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它的運營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應急處置機制作為保障運營安全的關鍵防線至關重要。文章剖析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機制的理論框架,揭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優化路徑旨在構建高效、協同、智能的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機制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 應急處置機制 優化路徑 智能技術 協同體系
在當今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浪潮之下城市軌道交通宛如城市的生命線,每日輸送著海量客流深度融入民眾的日常出行軌跡。但近些年來,一系列突發事件不斷沖擊著城市軌道交通的應急防線。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棘手的技術難題,都給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帶來了嚴峻挑戰。這些突發情況不但嚴重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危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而且極易在社會層面掀起恐慌情緒。鑒于此深入剖析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機制現存的問題,全力探尋行之有效的完善路徑其深遠意義不言而喻。
1 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機制的理論框架
1.1 應急處置機制的核心內涵
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機制的核心內涵深植于其嚴謹的理論框架之中。在組織協調層面,依托管理學協同理論構建起層級分明權責清晰的指揮體系,以應急指揮中心為樞紐確保突發事件下指令暢達實現跨部門高效協作,杜絕“孤島效應”。信息溝通理論則為其注入活力,對內一線人員借助智能終端迅速反饋現場詳情,各部門共享數據推動協同決策。對外,利用官方平臺及時向乘客、體與社會發布權威動態,穩定人心。
預案管理依據系統規劃理論,基于不同風險情境制定精細、操作性強的預案,明確救援步驟人員分工結合實戰演練持續優化,令應急處置有章可循。
1.2 應急處置機制的制度基礎
就法律法規維度而言,其為應急處置構筑起堅實的上位依據框架,清晰厘定了政府、運營企業以及社會各方在應急管理這一復雜體系中的職責范疇、權限邊界與應盡義務,使得在面對突發狀況時每一項應急行動都能夠于法有據,執法過程也具備充分的法律支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為例,該法對應急處置所遵循的基本原則等諸多方面給出了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一般性規定,而各地基于自身獨特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地出臺的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各類細節要求進行了精細化處理,讓法律規范更貼合地方實踐。
與之相輔相成的是由軌道交通運營企業主導制定的內部規章制度,其聚焦于規范日常應急管理工作的全流程細節,將觸角延伸至應急預案如何科學編制與精細管理、應急演練怎樣系統組織應急物資又該如何合理儲備并實現精準調配,乃至人員培訓等一系列具體且關鍵的環節。通過這一系列詳盡的內部規則設定,確保應急處置機制能夠深深扎根于企業運營的日常實踐之中與外部的法律法規共同交織嚴密縫合,最終搭建起一張全方位無死角的制度網絡,為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工作沿著規范有序的軌道穩步推進保駕護航[1]。
2 當前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機制的主要問題
2.1 預案體系實施缺陷
2.1.1 預案數字化程度不足導致的響應滯后
在城市軌道交通應急管理體系中傳統紙質預案暴露出諸多弊端,嚴重制約應急處置效率。以信息傳遞與查詢檢索環節為例紙質預案以靜態文檔形式存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工作人員需在大量紙質資料中手動翻閱查找應對流程與措施。據統計,平均每次查找關鍵信息耗費時間超過10分鐘,這在分秒必爭的應急場景下無疑是巨大的延誤。在信息更新層面,紙質預案更新流程繁瑣,從修訂內容、排版印刷到分發各部門,整個周期通常長達數周。當運營環境變化新風險出現時,更新不及時的紙質預案極易與實際需求脫節。?
諸多案例直觀反映出傳統紙質預案的劣勢。在某城市地鐵信號故障事件中,由于事發突然,調度員在緊急關頭翻閱厚重的紙質行車應急預案,耗費了約15分鐘才找到對應的行車調整策略。因指令下達延遲致使部分區間列車擁堵延誤時間長達半小時,涉及5趟列車、近千名乘客,直接導致該線路當日客流量下降約20%,并引發大量乘客通過社交媒體表達不滿,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企業的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可見革新傳統紙質預案模式,引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應急響應速度與準確性,已成為城市軌道交通應急管理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2]。
2.1.2 專項預案覆蓋不全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時刻面臨著錯綜復雜的風險挑戰相關統計顯示,近5年來因各類突發事件導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中斷的次數年均達到20余次。就新型風險而言,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攻擊威脅日益嚴峻。據網絡安全機構監測過去一年中,交通領域遭受網絡攻擊的嘗試次數增長了30%但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針對如網絡攻擊致信號系統癱瘓這類新型恐怖襲擊手段的專項預案在超過60%的城市中仍處于缺失狀態,一旦遭遇,應急處置將陷入盲目,只能被動挨打。
再看復雜場景應對,以節假日大客流與極端天氣疊加情況為例在某一線城市,春節期間日均客流量高達800萬人次當暴雨與返程高峰同期出現時,由于缺乏專門預案,曾出現過一次車站客流擁堵失控長達4小時站內積水深度超30厘米,造成設施浸水損壞50余處的嚴重后果,完善專項預案刻不容緩。
2.2 救援裝備標準化與儲備不足
在城市軌道交通應急救援領域,救援裝備的標準化與充足性問題已成為制約高效救援的關鍵因素。當下,不同線路、各個站點所配備的軌道交通救援裝備呈現出規格、型號雜亂無章的局面,彼此間通用性極低。當面臨跨區域、跨線路的緊急救援任務時,裝備不兼容、無法實現聯用的困境便會凸顯。以某大型城市的地鐵網絡為例,其A線與B線在采購消防排煙機階段各自為政,選用的設備接口管徑截然不同。一旦火災不幸降臨在兩線換乘站這一人員密集、結構復雜區域,由于排煙設備難以迅速組網協同運作,排煙效率大打折扣,濃煙彌漫將嚴重阻礙救援與人員疏散工作的推進,極大增加了安全風險。
與此同時,部分關鍵救援裝備還存在儲備量短缺的硬傷。諸如應對軌道變形這類嚴重威脅軌道交通運行安全的事故所需的專業搶修器材,按照現行常規儲備方案,在遭遇大面積軌道損壞的極端狀況下,僅能勉強支撐前期搶修工作的短暫需求。倘若后續物資補給無法及時到位,搶修進程必然陷入停滯,進而不可避免地拉長線路停運時間,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壓力,擾亂市民正常出行秩序,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與社會影響。
2.3 人員應急處置能力瓶頸
在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體系中人員層面的能力瓶頸顯著制約著整體應急成效,可量化的數據及實例凸顯問題嚴峻性。?一線員工實戰演練頻次不足,成為應急處置的關鍵短板。由于日常繁重的運營任務演練時間被大幅壓縮。據對某城市10個典型地鐵站的調研平均每個車站員工參與綜合演練的間隔時長高達3.5個月。長時間缺乏演練,致使員工對突發事件場景極為陌生應急操作生疏。例如在一次模擬火災演練中,涉及50名一線員工,其中約30%的員工未能正確操作滅火器延誤撲救初期火災的黃金時機,極大增加了火勢蔓延風險。依據消防安全理論火災初期的3-5分鐘是控制火勢的關鍵時段,而員工操作失誤導致錯過這一黃金期,后續滅火難度將呈指數級增長。?
公眾自救互救知識普及率低,同樣給應急處置帶來巨大挑戰。以某城市軌道交通高峰時段為例日均客流量達500萬人次,若按國際通行的應急知識普及率標準,應確保至少70%的乘客具備基本應急技能但實際調查顯示,該城市軌道交通乘客的應急知識知曉率僅為35%。在列車突發緊急制動故障時據不完全統計,約40%的乘客因不知如何開啟緊急通話裝置求助,盲目扒門驚慌奔走按照人群密度與踩踏風險的關聯模型,每平方米超過4人時,發生踩踏事故的概率將急劇上升,此類混亂行為極大增加了傷亡風險。加之車站內應急標識不醒目宣傳海報陳舊,難以在日常乘車過程中有效提升公眾應急素養。?
指揮決策層情景模擬訓練欠缺,嚴重影響應急指揮效能。當前針對指揮人員的情景模擬訓練頻次稀少,且場景設置簡單。在對15個城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的調查中發現,模擬訓練多為常規事故類型,占比超70%,而考慮極端、耦合風險情境的訓練不足30%。在面對如地震引發火災、恐怖襲擊伴隨網絡攻擊致系統癱瘓等復雜狀況時,由于缺乏相應訓練,指揮人員決策猶豫、協調混亂,致使救援策略制定時間平均延長20-30分鐘,嚴重貽誤戰機危及全局安全[3]。?
3 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機制優化路徑
3.1 完善“政府-企業-社會”三級預案聯動機制
政府層面發揮主導統籌作用,制定城市軌道交通總體應急戰略預案,明確宏觀目標、資源調配原則與跨區域協同策略,協調各方資源應對特大突發事件。企業作為運營主體,細化運營各環節專項預案確保預案與日常生產緊密結合,做到一事一案、一險一策并定期向政府報備與社會共享。
社會層面鼓勵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體參與,制定社區公益組織協同救援預案,開展針對性培訓,如社區組織居民學習軌道交通周邊應急疏散路線,在災害發生時協助維持秩序、引導疏散,形成政府宏觀把控、企業精準落實、社會廣泛參與的全方位預案聯動格局,實現應急處置無縫對接。
建立動態風險評估與預案修訂制度:在城市軌道交通應急管理領域,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的動態風險評估模型至關重要。此模型可實時采集海量信息像線路運行時的車速設備狀態等數據,憑借智能算法深度剖析精準量化風險等級洞察演變趨向。
運營企業以模型輸出的風險評估為指引,嚴謹規劃預案管理流程。每季度或遇重大工程變更,如新建換乘站后立即開啟預案修訂。廣邀行業專家、一線員工與應急管理部門協同研討,結合當下風險實況精細調整應急響應級別優化處置策略細節,科學規劃資源調配路徑。經多輪打磨確保應急預案緊密貼合運營實際,為應急決策精準“導航”,持續鞏固預案科學性與時效性優勢,保障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
3.2 強化智能技術應用支撐
開發基于BIM的應急仿真系統: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將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引入城市軌道交通應急管理領域正開啟全新篇章。通過BIM技術構建的全要素三維數字孿生模型精細囊括車站建筑結構,從梁柱布局到樓梯走向一應俱全,基于這一龐大且精準的模型開發出功能強大的應急仿真系統。
以火災場景為例在虛擬環境中,能夠精準模擬火災發生3分鐘內煙霧擴散至半徑50米范圍人員疏散速度平均每分鐘40米,救援裝備按最優路線8分鐘可抵達現場。借助該系統反復預演各類突發事件,模擬成百上千次不同處置策略下的情況,精準計算出災害影響范圍縮小比例可達30%,疏散時間縮短15-20分鐘,救援成效提升約40%。依據這些量化仿真結果優化車站疏散通道布局使通道通行效率提高25%,科學確定應急物資儲備最佳點位,全面提升應急處置的科學性與精準度,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保駕護航。
4 結論
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機制優化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關乎城市運行安全與民生福祉。通過深入剖析現有機制問題,從制度、技術、能力、保障多維度精準施策,構建分層協同應急管理體系強化智能技術賦能,打造專業應急隊伍夯實應急保障基礎,有望系統性提升城市軌道交通應急處置效能。未來隨著城市發展與技術迭代,應急處置機制需持續動態優化,以適應新風險挑戰,確保城市軌道交通在突發事件沖擊下韌性不減安全運行,為城市繁榮發展鑄就堅實后盾,守護公眾出行每一刻安心。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城市軌道交通應急管理必將邁向新高度,為構建韌性城市、和諧社會貢獻關鍵力量。
參考文獻:
[1]謝錦杰.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系統應急處置效率提升途徑[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4,27(11):66-70.
[2]趙晏群,朱海燕,劉志鋼.城市軌道交通無人干預列車模式下關鍵行車崗位人員應急處置作業復雜度量化方法[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4,27(8):113-118.
[3]周健.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線路應急處置分析[J].人民公交,2025(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