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的《煙火漫卷》以黑龍江哈爾濱為背景,描繪了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百態。在這部作品中,聲景敘事與城市空間書寫相互交織,共同構建起一個充滿煙火氣的文學世界。聲音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元素,在小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能夠營造氛圍、推動情節發展,還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城市空間則為故事的發生提供了具體的場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影響著人物的命運。小說不僅描繪了城市的地理景觀,還通過精心編織的聲音網絡一一從市井喧囂到天,從歷史回聲到現世百態,構建了一個可聽可感的立體城市意象。這種聲景與空間的深度融合,超越了簡單的環境描寫,成為參與敘事進程、塑造人物性格、傳遞情感意蘊、激活歷史記憶的核心藝術手段。它使得哈爾濱不僅是一個故事發生的背景板,更是一個具有生命律動和情感溫度的主體,其獨特的城市肌理與市民生活的“煙火氣”得以具象地呈現。
因此,本文聚焦遲子建的《煙火漫卷》,深入剖析其聲景敘事與城市空間書寫。通過對作品中各類聲音元素的分析,探討聲景如何參與敘事、塑造人物與營造氛圍,同時探究小說中對哈爾濱城市空間的描繪,展現城市空間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及與人物命運的緊密聯系,揭示《煙火漫卷》在聲景敘事與城市空間書寫方面的獨特藝術魅力,以期為當代文學創作與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一、《煙火漫卷》中的聲景敘事
(一)季節之聲與時間流轉
在《煙火漫卷》中,哈爾濱的季節之聲成為時間流轉的重要標志。春天,“哈爾濱的春天來得晚,可它入夏的腳步卻快。市花丁香才謝,人們就得穿短袖衫了”,從丁香花謝到短袖衫的出現,簡單的描述中夾雜著季節更迭的聲音暗示,讓讀者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推進。夏天,燒烤攤的喧鬧聲、食客的談笑聲,構成了獨特的聲音景觀,也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夏天的氛圍。秋天,風聲、落葉聲交織,這些聲音渲染出秋天的蕭瑟與寧靜,也暗示著時間的流逝。冬天,寒風的呼嘯聲、雪花的飄落聲,展現出哈爾濱冬天的寒冷與寂靜,也讓讀者體會到時間在這寒冷季節中的緩慢流淌。這些季節之聲,不僅讓讀者感受到時間的變化,還為故事的發展提供了時間線索,使小說的敘事更加流暢自然。
(二)天氣之聲與人物心境
天氣之聲在小說中與人物的心境緊密相連。比如,“哈爾濱夏日的雨,與這兒的人脾性很像,下起來格外爽利,絕不拖泥帶水”,夏日的暴雨聲如同人物豪爽的性格,當主人公在面對生活的挫折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可能會加劇人物內心的痛苦與掙扎,而雨后的清新與寧靜又可能暗示著人物心境的轉變,帶來一絲希望與慰藉。冬日寂靜的雪夜之聲,襯托出人物內心的孤獨與寂寞,當人物在思念遠方的親人或朋友時,雪夜的寂靜會讓這種思念之情更加濃烈。天氣之聲通過與人物心境的相互映襯,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也增強了小說的情感感染力。
(三)市場喧囂與生活氣息
哈爾濱的各類市場是市井之聲的匯聚地。批發市場的聲音生動地展現了市場的熱鬧與繁忙,也體現了人們為生活奔波忙碌的狀態。魚市上的聲音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煙火氣,仿佛置身于熱鬧的魚市之中。市場喧囂的聲音不僅是生活的寫照,還為小說中的人物提供了生活的背景,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生活環境與生存狀態。
二、《煙火漫卷》中的城市空間書寫
(一)河流與城市的依存關系
在《煙火漫卷》中,哈爾濱的河流與城市之間形成了一種滲透肌理的生命聯結。松花江以永恒流動的姿態貫穿城市版圖,江水拍打堤岸的聲響成為嵌入城市呼吸的韻律。春日的冰排撞擊聲如同巨錘敲打銅鐘,沉悶的回響震顫著整座城市的地基,夾雜著冰層斷裂的脆響,仿佛是城市從冬眠中蘇醒的關節松動聲。貨輪在開江后的鳴笛穿透晨霧,與碼頭工人搬運木材的號子聲此起彼伏,將河流的運輸功能轉化為可聞可感的聲學圖譜。
盛夏的松花江則化身聲音的調色盤,渡輪劃開水面激起的嘩嘩聲與游泳者拍打水花的嬉鬧相互暈染。黃昏時分的江畔長椅旁,手風琴藝人奏響的《喀秋莎》旋律在濕潤的空氣中飄浮,與燒烤攤上滋滋冒油的聲響、啤酒瓶碰撞的聲音構成多聲部交響。這種聲景的豐饒性恰恰對應著河流作為公共空間的包容特質:它是運輸動脈,是市民消夏劇場,還是流浪歌手與街頭藝人的天然舞臺。當暴雨驟臨時,豆大的雨點砸向江面激起萬千鼓點,瞬間淹沒所有人類制造的聲響,此刻的河流顯露出原始自然的威儀,提醒著城市文明與自然力量的永恒博弈。
這種聲景與空間的深度糾纏,使得松花江不再是單純的地理存在,而是演變為承載城市集體記憶的聲學載體。例如:觀光游輪播放的電子解說詞將當代旅游經濟的商業節奏注人古老的河道;河流的每個聲紋褶皺都藏著城市的身世密碼,當小說人物在江畔駐足,他們聽到的從來不只是水聲,還有整座城市在時間長河中的潮起潮落。
(二)街道布局與城市風貌
《煙火漫卷》中的街道布局深刻勾勒出哈爾濱獨特的城市肌理。中央大街作為城市主軸,面包石鋪就的路面在百年間承載著不同制式鞋履的摩擦與碾壓,俄式建筑立面的雕花穹頂與巴洛克山花形成連續的天際線,沿街商鋪的霓虹燈牌與歷史建筑的鐵藝陽臺構成時空疊加的視覺圖譜。當今游客相機快門的咔嗪聲與街頭藝人手風琴演奏的民謠,成為歷史記憶在當代的聲學復現。
街道功能的歷史嬗變在聲景層面留下可追溯的痕跡,如廣場舞音響的電子鼓點與褪色宣傳欄里“勞動光榮”標語的印刷字體形成意識形態的聲音對沖。這些疊加在街道物理空間中的聲學圖層,構成了解讀城市文化基因的密碼本。
街道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改造同樣改變著城市的感知方式。有軌電車鐵軌與柏油路的接縫處,車輪碾壓產生的金屬震顫聲持續百年未變,而新能源公交車電動機的蜂鳴聲則在相同路線上覆蓋新的頻率波段。智能路燈的光感啟動聲與老式門棟的機械報箱開合聲在暮色中交替響起,標志著數字技術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并存狀態。街道布局既作為城市歷史的固化載體,又成為技術迭代的動態試驗場,這種雙重性在小說人物的日常穿行中被具化為鞋底與不同材質路面的觸覺反饋,以及耳膜接收的混雜聲波。
(三)歷史建筑與城市記憶
《煙火漫卷》中的歷史建筑承載著哈爾濱獨特的城市記憶與文化積淀,這些建筑不僅是城市空間的物質存在,還是歷史敘事的活態載體。
這些歷史建筑在聲景層面的新舊交融,既見證了哈爾濱的身份轉換,又揭示了集體記憶在物質載體中的沉淀與重構過程。遲子建通過人物在不同建筑空間中的穿梭與駐足,讓磚石間的歷史回聲與當代市井聲產生對話,使《煙火漫卷》中的哈爾濱呈現出層次豐富的記憶地理。
三、聲景敘事與城市空間書寫的融合
(一)聲音對地理空間的渲染
在《煙火漫卷》中,聲音對地理空間的渲染起到了重要作用。春汛時,江水裹挾著冰凌撞擊堤壩發出轟隆巨響,如同城市蘇醒時有力的脈搏;盛夏雨季,江水漫漲,水波涌動的潺潺聲與碼頭裝卸貨物的吆喝聲交織,展現出城市蓬勃的生機;深秋時節,江風掠過江面,掀起陣陣波濤,浪濤拍打岸邊的聲音與候鳥南飛的鳴叫相呼應,為城市增添了幾分蕭瑟與詩意;而到了冬季,江面冰封,寒風掠過冰面發出尖銳的呼嘯,偶爾傳來冰裂的脆響,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冬日的寂寥與堅韌。這些不同季節、不同情境下的江水聲,讓讀者感受到松花江的磅礴氣勢與多樣風貌,也使松花江這一地理空間更加生動形象。
街道上的各種聲音同樣強化了城市地理空間的獨特性。中央大街上,皮鞋踏在面包石路面上發出的“噠噠”聲,與街邊咖啡館里傳出的悠揚爵士樂、櫥窗里模特展示時的音樂聲相互交織,營造出一種典雅而時尚的氛圍,凸顯出這條百年老街的浪漫格調;老道外的街巷中,三輪車的轱輾碾過石板路的“吱呀”聲,小飯館里炒菜的“滋滋”聲,以及鄰里間隔著窗戶的招呼聲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圖景,展現出老道外作為城市傳統生活區的質樸與熱鬧。這些聲音如同畫筆,以聲波為顏料,在讀者腦海中勾勒出哈爾濱地理空間的立體輪廓,增強讀者對城市地理空間的感知。
(二)聲音對人文空間的烘托
聲音在烘托人文空間氛圍上同樣發揮著關鍵作用。文廟作為承載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清晨時分,悠揚的晨鐘穿透薄霧,沉悶而悠遠的鐘聲在紅墻碧瓦間回蕩,緊接著是零星的木魚聲,“篤篤”的節奏與晨鐘相和,為文廟蒙上一層莊重肅穆的色彩。當舉行祭祀儀式時,編鐘奏響古樸典雅的樂章,身著傳統服飾的祭祀人員齊聲誦讀祭文,聲音低沉而莊嚴,聲波在大殿的飛檐斗拱間震蕩,仿佛能讓時光回溯,使整個文廟沉浸在對先賢的敬仰與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之中,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圖書館內,紙張翻動的“沙沙”聲、鋼筆書寫的“簌簌”聲、偶爾響起的翻找書籍的輕響,在靜謐的空間里被無限放大。這些細微的聲音像是知識流動的韻律,與書架間柔和的燈光、彌漫的油墨香氣相互交融,營造出濃厚的求知氛圍,詮釋著圖書館作為精神殿堂的神圣與寧靜。而博物館中,講解員富有磁性的講解聲在展廳內流淌,配合著投影設備的輕微嗡鳴、參觀者駐足聆聽時的呼吸聲,以及文物展柜內恒溫設備的細微運轉聲,共同構建起一個沉浸式的歷史對話空間。當講述到重要歷史事件時,講解員聲調的抑揚頓挫與展廳內恰到好處的背景音樂相呼應,使每一件文物都仿佛被賦予了生命,讓人文空間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四、結語
《煙火漫卷》通過獨特的聲景敘事與細膩的城市空間書寫,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充滿煙火氣與歷史底蘊的哈爾濱。聲景敘事中的自然之聲與市井之聲,不僅參與了小說的敘事,還生動地展現了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城市空間書寫中的地理空間與人文空間,承載著城市的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內涵。聲景敘事與城市空間書寫相互融合,聲音塑造了城市空間形象,城市空間賦予了聲音意義。遲子建以獨特的藝術手法,使《煙火漫卷》成為一部具有深刻內涵與獨特藝術魅力的作品,為當代文學的城市書寫與敘事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安徽新華學院)
作者簡介:薛許丹(1989—),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文藝學,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