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立足社情實際,持續在“黨建 + 社工”模式上下功夫,創新探索兒童友好視角下“五聚”治理模式,激活社區治理內生動力,助力社區治理提質增效,共繪社區治理“同心圓”。
聚本問需:兒童視角,撬動社區治理支點
青島市旭東社區位于李滄區中部,作為典型的城市社區,其擁有優質的教育和商業資源。社區下轄有5個居民小區,常住人口約1.05萬人,毗鄰多個商圈,周邊商戶435個,是一個轄區面積大、居民人數多、人員結構復雜的城市社區。2022年,社區啟動“多彩童夢”兒童友好治理項目,創新性地運用兒童視角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社區居民年輕、高流動性的家庭結構削弱了社區歸屬感,導致公共事務參與率低。同時,學校、企業、商戶等主體缺乏協同機制,優質教育資源未能有效轉化為社區治理資本,商業設施與居民需求錯配,形成“資源孤島”和“服務懸浮”的治理困局。社區內0\~18歲兒童青少年占 21% ,使其成為社區治理的關鍵群體。基于此,社區啟動“多彩童夢”兒童友好治理項目,創新性地運用兒童視角破解治理盲區。項目通過組建專業隊伍、了解居民需求、孵化社區自組織、整合志愿資源等方式,探索以兒童服務為支點的社區治理新路徑。
聚勢賦能:雙軌賦能,激活社區服務新場景
旭東社區以兒童需求為核心,通過空間賦能與課程驅動的雙軌模式,構建“兒童友好”社區服務生態。社區聯合專業社會組織打造“旭東悅讀書房”,整合閱讀、社交、娛樂、教育等多元功能,形成綜合性社區公共空間。
在空間陣地打造層面,社區以書房為依托,構建全齡友好的社區公共空間。書房不僅是兒童閱讀與學習的場所,也成為居民社交與休閑的中心。通過周末、節假日延長開放時間,書房成為居民首選活動場所,形成了常態化積極社交的社區氛圍。
在服務供給層面,社區聚焦兒童需求,開展多元服務。日常開展課后托管與閱讀輔導,解決雙職工家庭課后照護難題;周末組織“老城記憶探訪”“商業體職業體驗”等研學活動,增強兒童對社區和城市的歸屬感;寒暑假推出“小海軍訓練營”“社區安全官”等主題項目,累計服務1.2萬人次。為提升服務專業性,社區引入高校專家團隊開發標準化課程庫,并建立服務對象成長檔案及動態評估系統,確保服務精準觸達。
社區通過兒童服務重塑了居民的公共生活紐帶。社區公共空間利用率、服務參與人數、鄰里互動率頻次等持續攀升。居民微信群從“通知群”轉為“拉呱群”,公共事務參與度顯著提升,沉寂的社區重新煥發活力。
聚才引智:角色重構,從受助者到共建者
隨著兒童服務的深入開展,旭東社區創新性地設計了“階梯式參與機制”,系統性地引導家長實現從服務“接受者”到社區“共建者”的角色轉變。
首先,建立“家長觀察員”。通過設置簽到管理、活動記錄等基礎性崗位,降低參與門檻,培育家長的社區意識。參與初期,家長平均每周為子女所在興趣小組提供1.5小時志愿服務。其次,啟動“能力匹配評估”。當家長累計服務達20小時后,項目社工根據職業背景將其編入課業輔導、安全巡查等7個專業小組,并配備一名專業社工予以支持。這一階段,家長服務半徑擴展至3個相鄰小組,周均服務時長提升至5小時。最后,通過“種子計劃”引導骨干家長參與社區決策,推動其關注領域從兒童服務延伸至樓道安全、公共空間維護等社區事務。
在此過程中,旭東社區不僅滿足了未成年人的成長需求,更重塑了家庭與社區的信任紐帶。代際共享的成就感有效化解了個體疏離感,為家長深度融入社區治理提供了情感聯結與動力支持。
聚能提質:鏈式反應,重構鄰里責任邊界
隨著志愿者規模擴大,旭東社區以兒童參與為支點,通過角色轉換與制度創新,構建“受助者一助人者一帶動者”的治理傳導鏈,實現參與效能擴散。
社區創新“一米高度”機制,通過“小督察隊”和“童聲議事會”,讓兒童直接參與社區治理。前者每周巡查游樂設施安全,發現問題通過“兒童議事微信群”直報社區網格長,實現48小時內響應處置;后者通過“實地踏勘一思維導圖一頭腦風暴”的系統訓練,培養兒童的公共思維能力。社工先后引導兒童參與的“寵物便便箱科學選址方案”“社區草坪風景計劃”“暑期公益托管”等落地實施,目前“一米高度”兒童治理視角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理人”機制,推動個體參與邁向群體協作。依托兒童服務形成的信任紐帶,社區精準推出“主理人問題認領清單”機制,推動128名家長完成19個社區改造項目,家長志愿服務參與率提升至98% 。這種參與模式產生了顯著的示范效應,帶動23名老年人組建“花園守護隊”、16名青年成立“應急響應志愿組”,形成“兒童引領一家庭帶動一全齡參與”的社區內部治理生態。
社區通過重構居民的責任邊界,使居民從契約履行者進階為規則共建者,激活了社區治理的“反應堆效應”。
聚心惠民:價值認同,共織鄰里和諧網絡
當志愿者規模與服務時長突破臨界閾值后,單純的情感驅動模式難以維系持續參與。旭東社區通過將志愿服務積淀轉化為信用資本,促使人力聚合到資源樞紐的質變,推動跨界協同治理生態構建。
社區通過搭建資源交換平臺激活多元主體協同效能。社區聯合物業實施“金點子轉化計劃”,落地“社區閱讀箱”等8項兒童提案,滿意度年度提升17個百分點;與科研類共建單位合作開發“職業體驗”等課程,推動專業知識向治理能力的轉化。
社區通過“雙軌評估”優化治理網絡。在社區內部,旭東社區黨委通過組織黨員、居民代表召開季度研討會,形成“需求清單一責任清單一成效清單”管理閉環,2023年系統性解決23項治理頑疾;在社區外部,通過邀請學者、媒體進行年度診斷,優化“老年助餐”“新就業群體關愛”等5項服務,同步建立“陽光觀察團”,持續提升服務透明度。
當兒童服務成為連接多元主體的價值紐帶時,社區完成了從“任務分發”到“價值共創”的治理范式轉型,為社區治理提供了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旭東社區的治理實踐揭示,以兒童為支點的參與式治理能有效破解城市社區兩大共性難題:居民參與不足與資源碎片化。兒童群體憑借其需求表達的純粹性與代際聯結的天然性,成為激活社區治理效能的“黃金支點”。項目實施以來,社區兒童參與率提升至 89% ,帶動家庭年均社區服務時長從9小時躍升至76小時,驗證了兒童友好型治理的雙重范式價值。這種模式推動社區治理從“行政主導”轉向“生態共建”,其展示了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可能——將兒童視角從福利對象轉化為治理資源,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從理念到實踐的跨越。
(作者單位:青島李滄區快樂沙愛心幫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