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多數班主任能夠組織學生參與學校安排的體育活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認知上,部分班主任將體育等同于身體鍛煉,忽視了其在品德培養、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參與度方面,部分班主任僅將體育活動視為學校下達的任務,缺乏主動設計的意識;在協同合作方面,部分班主任與體育教師、家長之間的協作不完善,未能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對此,我從以下四個方面探索體育育人方法。
融入文化建設,打造班級特色
打造班級特色體育文化。班主任可結合班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確定班級特色體育項目,如籃球、跳繩、武術等。以我校五年級一班為例,班主任發現學生對籃球興趣濃厚,便將籃球作為班級特色體育項目。設立“班級運動日”,固定每周星期三下午最后兩節課組織籃球訓練、小型籃球比賽等活動。同時,組織學生設計體育文化墻,發動學生收集與籃球相關的圖片、球星成長故事、勵志名言、比賽精彩瞬間等素材。在文化墻中設置“籃球成長足跡\"板塊,記錄學生從籃球零基礎到逐步掌握技巧、參與比賽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體育活動中合作、堅持等重要品質的價值,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利用課間“微運動”調節學習節奏。課間休息時,班主任鼓勵學生離開座位,進行簡單的拉伸活動;提前學習頸椎放松操、手指操等簡單有效的課間運動方法,在課間帶領學生運動,或安排體育委員組織;還可以在班級設置“運動角”,放置跳繩、鍵子等小型運動器材,方便學生隨時運動放松。
重視體教融合,助力心理健康
運用體育進行心理疏導。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身體狀況推薦適合的運動項目。比如,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推薦慢跑、瑜伽等相對安靜的運動;針對活潑好動的學生,推薦籃球、足球等團隊運動。同時,教師定期與學生交流運動后的感受,幫助他們釋放壓力、調整心態。以小華為例,他因考試失利而情緒低落,班主任建議他每天放學后跑步半小時,在跑步中思考問題、釋放情緒。一段時間后,小華逐漸走出陰影,重新找回學習的信心。
經常組織合作類體育活動。以兩人三足為例:活動開始前,班主任先講解游戲規則和技巧,隨后讓學生自由組隊,鼓勵學生與不同性格和特長的同學合作;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相互配合,遇到困難時共同想辦法解決;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分享合作過程中的收獲與體會,比如如何與隊友溝通、調整配合節奏等,從而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借體育素材開展主題班會。班主任提前收集知名運動員的故事和體育勵志影片片段等素材。在班會課上,先播放一段精彩的體育比賽視頻,引發學生興趣,然后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運動員事跡。接著,班主任深入講解運動員背后的努力和堅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種拼搏精神運用到學習中。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制訂學習目標和計劃,并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以杰出運動員為榜樣,克服困難,努力進步。
利用體育比賽進行挫折教育。在比賽前,班主任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比賽結果,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比賽結束后,提醒獲勝的隊伍不要驕傲,繼續努力;和失敗的隊伍一起分析原因,鼓勵他們從中吸取教訓。例如,在籃球比賽落敗后,班主任組織隊員一起分析失敗原因,發現是因為隊員配合不夠默契、戰術執行不到位。通過總結,學生認識到自已的不足,并表示在今后的訓練中會加強配合,提高戰術素養,培養了學生面對挫折的勇氣。
創新評價機制,激發學習動力
完善體育激勵機制。班主任可將學生的體育表現納人考核細則,不僅包括日常體育鍛煉出勤情況、體育課堂表現、體育比賽獲獎情況,還包括給隊友遞水、主動整理器材等隱性貢獻;將體育積分與學業評價掛鉤,如每月評選“綜合進步之星”時,體育積分占一定比例;在評選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時,對體育表現優異的學生適當加分。
評\"體育之星”,樹立體育榜樣。班主任要制訂詳細的“體育之星\"評選標準,包括體育成績進步幅度、日常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在體育活動中展現的體育精神等。每月開展一次評選,先由學生自薦和小組推薦,再通過全班投票與班主任綜合評定確定人選。當選的“體育之星”不僅會在班級展示墻公示照片和事跡,還能獲得體育用品小獎品,如運動手環、護腕等。此外,班主任還可以請“體育之星”在班會課上分享運動心得與訓練故事。最觸動我的一次是評選小欣為“體育服務之星”。小欣的體能不好,卻每天堅持幫同學撿羽毛球,全票當選“體育服務之星”。在獲獎發言時,她說:“原來不擅長運動也能在體育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評價機制讓每個孩子都能看見自己的價值。
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協同育人
班主任可以借體育教師的專業優勢提升自身體育育人的專業性。班主任應定期與體育教師交流,了解學生在體育課上的表現及體育特長,共同設計體育育人方案。例如在籌備學校運動會時,雙方一同商討班級參賽項目、運動員選拔標準及訓練計劃。體育教師負責提供專業的體育訓練指導,班主任則負責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訓練積極性。在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雙方及時溝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方案。
設計家庭體育作業時,班主任要與家長充分溝通,依據學生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布置個性化的家庭體育作業。例如,向低年級學生推薦親子跳繩、踢鍵子等簡單運動;為高年級學生設計仰臥起坐、俯臥撐等力量訓練項目,或與家長共同慢跑、騎行等。同時,建立家庭體育作業打卡群,要求家長每日拍攝學生運動的照片或視頻并上傳,班主任每日點評與反饋。此外,定期組織家庭體育作業展示活動,增強家長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推動家校共育。
在整合社區資源方面,班主任應主動與社區對接,了解社區的體育活動安排,如社區運動會、健康講座等。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活動,并提前做好安全教育。例如,在社區舉辦的青少年籃球比賽中,班主任鼓勵班級學生報名參賽,還組織其他同學組成啦啦隊加油助威。學生通過參與社區體育活動,不僅拓展了體育空間,還增強了社區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體育育人是健全學生人格,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未來,期待更多班主任深挖體育育人潛力,讓體育精神融人校園生活,真正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教育目標。(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謙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