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48
現階段,音樂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逐漸引起人們重視,這也給音樂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從立德樹人的立場出發,通過將傳統文化與音樂教學結合,充分發揮音樂的育人作用,在幫助學生樹立科學“三觀”的前提下,使學生形成強大的文化自信。鑒于此,新時期的音樂教師應聚焦于傳統文化,將課堂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通過介紹音樂知識、傳授音樂技巧,使傳統文化得到發揚。
一、音樂課堂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新時期,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深度不斷增加,如何使傳統文化得到高效傳承及發揚,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將傳統文化元素用于課堂教學成為大勢所趨。通過分析音樂課堂教學情況能夠發現,此舉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全球化趨勢愈發明朗的當下,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成為各國的主要任務之一。在音樂課堂融入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接觸各種傳統音樂形式和民間藝術,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歷史,從而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學習和演奏傳統音樂,可以使學生學會尊重和珍視前輩留下的文化遺產,有助于培養學生作為文化傳承者的責任感。
(二)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
傳統文化包含的音樂元素豐富多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可以說,傳統文化的加人,不僅有助于學生夯實知識基礎,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音樂的魅力所在,進而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音樂教育不僅僅強調技巧的傳授,更重視人文素養的提高。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倫理觀念,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傳統音樂,體會到樂曲所表達的情感與思想,進而反思自身的情感及價值觀。此外,這樣做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在學生的心中種下協作互助的種子,促進學生在未來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各種挑戰。
二、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
雖然音樂在學生成長道路上發揮的作用已經為越來越多人所熟知,但受諸多因素的限制,相關教學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始終未能達到預期。新時期,要想音樂教學的價值最大化,教師需深入研究影響教學活動的問題,據此確定解決對策。
(一)教育理念滯后
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若教師未能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則會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停留在表面,進而給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不利影響。調查發現,教師群體中仍然存在教育理念滯后的問題,該問題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教師仍然堅持傳統的填鴨教學法,重視技能訓練而忽視文化內涵的傳遞,課堂上,過于關注學生的演奏技巧,而未能深入挖掘所教授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達,導致學生僅了解表面的音樂知識。二是一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較為淺顯,對傳統音樂的演奏方式以及相關文化內涵缺乏深入的理解,難以設計出豐富且具吸引力的課程內容,使學生的學習成果無法達到預期。三是少數教師對新型教學方法較為排斥,堅持采用常規的教學模式及手段,限制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觸,進而影響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二)教學內容固定
音樂作為小學階段的必修課,在學生成長道路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相關教學活動是否能夠取得理想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學內容及形式能否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目前,教材仍然是音樂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教材內容因此成為學生了解音樂知識的主要渠道。翻閱人音版教材能夠發現,該版本教材所選取音樂作品較為典型,但受到篇幅制約,作品形式及內容較為固定,傳統樂曲、少數民族樂曲數量極少,無法使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三)活動形式單一
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傳統理念影響,音樂教師多選擇填鴨教學法,要求學生跟隨自己的步伐,學習并記憶樂理知識及技能。新時期,此種教學模式逐漸被放棄,但是仍有部分音樂教師選擇通過單向講授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雖然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模式可避免課堂時間被浪費,但長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不利于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三、基于傳統文化開展音樂教學的策略
在了解音樂課堂引入傳統文化的意義、教學現狀后,應結合影響教學活動推進的因素,制定符合小學生學情的解決方案,避免由于問題長期存在,導致音樂的育人價值難以實現,進而給學生的成長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影響。
(一)轉變教育理念
教學理念滯后這一問題的存在,不僅阻礙了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揚,還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鑒于此,教師應盡快轉變教育理念,明確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樂理知識和技能,還包括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強化學生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以音樂所具有的育人價值為落腳點,以最新教育理念為導向,對教學方案進行優化,從而做到充分發揮音樂的作用,為學生成長助力。日常工作中,教師應系統學習傳統文化,例如,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與哲理,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確保在課堂上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和欣賞上述文化元素。課堂上,教師可以嘗試設計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活動,例如,“春祭節”民間音樂節、古詩詞音樂朗誦,做到寓教于樂,在豐富學生音樂知識的前提下,使學生能夠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內涵。另外,教師還應積極與家長、社會互動,定期舉辦“家庭音樂日”或類似活動,邀請家長介紹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這樣做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二)豐富教學內容
要想依靠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形成更加深人的理解,教師應主動承擔起引導者的職責,例如,在班級內開展名為樂器藝術展的活動,要求學生使用古琴、鑼鼓及其他常見傳統樂器,對《重回漢唐》這一樂曲進行演奏,以音樂為筆,描繪漢唐盛世。從學生的角度分析,積極參與音樂表演既能夠使自己的創造力、表現力得到提高,又可以加深對古琴的了解,為傳承傳統文化貢獻力量。落實相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選擇經典的傳統音樂作品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例如,《茉莉花》或《高山青》,確保學生能夠通過欣賞、學習音樂作品,體會傳統文化的韻味和情感。其次是設置以中華節日為主題的音樂單元,例如,在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傳統歌曲,使學生能夠準確了解節日的由來、習俗及其文化意義。最后是以教學內容為依據,有針對性地引入古箏、二胡等傳統樂器,進一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避免教學內容無法吸引學生,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適時引人并開展上述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也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學生的創造力與表達能力也會得到強化,教師應當引起重視。
(三)增加活動形式
1.吟誦詩歌
詩歌在傳統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音樂教師應提高對詩歌的重視程度,通過組織學生吟誦詩歌等方式,幫助學生深人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詩人注人詩歌中的感情,為傳承詩歌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提供條件。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結合學情選擇由短句組成的、朗朗上口的詩歌,再根據詩歌內容選擇傳統樂曲并進行播放,要求學生跟隨背景音樂吟誦詩歌。以人音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詠鵝》一詩不僅語言簡練、形象生動,而且具有濃厚的音樂性,適合在音樂課堂中進行吟誦和演繹。教學開始后,由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詠鵝》的背景及作者,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好奇心。接下來,帶領學生以輕松、愉悅的語調吟誦詩歌,體會其中的韻律美,隨后,配上簡單的樂器伴奏,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詩歌的情感流動與音樂節奏的和諧統一。吟誦環節告一段落后,教師應嘗試啟發學生思考詩歌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中蘊含的自然情趣,從而引導學生在吟誦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待學生基本掌握吟誦技巧,要求學生自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嘗試用不同的演繹方式展示對《詠鵝》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表達能力。事實證明,反復的練習與表演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領會《詠鵝》的意境,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鑒于此,日后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判斷能否使用此種教學方式,相較于常規教學法,該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傳統文化、音樂課堂的融合深度,另一方面能夠持續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所具有魅力的感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在強化核心素養及能力的前提下,樹立起科學價值觀,實現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2.欣賞音樂
實踐經驗表明,欣賞音樂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力。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審美能力、感知能力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決定了學生僅依靠自己的力量,通常無法做到客觀看待事物、全面分析事物。在制定并實施面向學生的教學方案時,音樂教師應將重心向欣賞音樂傾斜,帶領學生欣賞并剖析音樂的內涵,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下,使新課改所確立的目標得以實現。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嘗試將演唱活動和欣賞音樂的活動結合,帶領學生聽樂曲,同時向學生介紹把握節拍的方法、確定音準的技巧,加深學生對樂曲內涵的理解。事實證明,這樣做既能夠解決學生無法與作曲家產生共鳴、無法體會樂曲所蘊含情感的問題,又能夠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魅力有更加具象的體會,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也會因此而得到強化。以五年級下冊《古韻新聲》為例,在講解本單元內容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搜集經典的古琴演奏曲,例如,《平沙落雁》《高山流水》,課上播放演奏視頻或是音頻,引導學生分析古琴曲,使學生既能夠對古琴的魅力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同時又對古琴曲的內涵、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欣賞古琴曲的環節告一段落后,教師應將課堂交至學生手中,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暢所欲言,與他人分享自己對古琴曲的見解,通過生生互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古琴曲所蘊含傳統文化元素的理解,確保學生能夠主動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使傳統文化能夠得到發揚。
3.引人樂器
古琴、笛子等樂器作為傳統音樂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僅具有不同于西方樂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還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以及歷史價值,演奏者可以使用傳統樂器對樂曲的內涵、思想感情進行準確且完整的傳達。鑒于此,教師可嘗試以傳統樂器為抓手,在課堂上融入傳統文化有關元素,在向學生介紹樂理知識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演奏不同樂器、體驗樂器特點及音色的機會,由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教學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價值。例如,古琴作為我國樂器的代表之一,有琴中之王的美譽。由于古琴的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絲制琴弦、竹制琴身兩部分,因此,對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指法有極高要求,需要通過指尖按壓與指尖輕撥的結合,發出婉轉悠揚、綿長悠遠的聲音,進而對復雜的感情進行表達。在講解該樂器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古琴的誕生歷史、材質、結構和音色,再結合經典曲目完成教學任務,在夯實學生樂理基礎的前提下,加深學生對古琴、古琴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形成更加全面的了解。現階段,在音樂課堂引入樂器的做法已經得到推廣,與常規教學方式相比,這樣做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學生可以通過演奏古琴、笛子等中華傳統樂器,感受音樂的韻律和情感,同時了解樂器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故事,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其次,練習和演奏樂器有助于學生提高節奏感和協調能力,激發創造力和表達能力。最后,傳統樂器往往需要合奏,學生能夠在合作中學會溝通與配合,同時,班級凝聚力和集體意識也會得到增強。總之,在音樂課堂中引入中華樂器很有必要,這樣做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教師應對此加以重視。
通過分析可知,傳統文化與音樂教學的結合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新時期,教師應盡快轉變教育理念,根據學情及教學計劃,對教學內容、方法加以調整,進一步加深傳統文化與音樂課堂的融合深度,使學生能夠在欣賞經典曲目、剖析樂曲內涵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做到主動傳承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研究》,《華夏教師》2024年第24期。
[2]孔慶芳《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價值與路徑探析》,《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5期。
[3]施茜《小學音樂教學中傳統文化元素的融人與創新應用》,《東方娃娃·繪本與教育》2024年第1期。
[4]董雷麗《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策略探析》,《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