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認知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加強探究意識、探究技能的培養,有助于提升素質教育的連續性,便于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本文聚焦科學活動,借助科學活動的實施促進幼小銜接。一方面簡要分析幼小銜接階段科學活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結合實踐案例提出實現科學活動生活化的實踐策略。旨在培養幼兒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推動幼小銜接有效落實。
〔關鍵詞〕" 幼小銜接;生活化;科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0" " 0127-03
《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從大班開始幫助幼兒做好適應性的入學準備”。幼兒園以此為契機積極探索幼小銜接的切入點。科學活動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科學學習品格和能力是幼兒邁向高階學習的基礎。故而,幼兒園將科學活動作為幼小銜接的聯結點,積極開展科學活動,幫助幼兒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要求,促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形成能力、思維,對小學的學習生活帶來積極影響。在此背景下,教師應該做的是認識到科學活動的必要性,并探索有效策略并加以落實。
一、幼小銜接階段科學活動的必要性
近幾年,小學面臨很多管理壓力,有的幼兒剛剛進入小學校園,心理、習慣、思維都沒有轉化過來,不適應小學生活與學習;有的幼兒觀察能力弱、理解能力差、團隊意識不強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家長的痛點,如何讓幼兒接受學習、愛上學習、高質量地學習成為當下廣泛受關注的話題。在此背景下,幼小銜接教育模式應運而出。幼小銜接是基礎教育過渡階段,中大班的幼兒即將進入小學校園,為了改善幼兒的學習情況,教育主體積極思考如何在幼小銜接階段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學習認知,養成健康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為后續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逐漸提高觀察意識、動手意識、協作意識,而這些都離不開一個能力——探究能力。探究過程是學習能力養成的過程,在小學課程中,數學、語文、美術、勞動、英語、體育等各學科都需要學生自主探索知識,挖掘學習資源,從而提高知識的應用率。幼兒對客觀世界處于懵懂的狀態,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因此家長和幼兒園應該利用幼兒的心理特點,為幼兒提供恰當的活動支架。
在一系列的科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幼兒是主要參與者,所以幼兒可以天馬行空,將心中所想呈現出來,不斷豐富想象和創造資源,同時擁有更多的創作靈感,久而久之,幼兒自信心得到提高,從內心深處提升觀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動性,積極投入學習。而且科學活動可以幫助幼兒突破思維定式,從單向思維轉變為多元思維,針對某一特定事物,幼兒學會展開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更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從而發展成為發散性思維。
因此,依托科學活動,促進幼小銜接,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推進幼小銜接階段科學活動生活化的策略
(一)營造生活化科學探究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探究活動關注的是幼兒的探究性和操作性,環境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應該精心為幼兒創造生活化的科學探究環境,讓幼兒快速地進入操作、探究過程,培養探究意識和興趣,掌握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具體的實施內容有以下幾點。
其一,創建易操作探索的科學區??茖W區是幼兒自主探索的主要陣地,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教師可以收集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將材料投放到科學區,讓幼兒利用材料、探索材料,完成科學探索活動。例如,教師定期舉辦幼兒實驗創作大賽,利用科學區的材料完成創意實驗,然后向小伙伴分享作品中蘊含的科學小知識。教師先示范自己的實驗過程,即選擇一些玻璃瓶,然后用筷子敲打玻璃瓶,引導幼兒聽一下空的玻璃瓶是什么聲音,隨后往玻璃瓶中注入不等量的水,再用筷子敲打玻璃瓶,讓幼兒感受聲音的不同,從而掌握聲音的秘密。教師示范的目的是打開幼兒的思路,鼓勵大家根據自身想法開始探究實驗活動。接下來,幼兒開啟自由探究活動,教師不能干擾幼兒的實驗,也不能將主觀想法強加到幼兒身上,但可以在幼兒需要的時候給予指導幫助,例如,幼兒想用雞蛋殼完成活動時,不知道如何操作,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倒出蛋液,同時保護好蛋液,回家交給家長。而且,幼兒可以選擇獨自完成作品,或者團體協作,不受人數的限制。實驗的展示形式包括主題、運用到的生活材料、想要表達哪些科學知識等。通過教師的指導,幼兒A完成了實驗活動,A選擇的材料是木板、橡膠、塑料、小汽車,實驗主題是“哪個小車跑得快”,A將玩具汽車分別放在不同材質的跑道上,對比觀察小汽車運動的速度,又將同一材質的跑道擺成不同坡度,再一次觀察小汽車行駛的速度。通過對比發現,小汽車行進駛的速度與軌道材質、坡度有關聯。幼兒B也展示了實驗活動,B選擇了各種各樣的紙,折疊成不同類型的紙橋,通過紙的變化探索結構與承受力之間的關系。通過實驗創作大賽,幼兒會對科學形成正確的認知,科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而且幼兒增加感觸和體驗,真正從內心深處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其二,建立易觀察探究的自然角。自然角是幼兒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幼兒提供觀察、管理、接觸、實踐的機會,是幼兒深入探索的樂園。教師可以將自然角規劃為不同的區域,如觀賞區、種植區等。在種植區,教師會根據幼兒既有生活經驗,種植生活常見的植物,玉米、黃瓜、土豆、白菜等,鼓勵幼兒管理植物,觀察植物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生長過程,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深入探究身邊的花草樹木,了解常見事物的功能和用途,培養嚴謹、耐心、鉆研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意識。例如,開展“你不知道的事”探究活動,鼓勵幼兒自由選擇自然角中的植物,探究植物背后的“秘密”。在活動過程中,A選擇銀杏樹作為探究對象,先對銀杏樹進行觀察,了解銀杏樹屬于什么種類,有哪些特點,再開始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A知道銀杏樹的果實之所以是臭臭的,是因為銀杏外種皮有脂肪酸,會散發出腐敗氣味,但是銀杏中含有淀粉、粗蛋白等物質,是高檔滋補品,能促進血液循環。至此,A從銀杏樹的“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辦”,形成完整的科學邏輯,由銀杏樹果實味道這個“點”,了解到了銀杏樹藥物作用的“面”。綜上,通過生活化科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幼兒解決日常問題的能力,幼兒根據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可以深入體驗生活,參與生活的點點滴滴。如在待人接物過程中,知道如何全面了解一個人,如何判斷是非對錯,如何從現象探究問題實質,讓問題發揮社會效益。事實證明,科學思維、社會交往能力、探究意識等是幼兒進入小學生活后所必需的技能。
(二)挖掘生活化科學探究內容
科學探究活動有很多豐富的內容有待挖掘,但是根據上文概述的生活化科學教育原則,幼兒身心發展尚不成熟,所以為了激發幼兒興趣,讓幼兒在通俗易懂的活動中準確、快速地掌握知識,教師應該挖掘生活化科學探究內容,利用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舉行一系列的主題探究活動。讓科學跟著幼兒的興趣“走”,最終實現科學知識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例如,部分幼兒對食物感興趣,教師可以組織“甜蜜”主題探究活動,為幼兒提供彩虹糖、可食用變色糖果、蜂蜜等物料,鼓勵幼兒將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溶質倒入水中,形成不同的溶液,觀察、品嘗溶液的變化,再往新溶液中倒入純凈水,用舌頭舔一下,真實感受味道的變化,了解濃度、比例等科學常識;還可以開展“蛋寶寶”主題活動,觀察雞蛋的形狀,發現雞蛋一頭大、一頭小,教師提出問題:“媽媽放雞蛋的時候,是大頭朝下還是小頭朝下呢?”幼兒親手操作不同的放置形式,擱置一段時間后,打開雞蛋,發現蛋清和蛋黃的分布情況,理解小頭朝下的原因。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在小學教育中,各學科知識都從生活中汲取資源和能量。教師立足生活,引導幼兒觀察和實踐,不僅能豐富科學活動的內容,還能幫助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之間建立聯系,便于幼兒提前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
(三)捕捉生活化科學探究契機
幼兒的日常生活充滿色彩和各種科學教育的契機,教師應該立足“到處是科學、到處是教育”的理念,抓住機會,引導幼兒自發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提高幼兒對生活常見現象和事物的關注度。例如,在自由活動過程中,C和D一起追逐打鬧,給其他小伙伴帶來了負面影響,教師想要阻止打鬧行為。剛阻止時發現此時陽光明媚,太陽暖洋洋地照在地上,呈現出一個個黑色的影子,而C和D正在互相追逐著踩對方的影子,所以教師抓住機會,引導幼兒玩“找影子”的游戲。游戲結束后,教師問大家:“為什么會有影子呢?”C主動回答:“太陽照在身上,所以地上會出現影子。”教師接著問道:“除了小伙伴們,大家剛剛都找到了哪些影子呢?”幼兒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大家發現滑梯、植物都有自己的影子,而且影子的形狀千奇百怪。教師引導:“影子是天天都有嗎?”D回答:“是的,我總是能看到影子,我的影子還有辮子呢?!贝藭rE反駁道:“不是的,影子不是天天有,有一天下雨了,我就沒發現影子。”教師先不告訴幼兒答案,而是告訴幼兒:“我們明天再找一下,看看還有沒有影子,好嗎?”在得到回復后,結束自由活動時間。教師沒有立即解答的原因是,鼓勵幼兒自行找到答案,幼兒可以回家后向爸爸媽媽求助,教師在第二天詢問幼兒有誰找到了答案。通過一天的考察,可以發現部分幼兒的學習習慣,了解哪些幼兒具有科學探究精神,從而對幼兒有深刻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敷衍了事,在探究活動開始后,一定要提供正確的答案,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三、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幼兒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幼兒獲得小學生活所必備的素養。教育主體應該重視科學活動帶來的積極作用,推動幼小銜接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張倩倩.幼小銜接視角下以科學活動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思考與實踐[J].教書育人,2024(13):12-14.
[2]嚴浠齊.家園協同:學前全方位幼小銜接提質的“金鑰匙”:家園共育背景下全方位幼小銜接教育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4(6):69-71.
[3]宗月婷.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園科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好家長,2023(40):96.
[4]范芬.花開有時,銜接有度:幼兒園大班幼小銜接工作探究[J].家教世界,2023(12):42-43.
[5]胡鈺皎,卓進.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和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22(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