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16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計數文化成果。從甲骨文中的計數符號,到戰國時期盛行的算籌,再到宋元時期流傳的珠算,無不展現了中國古人在數學計數領域的獨特智慧。這些傳統計數文化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更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教育理念。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如何將中華傳統計數文化的精華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方法的本質,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多樣性,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中華傳統計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生正處在智力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好奇心強,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將中華傳統計數文化引入數學課堂,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激發他們探索數學奧秘的欲望。比如,教師可以展示中國古代的計數符號、算籌、算盤等,講述這些計數工具的發展歷史和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體驗中國古人的智慧,感受數學的神奇與魅力。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觸數學,對數學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傳統計數工具往往設計巧妙、構思精細,與數學游戲有許多相通之處。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情境,引導學生利用算籌進行有趣的計數游戲,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加深對計數概念的理解。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掌握計數技能,領略數學文化的獨特魅力,必將喚起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
2.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
小學數學涉及自然數、分數、小數等多種數的概念,這些數學概念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文化內涵。中華傳統計數文化為理解這些概念的本質提供了獨特視角。比如,古人使用算籌計數,五個一束,兩束(即十個)進位,體現了十進制計數法的思想。學生在操作算籌的過程中,能夠直觀感受數位的組成,加深對十進制計數法的理解,領會數制的精髓所在。
再如,學習分數、小數等概念時,教師可以引入算盤,演示整數、分數、小數在算盤上的表示方法。學生通過觀察算盤的構造特點,操作算盤進行計算,能夠形象地理解整數、分數、小數之間的關系,加深對這些數的認識。算盤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如整數到小數的擴展、分數到小數的轉化等,有助于學生建立數概念之間的聯系,理解數學思想的發展脈絡。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計量系統也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如,古代的長度單位“分、寸、尺、丈”體現了十進制思想;“斗、升、合、俞”則代表了二進制思想。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古代度量衡單位背后的數學原理,能幫助他們理解數制的多樣性,拓寬數學視野。學生在探究古今數學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必將對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更全面、更本質的認識。
3.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多樣性
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習的核心要素,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能力。中華傳統計數文化為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多樣性提供了豐富資源。如,古人在使用算籌計數時,常常根據計數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籌碼組合方式,這體現了一種靈活變通的數學思維。學生在模擬算籌計數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數的多種表征形式,感受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從而打破思維定式,學會變換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中國古代的珠算技藝也蘊含著獨特的數學思維方式。珠算注重口訣歌訣的記憶和熟練的指法,體現了一種整體直觀的思維特點。學生在學習珠算的過程中,能領悟“一目十行”的整體思維方式,培養敏捷的心算能力。
二、中華傳統計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1.教師對傳統計數文化的認識不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傳統計數文化,首先需要教師對其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但從調查來看,許多教師對中華傳統計數文化缺乏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對其教育價值認識不足。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面對沉重的教學任務,往往重視“教什么”,而忽視了“怎么教”的問題。在備課時,很少主動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中華優秀數學文化元素,對相關內容也缺乏深人研究。教師自身知識結構的局限,也制約了傳統計數文化的教學應用。數學教師往往偏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相對欠缺,對古代數學發展脈絡、重要數學家及其貢獻了解不多。教師知識視野的局限,難以引領學生感悟古今數學文化的淵源和差異,領會數學發展的內在規律。
2.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
目前,小學數學課程資源中融人傳統計數文化的元素還比較有限。一方面,教材內容對傳統計數文化的呈現不夠。現行的數學教材體例多以知識點為主線,重視數學概念、原理、方法的講解,對數學文化的內容涉及較少。雖然教材拓展中設置了數學文化或數學史的內容,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生動的案例支撐,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數學文化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對于彌補教材內容不足,拓展學生學習視野有著重要意義。調查顯示,與傳統計數文化相關的校本課程的學校還比較少。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也存在內容不系統、活動單一、評價缺失等問題,難以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功能。
3.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單一
傳統計數文化的教學,需要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遺憾的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仍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教師滿堂灌輸的現象比較普遍,學生被動聽講,缺乏參與體驗的機會,課堂缺乏生機活力。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傳統計數文化的感悟和吸收。
教學中對實物、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不足,傳統計數文化的教學缺乏直觀支撐。很多學校沒有配備與傳統計數文化相關的實物教具,如古代的算籌、算盤等,學生難以親身體驗古人的智慧結晶。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也不夠理想,動畫、視頻等資源與傳統計數文化的結合不夠緊密,未能充分發揮直觀演示、情境創設等功能。
三、中華傳統計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挖掘教材內容,融人計數文化元素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師要善于從現有教材中發掘傳統計數文化的教育價值。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分析教材結構和內容,挖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數學概念、計算方法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傳統計數文化息息相關,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內在聯系,使傳統文化元素與教材內容有機融合。比如,在教學數的認識、數位順序時,可以適當補充古代的計數符號;在教學計算方法時,可以融入珠算指法的內容;在導入統計與幾何內容時,可以追溯其在古代建筑、農業中的應用。教師要豐富教材內涵,使傳統智慧熔鑄于現代知識體系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優秀數學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斗拱結構。展示斗拱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斗拱的形狀特征,發現斗拱由許多角組成。學生在討論斗拱的裝飾美感、穩定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其中蘊含的角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在斗拱圖片中辨認、標記各種角,如直角、銳角、鈍角,讓學生直觀感受角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接著,學生操作學具、動手拼組斗拱的簡化模型,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教師還可以補充斗拱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斗拱結構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人的建筑智慧,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2.創設教學情境,體驗計數文化魅力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要注重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傳統計數文化的魅力。可以利用多媒體、實物投影等手段將古代計數工具搬進課堂,讓學生親眼見證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還可以開展各種趣味活動,如計數競賽、計算比賽等,在寓教于樂中體驗古人計數的樂趣。情境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讓傳統文化在現代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基于傳統建筑的情境。呈現一段古代工匠使用簡單工具測量、計算建筑構件尺寸的視頻,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學生討論古人是如何實現精準測量和計算的,在交流碰撞中理解工具和方法的重要性。接著,教師以古代工匠遇到的實際問題為載體,引入小數除法的計算。如,某工匠需要將一塊長2.4米的木料均勻鋸成6段,每段長多少米?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還可以展示古人使用的計算工具,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簡單計算等活動加深對小數除法的理解。整個教學情境讓古代生活場景與現代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學生在動手實踐、交流討論中掌握了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也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傳統計數文化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
3.開發校本課程,拓展學習傳統計數
學校是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學校應積極開發基于傳統計數文化的校本課程,豐富數學課程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可以開設數學文化欣賞課,引導學生賞析《孫子算經》《九章算術》等中國古代數學名著,感悟中國傳統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開設古代數學方法研習課,學習籌算、珠算等計數方法,掌握并繼承中國古代數學的精髓;開設數學文化實踐課,開展數學文化考察、手工制作等活動,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豐富的課程形式,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獲得傳統智慧的啟迪,讓優秀傳統在新的時空煥發出勃勃生機。
例如,在復習“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校本課程開展中國傳統剪紙藝術與數學的跨學科學習。學生欣賞傳統窗花、團花剪紙作品,領略其中體現的對稱、均衡的美學原則。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剪紙作品的數學特征,如窗花多以正方形、圓形等基本圖形組合而成,運用了平移、旋轉等變換;團花則巧妙利用多邊形進行拼接、鏤空,設計出繁復精美的圖案。學生在分析不同形狀、大小的剪紙作品的過程中,復習多邊形的特征、計算方法,加深對多邊形面積的理解。進一步,學生嘗試動手設計剪紙作品,要求剪紙各部分面積相等,這就需要靈活應用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并能將數學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之中。學生在數學與藝術的交叉探索中,一方面復習鞏固數學知識,另一方面提升了傳統文化素養,激發了創新意識。跨學科的校本課程,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同頻共振,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在傳承創新中煥發出時代光彩。
4.豐富實踐活動,傳承優秀計數文化
數學學習絕不能局限于課堂,更需要走出校門,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感悟數學文化。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組織參觀博物館,了解中國數學發展的源遠流長;走進“非遺”工作室,感受傳統工藝中的數學智慧;體驗民俗活動,在傳統習俗中發現數學的身影。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接受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在“做中學”中獲得全新的發現,必將喚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自豪。
例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一課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當地的農耕文化館,開展“數說耕耘”的研學活動。學生參觀農耕文物,了解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歷程。教師請博物館講解員介紹我國古代農學巨著《齊民要術》中的農事記錄方法,學生了解到古人如何通過表格、圖畫等形式記錄農事安排、農作物產量等信息,體會到統計在古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接著,教師提供該地近年來農產品產量、種植面積等數據,引導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學生通過整理分析數據、研判變化趨勢,加深了對折線統計圖的認識,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介紹我國古代農學家的事跡,讓學生感悟勞動智慧所凝結的傳統文化魅力,樹立學以致用、報效國家的遠大理想。學生走出校門,用數學的眼光重新審視生活,在傳統智慧的滋養下茁壯成長,在生生不息中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實踐活動讓數學教育回歸生活本真,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閃耀出時代光彩。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計數文化蘊含著鮮活的數學思想,對于拓寬小學生的數學視野、提升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數學教學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教師應樹立文化自信,積極探索將傳統計數文化融人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文化元素,在教學情境中引領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學校應整合資源,拓寬視野,開發豐富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中領略數學文化的深邃內涵。更要走出校門,在廣闊天地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在知行合一中詮釋傳統,在繼承創新中堅定文化自信。我們相信,中華優秀傳統計數文化必將在時代發展的歷史坐標中綻放出絢麗的光彩,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提供不竭的智慧源泉。
參考文獻:
[1]劉加霞《“直觀模型”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價值追問一兼談“分數乘分數”的直觀圖示》,《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2年第9期。
[2]宋茜《基于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計算單元教學的思考與實踐》,《科幻畫報》2023年第4期。
[3]項婷婷《小學“數與運算”的大概念教學設計研究》,西南大學2023年碩士論文。
[4]王潔《聾校小學數學教學中數與運算一致性的滲透》,《現代特殊教育》202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