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藝芳"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老年病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老年醫學醫師分會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高血壓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預防學組委員等職務。擅長心血管疾病、老年病的診斷治療,尤其是對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診治。
早上因趕車而忘吃藥,和家人拌嘴后血壓飆升,去醫院復查前先停藥……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場景,卻可能是高血壓患者血壓管理的隱形雷區!據統計,約 40% 的高血壓患者因未處理好這些雷區,導致血壓不穩定,大大提高了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風險。穩住血壓,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心腦血管。那么,如何科學應對這些常見問題,避免因錯誤行為引發嚴重后果呢?這是每位高血壓患者的必修課。
忘記吃藥在高血壓患者中十分常見,原因也多種多樣。有些患者覺得偶爾忘記吃藥并不礙事,但也有患者認為一旦忘記吃藥就“天塌了”。事實上,如果服用的是長效降壓藥,且平時血壓控制良好,漏服1 次藥物并不會使血壓立刻“翻天”。這是因為身體里還存有一部分藥物,之前服用的藥并沒有被完全代謝掉。但如果漏服超過一定時間,藥物幾乎全代謝出去了,就會導致血壓上升。如果本來服用的就是短效降壓藥,則漏服1 次藥物血壓很快就會“翹尾巴”。
所以,如果發現漏服藥物,不要驚慌,也不要盲目處理。

如何避免漏服呢?可以用手機設置鬧鐘,定時提醒。此外,可將藥物放在顯眼的位置,如餐桌、床頭,或與日常必做事項(吃早餐等)綁定,養成規律、避免遺忘。
當人們處于憤怒、焦慮、緊張等情緒時,體內交感神經過度激活,腎上腺素大量分泌,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急劇上升。如果長期如此,血壓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時間久了,血管變脆變硬,便會提高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如果仍然覺得情緒無法控制,可以找專業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
另外,出現情緒波動時,要記得測一測血壓,并記錄下來,為后續治療提供參考。
有些朋友一查出自己高血壓,恨不得立馬把血壓“摁”到正常線以下。但事實上,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血壓也不是降得越快越低就越好!
高血壓的發生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人體(尤其是血管)已經適應了這個壓力,猛然降得過快過低,身體可能會受不了。血壓太低,人體的器官(尤其是大腦和心臟)可能出現供血不足,繼而引發頭暈、眼前發黑、渾身沒勁兒等癥狀,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一旦發現血壓過低,且伴有頭暈、沒勁兒等表現,應立即坐下或躺下,適量補充水分,幫助提升血壓。同時,應盡快聯系醫生,在專業的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
日常生活中要預防血壓突然過低。每天起床時動作要緩慢,遵循以下幾個步驟:先在床上躺半分鐘,再側身坐起半分鐘,然后腿垂床邊坐半分鐘,最后再慢慢起身下床。同時,要避免長時間站立,尤其是天熱的時候。此外,應注意及時補充水分,身體缺水的話,血壓也會往下降。
在高血壓患者群體中,存在兩類典型的用藥誤區。一類是憑主觀感受自行調節藥量,有些患者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血壓已恢復正常,就擅自減少藥物、甚至停藥;另一類則是亂信偏方,憑“網上看的”“鄰居說的”“朋友就是用的某個藥”等經驗之談,隨意更改用藥方案,這是更加危險的做法。
實際上,血壓變化與身體癥狀之間的關系遠比我們想象中復雜。臨床數據顯示,約60% 的高血壓患者在血壓超過 180/110 毫米汞柱的危險值時,仍未出現明顯的頭痛、眩暈等不適癥狀。這種“無癥狀高血壓”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沒事,殊不知長期高壓早讓血管弱不禁風,此時任何風吹草動即可撕裂血管,造成主動脈夾層,十分兇險。而有些患者擅自調藥,血壓忽高忽低,更加傷心、傷腎、傷血管,且極可能誘發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死等威脅生命的并發癥。
所以,藥怎么吃、吃多少,都應該嚴格聽從醫生的建議,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進行。需要明確的是,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綜合考慮了患者年齡、血壓水平、有無合并疾病(糖尿病、腎病)等多種因素,建議患者養成每天記錄血壓的好習慣,詳細記錄每日血壓測量值、服藥情況、飲食、運動等信息,以便復診時帶給醫生查看,這才是調整治療方案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據!

不少高血壓患者復診前都會擅自停服降壓藥,因為覺得不吃藥的血壓才是真實的血壓,然而,這換來的卻是“慘痛教訓”。要知道,因個體差異,每個人服用降壓藥的效果并不相同。因此,醫生復診時需要看到的是規律服藥后的效果,而非只關心你當下未吃藥的血壓值。
管好血壓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按時吃藥、心態平和、科學測量血壓、堅決聽從醫囑、清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才能解決血壓管理的雷區,遠離健康大問題。
(編輯 周逸寧" "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