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占比越來越大,目前初中階段古詩文選篇高達124篇,占比達到了51.7% ,可見古詩文在初中語文學科中的重要地位,且古詩文的選篇類型涉及范圍非常廣,無論是題材、內(nèi)容等都呈現(xiàn)出多元并舉的勢態(tài)。對于學生古詩文學習的評價標準也傾向于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評價,在此情形下,古詩文的教學也隨之面臨著革新,但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古詩文的教學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安全”的教學模式,雖然有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方法被一線教師關注并應用在教學實踐中,但很多時候古詩文的教學依然是困于“套路”教學的安逸中,不利于學生培養(yǎng)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提升古詩文教學效率,需要合理引入“活水”,為課堂注入“活力”,用“活教”引導學生“活學”。
一、走出舒適區(qū):古詩文教學的突圍之路
古詩文教學由來已久,與語文教育相伴而生,但隨著教育制度的發(fā)展以及時代教育的需求變化,對于古詩文的教學也在不斷改革。由于古詩文與學生目前的生活現(xiàn)實距離較遠,學生的畏難情緒普遍存在,即便會主動閱讀,往往也只是為完成任務而讀,缺乏主動深人探索的意識,不求甚解。與此同時,教師對于古詩文的教學工作也形成了一套“堅不可摧”的“套路”一一在教學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背誦,再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帶領學生結合注釋以及工具書完成翻譯,結合古典意象理解意境,并體會作者的情感等。這一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可以幫助學生完成“目標”,也因此成為古詩文教學的“舒適區(qū)”。新課標提出了各種新的概念以及新的要求,不再僅僅考查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和記憶,而是將“文學鑒賞”以及“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作為古詩文教學的重心。在此情形下,“舒適區(qū)”教學模式顯然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初中語文古詩文的教學應走出舒適區(qū),實現(xiàn)自我突圍。
葉圣陶先生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無既定的模式,古詩文教學之所以會形成“舒適區(qū)”,也是教師們在一線教學實踐中逐步總結、歸納并構建的高效的教學方法。但這同時也成為當代語文教學的“偷懶”行為。新課標的要求在不斷提升,現(xiàn)有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學模式,這并不是說我們要尋找一個新的教學“模版”為語文古詩文教學制定一個新的課堂“范本”,而是強調對知識的活教、活學以及活用。基于語文學科和文學形式的特征,從各個層面出發(fā)激活一成不變的古詩文教學課堂,讓古詩文課堂呈現(xiàn)出無限可能,為古詩文教學尋找多種突圍之路。
二、初中古詩文“活教”與“活學”的實踐嘗試
1.文體探究:從“固定格律”到“多元品鑒'
語文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學,離不開對文學常識的介紹。統(tǒng)編教材中的古詩文選材豐富,在學習一篇古詩文之前,學生需要明白它所對應的文體的基本特征。在習慣性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對這一領域的教學有一套成熟的流程—一先從不同文體的固定格律特征出發(fā)進行講解,再將其套用在要學習的文章中,從而讓學生理解其格律特色。這套教學模式使用起來得心應手,但長期以來也是一成不變的。新課標以“文學鑒賞”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此情形下,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要有所轉變,比如在對古詩文的格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變“套格律”為“找格律”,變“教格律”為“品格律”,讓學生從古詩文中尋找格律的特征,并嘗試引導學生基于多元視角對古詩文的格律進行品鑒,從而令“文體教學”變成“文體探究”的過程。
每一種文體的初次學習都是學生了解這一文體的重要節(jié)點,初中學習的第一篇元曲小令是《天凈沙·秋思》,在此之前,學生還未系統(tǒng)地學習過關于元曲小令文體的各項常識,因此,本曲教學要將文體知識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天凈沙”這一曲牌名本身就具有高度律化的特征,因此,用它來教學生格律相關知識再合適不過,這也正是教材編排的精妙之處。因學生在此之前對絕句、律詩、詞牌的文體知識有了相應的了解,因此,教學的過程中可利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來引導學生探索“曲牌”的格律知識,讓學生結合已知經(jīng)驗,在文中圈出韻腳,再結合其位置、聲調,試著分析其押韻的特征,同時嘗試斷句,讓學生對其韻律有一個初步了解。進而引入另一首《天凈沙》,比如白樸《天凈沙·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攏,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通過對比兩首《天凈沙》,從句子、字數(shù)、押韻特征甚至平仄著手,嘗試總結“天凈沙”這個曲牌名的格律。再進一步讓學生分別標出這兩首《天凈沙》中的名詞及對名詞的修飾內(nèi)容,讓學生嘗試分析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生對此步步深入的多方面品鑒的過程,實際上是系統(tǒng)地探索“天凈沙”這個曲牌文體常識與格律的過程。
知識相對穩(wěn)定,但教學的模式應靈活多變。文體知識從古沿用至今,我們的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學習習慣等,為其提供更多樣化的探索課堂,讓學生能夠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完成對知識的輕松探索。
2.盤活注釋:變“框定知識”為“靈活工具”
注釋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學習古詩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本中的古詩文篇目中,注釋本身就占據(jù)著很大的篇幅,有些甚至超出詩文本身的篇幅大小。注釋能幫助學生自讀完成對文意的理解,同時也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加之它是以“知識”的形式出現(xiàn)在課本中的,因此,對于注釋的抄寫、背誦、默寫等也是教學中常見的要求。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注釋的利用與注釋本身的價值卻并不相符,注釋出現(xiàn)的本意是“輔助”,是幫助學生理解與學習,但在強行記憶的情形下,注釋卻被視為一個知識體系,是明確的不可挑戰(zhàn)的知識,同時也是記憶性的知識、一種被框定了的“知識”,而其原本的定位卻是“工具”,這顯然是矛盾的。因此,古詩文教學有必要打破這一“舒適區(qū)”,開發(fā)注釋更多的應用模式,盤活注釋作為“工具”應用的價值。
以《世說新語》中的《詠雪》一文為例,它是一篇不足百字的小古文,課本配上了超出其原文幾倍的注釋,結合這些注釋,學生通過調取其自身的文學經(jīng)驗,便可理解文章所描述的事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發(fā)文本注釋的多種用法,比如讓學生在預習完成之后,結合注釋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進而在不看注釋的情況下嘗試用自己的話來講述課文所載的故事。這一用法的目的就是要強調注釋作為“工具”的屬性,避免學生再將其視為翻譯的范本。再比如,課文中出現(xiàn)了多個人物,注釋對這些人物也有相應的介紹,這一點也可充分利用起來,比如讓學生結合注釋來分析為什么不足百字的小文里出現(xiàn)了這么多人物,再嘗試結合注釋繪制人物關系圖,了解文中所提及的人物之間是何關系等。學生通過注釋可知《世說新語》屬于“志人小說集”,其所記載的主要是漢末至東晉一些名士的言談、逸事,因此,《詠雪》中出現(xiàn)了多個人物,事件也是為突顯人物;而通過注釋完成人物關系圖繪制,也能將文中的人物關系梳理得更加清晰、明朗,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事件。
注釋并不是被框定的死知識,對注釋機械地背誦本身是低效的,甚至不利于學生對古詩文所蘊含的深層意義的探索,讓學生透過注釋窺見古詩文的內(nèi)在意蘊才是注釋作為一項“工具”的最大價值。
3.引經(jīng)據(jù)典:化“標準答案”為“審美創(chuàng)造'
新課標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又將“審美情趣”作為重要的一項。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學成就的集中體現(xiàn),教材中選編的篇目更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是歷朝歷代人們所認可的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內(nèi)容。審美本身具有“主觀性”,但它卻又是學生基于客觀知識體系在面對新的文本與知識時所形成的主觀感受。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美,體驗到美,進而去創(chuàng)造美,不斷地積累審美經(jīng)驗,再結合相關的知識、創(chuàng)作背景等在鑒賞的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審美創(chuàng)造”,告別傳統(tǒng)教學中通過教師口述進行解讀的模式,在自主認知完成的過程中更好地“審”美。
以劉禹錫《秋詞》教學為例,教師通常會帶領學生賞析該詩的藝術特色,強調其“一改傳統(tǒng)秋詞的凄涼”“贊美秋的開闊明麗”“體現(xiàn)作者的樂觀與斗志”“立意新穎且深刻,體現(xiàn)詩人的獨到見地”等,這種教學模式相當于是直接在學生賞析的過程中給出了“標準答案”,卻忽略了學生“審”美的過程。初中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古詩文儲備,且學習的大多是經(jīng)典名篇,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記憶里調取過往的審美經(jīng)驗,如在品鑒《秋詞》之前,先讓學生回憶已經(jīng)背誦過的有關秋的古詩詞,可以玩飛花令,也可以是分組整理,讓大量“秋”涌入學生腦海。然后讓學生總結,這些“秋”有哪些特點,學生通過總結對比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古詩詞中的“秋”多少都會跟傷感或思念有關,即便是梟雄曹操也要慨嘆“秋風蕭瑟”,瀟灑的詩仙李白面對秋景亦是“思君不見下渝州”,關于“秋”的名句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江上秋風動客情”“月落烏啼霜滿天”“不知秋思落誰家”等。其間不難發(fā)現(xiàn),“秋”少有豪邁,多有離愁與思念。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喚起學生記憶里對“秋”相關古詩詞的審美印跡,再重新回到《秋詞》中,然后讓學生們品鑒本詩與以往詩詞的不同,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審”美,感受“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壯情懷。
唐詩具有“言微旨遠,語淺情深”的特征,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審美典范。因此,對于詩歌的審美不應給出標準答案,而應重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同時借助于經(jīng)典文學的引申,令其成為學生的審美經(jīng)驗,助力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
在走出古詩文教學舒適圈的過程中,探索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并不意味著要給古詩文教學打造新的“舒適圈”,而是在為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尋找“靈活圈”,不斷地尋找新的教學突破口,為“不變”的古詩文課堂帶來靈活的、新鮮的營養(yǎng),為古詩文教學持續(xù)帶來新的突破、新的收獲,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斷注人新的力量。本文所述也不過是舉其幾例,更多的教學切入點、靈活教學方法,還需要一線教師持續(xù)為其“加注”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童程.蘇軾“小喬初嫁了”句讀辨析重提 一漢語語言學在古詩文拓展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天地,2024,31(11).
[2]姜偉.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中學古詩文教學的守正和創(chuàng)新[J].教育文匯,2024(10).
[3]陳亞軍.探析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初中語文古詩文閱讀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