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issn.2097-5309.2025.06.007
將傳統文化融人小學數學教學可為數學增添獨特的魅力。目前,如何有效實現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都關注的問題。本文探討了二者融合的策略,旨在讓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綻放光芒。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小學數學教材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師可在教材中挖掘出很多傳統文化元素。古代數學名著中的經典問題諸如《九章算術》中講述的分數運算和勾股定理為小學數學課堂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素材,統計籌計法所記載的十進制等古人的數學思想亦可作為數學課堂的寶貴素材。這些素材承載著歷屆先輩為數學的付出。教師可研讀數學教材并在合適的章節中融人傳統文化元素,帶領學生感受古代數學的輝煌,細細品味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幫助學生形成數學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以“對稱”為例,教師教學時可先從中國傳統建筑入手,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故宮的全景照片,并詢問學生:觀察宏偉的宮殿,有沒有發現一些規律?是否覺得這個建筑群有特殊的地方?待學生思考回答完畢之后,教師可在圖片中指出故宮中軸線的位置,然后向學生講述故宮建筑群在中軸線的左右是完全相同的,這就是今天所要學習的對稱的實物體現,便于學生理解對稱這一概念。接著教師可拿出提前準備的中國傳統剪紙藝術品,或繼續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中國傳統剪紙藝術圖片,然后沿著中間的線進行對折,或者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對折過程,對折完畢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學生們會發現該藝術品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了,進一步加深其對對稱概念的理解,教師還可趁此機會向學生介紹對稱在剪紙技術中的普遍應用及相關作用。隨后,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京劇臉譜并讓其仔細觀察臉譜,尋找其中對稱的部位,如果學生長時間未找到對稱的部位教師可進行提示:“你們可以重點觀察一下臉譜的眼睛和眉毛等部位,看會不會有什么發現?”大部分學生回答出來對稱部位后,教師可對答案進行總結,即京劇臉譜中的一些部位也是依據對稱進行設計的,使得京劇臉譜看上去既美觀又有藝術感。課堂接近尾聲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簡單的對稱圖形,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所學內容,然后,教師還可給學生舉一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比如日常穿的鞋子等,使學生觀察到物品時就能回想起對稱的概念。此種教學方式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并認識傳統文化,進一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利用傳統藝術形式輔助數學教學
傳統藝術形式為小學數學教學開辟了一條充滿趣味與文化韻味的新途徑。教師可將剪紙藝術作為幫助學生理解圖像型和空間概念的趁手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剪裁,讓學生直觀感受對稱軸、對稱等概念。中國傳統的戲曲臉譜所展現的圖案和色彩也有一定的規律,教師可設計相關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描述。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分析故宮古建筑群中所蘊含的數學奧秘,比如宮殿屋頂是三角形結構的,而三角形具備穩定性的特點。傳統藝術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穿插引用將使得課堂教學內容不再乏味枯燥,而是在傳統文化藝術品的滋養下變得生動有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向學生展示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剪紙作品,教師可向每位同學提供一張正方形的未裁剪的紙張,然后讓學生思考如何能知道手中正方形的面積。然后,教師可沿著正方形的邊將正方形折疊成一個長方形,再提問學生,如何能知道此長方形的面積。接著教師可向大家分發一些足夠填滿之前所下發的正方形的邊長為1厘米的小型正方形,并引導學生用這些小正方形去填滿之前的大正方形,學生填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教室穿梭觀察學生填得是否整齊,如果學生擺放的小正方形并未與原來大正方形的邊對齊,那教師可對其擺放的過程進行指正,并告知學生小正方形的擺放應緊密相接,不能留有空隙,且最邊緣位置小正方形的兩條邊應與大正方形重合。待學生擺放完畢后,教師可讓學生對擺放小正方形的數量進行計算,此時小正方形有多少個便代表大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之后,教師還可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并帶領學生一起回顧剛才的操作過程,然后進行總結性發言:“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長可以放幾個小正方形,寬可以放幾個小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積就是長乘以寬。”然后在長方形旁邊寫下面積公式“長方形面積 長 × 寬”。對于正方形,教師可向學生進行解釋:“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長和寬都一樣長,且名字都叫邊長,故而正方形面積就是邊長乘以邊長。”在正方形旁邊寫下“正方形面積 Σ=Σ 邊長 × 邊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剪紙藝術與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知識緊密相連,能讓學生在欣賞傳統藝術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并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令數學課堂充滿文化氣息。
三、傳統節日與數學實踐活動相結合
傳統節日是小學數學課外拓展的好時機,春節期間,每個家庭都會有年貨采購活動。教師可鼓勵學生參與家庭年貨采購預算,根據學生自身家庭成員數量和喜好以及所需購買商品的市場價格來羅列計劃采購清單,并計算預計總體花費金額,計算的過程涉及乘法和加法,有助于幫助學生鞏固相關知識。教師也可安排學生參加端午節包粽子活動,教師可告訴學生每顆粽子的用料比,然后告訴學生預計需要包多少個粽子,讓學生計算需購買多少斤原料。傳統節日與數學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能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鞏固數學知識,同時加深對傳統節日的理解。
以教學實踐活動“過年”為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首先讓學生觀察本次實踐活動中教材對應頁中充滿過年氛圍的圖畫,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場景并讓學生羅列出其中展現的過年的元素,接著,教師可進入數學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觀察課本中描繪的鞭炮問學生:“小華說他的鞭炮響數是5響,而小剛的響數是小華的4倍,那么小剛的鞭炮共有多少響呢?”學生們通過簡單的乘法運算就可得出小剛的鞭炮有20響。接著,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小組并向每個小組發放一些手繪貨幣和購物清單,清單所列明的物品是糖果、對聯和鞭炮等過年氛圍感所必須得物品且標有價格。然后教師可向同學們解釋,現在我們模擬過年的年貨購買過程,目前各個小組手中的手繪貨幣就是大家的預算,同時已經下發至大家手中的配有價格的清單也是大家所需購買的物品清單,大家可根據手頭預算的金額和清單的價格計算一下如何購買年貨才能不超支且買到足夠大家過年的物品。學生計算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各小組中穿插巡視,以防止學生有問題無法解決,同時教師巡視的過程還要留意學生計算的方法和結果是否正確,當發現不對時教師可提示學生重新計算一遍或者為學生提示正確的計算方法。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人物和物品數量,以考驗學生的細心程度。教師還可準備一些不同形狀的紅色卡紙、對聯紙和福紙,讓學生計算這些紙張的面積,幫助學生復習鞏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后,教師可對整個活動進行總結歸納,并鼓勵學生將今日課堂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真正過春節時,盡己所能幫助父母計算年貨購買量等。經過此種課外實踐活動教學,學生將充分了解傳統節假日中所需購買的物品,還能鞏固自身所學知識。
四、借助傳統游戲開展數學教學
傳統游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使得小學數學學習充滿活力與趣味。當學生進行翻花繩游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確認繩子交織形成的圖形的邊數和角數,復習鞏固幾何圖形相關的知識,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參與七巧板游戲,在這一游戲中,學生可將七塊板隨意搭配成自己所能想到的任何形狀,使得學生加深對圖形組合與分解、平移與旋轉等概念的理解,同時還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平行與相交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前為每位學生準備一根繩子,在教學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翻花繩的游戲。教師帶領學生將繩子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左右兩只手上,然后經過交叉對折等動作將繩子翻出不同的形狀,當翻出“井”字形狀的花繩時,教師可提問學生,翻出的這個形狀中,繩子和繩子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繩子在手中的交叉情況,并讓學生繼續對繩子進行操作,觀察不同的形狀,此過程中教師可在班級中來回巡視,當發現有學生并未學會翻花繩時,教師可對其進行一對一指導。當學生對此游戲有一定的體驗之后,教師可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翻出過哪些形狀,這些形狀中各個繩子的位置都是怎樣的,然后,教師可帶領大家共同將繩子翻到一個平行形狀,并適時進行引導性提問:大家觀察手中翻出的形狀,圖形中的兩條繩子看起來好像并沒有碰到一起,那它們算不算本章要學習的平行呢,我們該如何進行判斷呢?隨后,教師可在黑板上描繪出此過程中所出現的典型的圖案,并用不同顏色的粉筆進行平行與相交的標記,結合所標記的圖案為學生展開描述平行與相交的概念,即永遠不會相交的兩條繩子在數學概念教學中稱為平行,而兩條繩子在某一點可以交叉就是數學概念所描述的相交。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教師還可組織翻繩挑戰賽,教師可隨機提出一個形狀要求,比如教師可說翻出包含兩組平行繩子的形狀或者翻出一組平行一組交叉繩子的形狀,并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動作,此過程可加深學生對平行與相交概念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到了數學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營造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數學課堂環境
營造富含傳統文化氛圍的數學課堂環境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數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之美,教師可以在教室中張貼祖沖之、劉徽等古代數學家的生平事跡,并描述一些有關于他們的小故事,譬如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的故事,以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熱忱。教師還可在班級角落設置數學書籍展示區,并在展區內陳列《算經十書》等古籍,給學生探索古籍中的數學智慧創造機會。教師還可改良桌椅擺放的布局,參考古代書院的形式,為教室增添古樸氛圍。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使用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教具,讓學生直觀感受教具所帶來的古樸感。
在“認識圖形”的教學中,教師可從教室的布置入手,在教室的墻壁張貼中國古代建筑的精美圖片。教師進行教學時可站在這些圖片前引導學生觀察,說道:“同學們我們來看看這些偉大的建筑。大家能發現它們是由很多不同的形狀組成的嗎?”教師提問后,學生的目光會聚焦于照片之中,逐漸被這些氣派又宏偉的建筑所吸引,隨機開始仔細尋找其中的圖形。接著,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一些中國傳統的剪紙作品。這些剪紙應包含各種形狀,教師在收集這些剪紙時應注意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形狀的剪紙各收集一部分。然后,教師可把剪紙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更深層次地觀察剪紙并提問:“你們手中的剪紙都有什么樣的形狀呢?”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可進一步為其講解不同圖形的特點,比如四邊相等且四個角都是直角的是正方形,有三條邊且其架構很穩定,不容易變形或者說不容易由于拉扯導致圖形變化的是三角形。”教師還可準備幾顆象棋子,在課堂中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觀察,說出象棋的形狀。總結環節教師可告知學生,圓形的特點是其輪廓是一條光滑的曲線,內部并沒有像四邊形或三角形那樣的角。為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展示中國傳統皮影戲的視頻,教師可在視頻的任一人物環節暫停并提問學生,是否能夠看出人物的某個部位是由什么形狀構成的。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應予以鼓勵;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應予以指正并將視頻中的人物放大,帶領學生一起分析人物的圖形構成。經過多次的鍛煉與指正,學生能逐步從動態的畫面中分辨圖形,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此節內容的了解。在課堂總結環節,教師可再次將學生的目光聚焦于教室墻壁張貼的古建筑圖片并對學生說,我們在今天的學習中認識了很多種類的圖形,還了解了象棋、古建筑和皮影戲,可以說不同圖形的組合構成了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物品,希望同學們在課下要留意身邊的物品,發現更多有趣的形狀。這種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的教學方法,使得圖形與傳統文化與生活實際緊緊相連,學生在學習認識圖形的同時,還順便了解了傳統文化的各種元素,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傳統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師可運用多種策略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以便數學教學跳出單純知識傳授的局限,進而賦予數學教學課堂更多的文化內涵。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這些策略,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和傳統文化的熱愛,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數學課堂這片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這些策略結合或單獨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更能讓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傳承和延續,為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亞萍《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與路徑》,《讀寫算》2024年第35期。
[2]黃秀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路徑探析》,《中小學班主任》2024年第20期。
[3]范真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以“圓的認識”為例》,《小學教學參考》2024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