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2241/.issn.1009-7252.2025.11.032
古詩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開展教學時,既要考慮古詩文課程的特征,又需要借助先進技術和資源豐富教學過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古詩文的深刻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創新教學模式并基于新模式推進教學流程,是優化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借助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多元化輔助教學工具,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有效利用相應的工具和平臺,積極在教學方式上求新,在教學思路上求變,優化古詩文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
一、信息化時代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模式創新的內在邏輯
1.科技融合,文化傳承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現階段融合發展的重要趨勢。對于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來講,這種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也給教學實踐開辟了新路徑。現階段,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都能夠為古詩文教學形式的豐富,教學內涵的體現提供支持。不僅能夠將書本上的古詩文文字轉化為多媒體呈現形式,也能夠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古詩文學習的整體過程進行監控分析,為不同的學生精準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豐富古詩文教學的內涵與外延。例如,虛擬現實技術可引導學生沉浸體驗古詩文中描繪的美景。在山水中縱情,在如畫的風景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古詩文在遣詞造句上的美感。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上來講,有了先進技術的支持,學生能夠更加準確、更加直觀地感受古詩文的韻律美和情感美。從而體會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從古詩文文字中探尋到作者所在時代的文化底色,感知傳統文化在傳承發展中的魅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引導學生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這是信息化時代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模式創新的邏輯之一。
2.需求驅動,模式變革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加豐富多元,傳統的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導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表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特征。傳統的古詩文教學以注重教師講解,注重語文基礎知識記為目標,借助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多元技術支持改變這一傳統教學流程,是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重點目標。從學生需求方面來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對知識呈現方式、知識覆蓋面的需求也逐步豐富。進入初中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在增強,其個性化學習需求會在這一階段逐步體現。這需要教師從課程教學的實際出發,適應信息時代背景,滿足學生多元需求,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例如,教師可利用在線學習平臺,組織以古詩文學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其中,賽詩會活動、詩歌朗誦表演活動、詩文解讀、討論活動都屬于可用的活動形式。這些活動都需要依托教學模式的變革動力。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活動,同步應用相匹配的教學模式,并且利用信息化技術豐富整體教學流程。由此可見,信息化技術對于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內在學習需求,基于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過程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有重要推動作用,這是信息時代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模式創新的邏輯。
二、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明確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路徑。便于教師找準切入點,首先明確信息技術如何在初中語文古詩文這一主題內容教學中的應用方法。隨后,基于不同的課程內容,配套應用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任務。
1.多媒體展示,意境再現
多媒體技術可利用動畫、視頻圖像等形式,將古詩文中抽象的意境以具象的形式展示出來。不同的古詩文主題中,涉及人物、風景等多種情景。一些運用多樣化修辭手法描述的情境對于學生來講,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直接通過閱讀文字發揮想象的方式進行理解容易遇到阻力,多媒體展示方法能夠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直觀的視覺景象。一方面用強烈的視覺沖擊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通過構建生動的情境和畫面,輔助學生理解古詩文內涵。另外,多媒體展示還包括音頻、視頻融合應用的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將配樂與詩詞共同引入教學環節,讓學生在音樂的引領下,體會詩人細膩而豐富的情感。多媒體展示還包括利用多媒體交互式工具,讓學生在體會意境的同時進入意境,在互動中感受古詩文學習的魅力。在這一環節,交互式電子白板等現代教學工具具有主導作用。教師只要合理設計教學互動環節,就能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實操的方式,探索古詩“秘境”,體會古詩“意境”。
2.在線互動,趣味引導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信息化時代教學模式創新的新成果。教師首先可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在線學習平臺,利用平臺的多元功能建立古詩文學習社群,鼓勵學生在線分享個人的學習心得、討論學習中的問題和困惑。另外,在線平臺還可設置自主創作或對詩接龍等個性化游戲功能模塊,為學生提供更有趣味性、更加開放的交流環境。一方面突破課堂這一古詩文教學的環境局限。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中的創造力。教師還應當利用在線平臺及時與學生溝通,直播課、視頻會議等方式都可在教學中有效應用,以便及時解答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并在溝通中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在此基礎上實現趣味性的教育引導,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維持穩定的學習專注力,獲得更好的古詩文教學效果。
3.個性化學習,因材施教
進入初中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逐步增強,個性化學習需求也因此更加鮮明。信息技術可支持教師利用大數據平臺分析學生的基礎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例如,大數據技術能夠梳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數據,從古詩文閱讀速度、理解程度以及在線檢測準確率等方面入手對學生的基礎學習進行檢測判斷,從而把握不同學生的學情,清晰定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主要難點。然后,根據學情分析結果,為其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推薦與不同學生基礎能力相匹配的古詩文學習資源。例如,對于學習理解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可配套推薦課內古詩文輔助解讀視頻資源,以及同類古詩文、同一作者古詩文等初步拓展資源,讓學生通過輔助視頻資源深化理解古詩文內涵。利用同類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讓學生在縱向對照中體會古詩文的情感表達,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詩文內涵。對于學習能力相對更強的學生,則應當借助信息技術平臺,為其推薦范圍更廣的古詩文學習資源,供學生自由選擇。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夠保證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信息時代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策略
基于上文分析,明確古詩文教學創新的基本路徑后,下文將選取初中階段的古詩文課文,以具體的課程為基礎,探討信息化時代的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先進技術作支持,創新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
1.全面融合多媒體資源,打造古詩文“畫境”
全面融合應用多媒體資源是符合信息時代背景的關鍵性策略。現階段,多媒體資源基于不同的應用功能和需求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教師應當結合信息時代的宏觀背景,考慮古詩文教學的需求,合理選擇多媒體資源,為優化古詩文教學成效提供動力。具體來講,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多媒體資源與古詩文教學實現融合,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直觀的學習環境。將古詩文中抽象的文字通過具象化的氛圍和意境進行呈現。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資源將固定的古詩文文字,用詩情畫意的情境向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以文字閱讀為契機,進人作者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體會詩文的美感,具象化地感受古詩文中描繪的景象。
《天凈沙·秋思》用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秋日黃昏的凄清畫面。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一方面搜集與作品中不同詞句對應的圖片音頻或短視頻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隨著詩句的流動,展示不同的畫面,并且適當融入風吹樹枝、烏鴉低鳴的聲音。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和多元化媒體資源,形成完整的畫面。讓學生在聽覺、視覺和其他感官刺激中感受作品中所描繪的生動景象,想象自己置身于秋日的黃昏下,坐在小橋流水的路邊。這種身臨其境的主觀感受,不僅能使學生更加直接地捕捉到作品中的意境,也能夠更加精準地觀察到作者在寫作時用詞用句的準確性,整體學習過程也會更加生動、更有意境。在這種狀態下,語文課程學習的過程成為體會美、感受美的奇妙旅程。
2.聯動線上線下教學平臺,注入古詩文教育“活水”線上平臺和線下平臺的聯動應用是從根本上創新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模式應用流程,優化學生學習體驗的有效方法。線上平臺不僅資源豐富,且資源信息的獲取效率更高。線下平臺則具備為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搭建直接溝通平臺的功能。由此可見,聯動線上線下教學平臺為古詩文教育增添了活力,注入了“活水”,是信息化時代實踐教學創新的又一重要途徑。
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打破線下教學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局限。另一方面,也能夠使整體的教學流程更加順暢,教學環節的銜接更加緊密,學生也會在生動的教學環節設計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這都有助于消除傳統古詩文教學中的“痛點”,若古詩文教學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清泉,那么信息化技術支持下的線上線下教學平臺就能夠為這股清泉注人“活水”,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梳理詩句之間的邏輯關系,總結古詩所描繪的實際景象:早春時節錢塘湖畔的美麗景色。隨后,分別結合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特征和功能點,合理安排教學流程,組織教學過程。在線上,教師可借助在線平臺發布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搜集關于錢塘湖(今杭州西湖)的歷史背景、自然景觀圖片及賞析文章,鼓勵學生在論壇或微信群中分享自己的發現,形成初步的理解。在線下,重點講解詩中字詞的含義、修辭手法及作者情感。教師還可鼓勵學生自主組建學習小組,討論詩的內涵,提出個人見解。還可讓學生模擬詩人的角色,穿上唐人瀟灑飄逸的服裝,模擬漫步湖堤,欣賞春天美景的景象,體會作者在詩中融入的情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還可組織學生突破課堂局限,選擇學校附近能夠欣賞春天景色且與《錢塘湖春行》景色相似的地點,將體會古詩內涵的過程轉換為在自然環境中真實體驗的過程。把固定的古詩文學習轉換為一場生動的文化之旅,用新鮮而生動的“活水”,給古詩文教育注人能量。
3.實施個性化教學引導,提高古詩文學習“引力”
不同學生學習古詩文時,興趣點和理解能力存在客觀差異,個性化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是具適宜的一種引導方式,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人課程學習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創新實踐中,教師也應當借助信息化技術和工具,實現個性化教學引導。通過了解不同學生的主觀需求和學情,設置個性化學習路徑,制定專項學習指導方案,提升古詩學習的吸引力,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投人學習中。
以《岳陽樓記》的教學為例,教師應當基于古文學習難度較大的特征,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個性化的指導方案,促進學生結合具體的課程任務要求,在循序漸進完成實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深人理解文章內涵,完成教學任務。具體來講,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個人興趣點以及個人對文學藝術的感知力,設置差異化學習路徑,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古文的魅力。部分學生可選擇創作一幅岳陽樓及其周邊景致的畫作,通過視覺藝術表達對文章的理解。而對于偏好寫作的學生,則鼓勵其撰寫一篇讀后感,探討范仲淹的憂樂觀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對于對歷史背景感興趣的學生,則可以安排他們進行專題研究,探索岳陽樓的歷史變遷及與范仲淹相關的其他文學作品。針對不同學生設置差異化的任務,是打破學生對古文學習的固有認知,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嘗試空間,也是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體現“引力”的重要方法。
綜合本文分析可知,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模式的創新需要明確的內在邏輯支撐,并且注重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融合路徑。最后,找準切入點,基于不同的課程背景,分析教學的科學路徑,力求尋找信息技術支持之“源”,并引入“活水”,支持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創新實踐,優化古詩文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曲瑛《支架式教學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一以〈詩詞曲五首〉教學為例》,《考試周刊》2024年第45期。
[2]張子蓮《古詩詞教學中數字教育資源的有效應用-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優質課例(春望〉為例》,《甘肅教育》2024年第20期。
[3]蔡朝輝《基于希沃白板的初中古詩詞教學創新策略一—以〈次北固山下〉教學為例》,《中小學電教》2024年第10期。
[4]夏秋悅《和詩以歌隨聲入境—〈經典詠流傳〉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與創新》,《語文天地》2024年第9期。
[5]覃丹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求知導刊》2024年第18期。
[6]楊森《信息化時代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探究》,《中國新通信》202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