犧牲換來鄂豫皖第一支工農武裝的誕生。1931年鄂豫皖中央分局設立最早的工農監察委員會,農民代表手持“紅纓槍”監督干部,查處貪污腐化分子37人,用自下而上的監督堅決破除官僚主義,開創了中國共產黨早期民主監督的先河。抗戰時期,新四軍第五師在孝感大悟山以“誓死不當亡國奴”的信念,1939年“余家店戰斗”以300人伏擊日軍800人,殲敵200余人,創造華中敵后以少勝多的典范;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面對國民黨2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在光山、商城等地連續發起“高山鋪戰役”等7次殲滅戰,7個月殲敵12萬,迫使蔣介石調回重點進攻山東、陜北的兵力,徹底扭轉全國戰局。這些壯舉將擔當從精神口號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實際能力。無論是紅軍時期“三支主力紅軍搖籃”的赫赫功勛,還是解放戰爭時期作為戰略進攻“尖刀”的關鍵作用,大別山軍民始終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膽魄勇挑重擔。
新時代新征程上,風險挑戰層出不窮,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作風建設成效最終要體現在擔當作為的實效上。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傳承“勇當前鋒”的銳氣,在困難面前敢闖敢試,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風險面前敢作敢為,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面前敢于革命。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省委的政策落實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以實干擔當檢驗作風建設的成色與鋒芒。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大別山精神這穿越時空的寶貴財富,為新時代作風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答好“學什么、怎么學、如何檢驗”的時代之問,關鍵在于將大別山精神的內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學其魂,是汲取精神養分的關鍵一步。我們要深學細悟大別山精神中信念的堅定性,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即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這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無論面對何種艱難險阻,都始終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的追求,這份執著如磐石,為前行指引方向。同時,領悟宗旨的人民性,明白人民是力量的源泉,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握擔當的先鋒性,在關鍵時刻沖得上、頂得住。將這些特質融入血脈靈魂,讓精神的力量在心中扎根。
踐其行,是將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必由之路。當前重點糾治“在履職盡責中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等官僚主義頑疾,把大別山精神的精髓融入日常工作,在崗位上做到常態化堅守,不敷衍、不推諉;服務中追求精準化,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攻堅時實現實戰化,以無畏的勇氣和智慧破解難題。通過躬行篤行,錘煉出過硬的工作作風。
驗其效,需要以科學標尺衡量作風建設成果。作風建設最終要落腳于增強群眾獲得感,以群眾滿意度為第一標準,看工作是否真正惠及百姓;以發展貢獻度為重要指標,檢驗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以難題破解度為關鍵考量,評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將這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確保作風建設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切實轉化為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革命年代的烽火到新時代的征程,大別山精神始終是我們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它告訴我們:作風建設的根,在信念;作風建設的核,在為民;作風建設的效,在擔當。新的趕考路上,只要我們把大別山精神傳承好發揚好,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就一定能答好新時代的“作風考卷”,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
(作者李詩夏系湖北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嚴京系湖北省委黨校中共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