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質量發展構成了新時代的核心任務,而發展新質生產力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新質生產力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它具備革命性和可持續性的特征。其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關,兩者共同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對國家生產力布局產生協同效應。對于豫南地區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在農業和農村技術革新、數字經濟發展、綠色發展以及基層治理現代化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推動力。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豫南地區;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夯實農業基礎進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所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將豫南地區劃定為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這標志著豫南地區鄉村振興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豫南地區進一步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能夠更好發揮本地區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的功能、更加有力推進本地區鄉村振興。
一、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背景與基本內涵
(一)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背景
2025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謀篇布局開展“十五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新一輪產業革命如火如荼。就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動能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闡述新時代如何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這一問題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并圍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專題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具體內涵和若干重要關系。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再一次就地方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就新質生產力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問題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需要全面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唯其如此,才可以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把握先機、爭取主動。
(二)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理論界廣泛關注和熱議。所謂新質生產力,依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展開分析,其仍然屬于生產力的呈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毙沦|生產力最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其“革命性、可持續性”,這兩個特征就體現在新質生產力濫觴于新一輪產業革命,將徹底同傳統發展模式、生產力發展形態區別開來。但新事物育于舊事物之中。前三次產業革命的累積,使得人類物質資料生產能力取得以往一切世代所無法比擬的成績。與此同時,各種風險挑戰和矛盾亦達到臨界點。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極端天氣多發,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發展路徑正在被歷史所淘汰,而新質生產力所代表的發展路徑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及價值辨析
從新質生產力的出場語境及自身屬性來看,其對標的領域層次高,科技水平要求高,直接代表產業發展的革命性變遷,符合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更好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兩者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實現了辯證統一,并共同作用于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
(一)鄉村振興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業是中華民族根脈所在,是經濟社會發展最深厚的底色,不論是在社會主義改造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改革過程中的根本性問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土地要素收歸集體所有,生產關系出現本質變化,集體化的生產在一定時期促進了社會發展,并且為這一時期的工業化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鄉村為工業化貢獻了勞動力和勞動產品,在根本上保障工業化的進程。改革開放新時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成為經濟建設的重大命題,農民再次做出積極貢獻。不論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發展鄉鎮企業呈現百業興旺的生動局面,都標志著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廣袤鄉村在十年間煥發出更加昂揚的力量。但伴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城鄉差距日趨明顯,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新生代農民離土、離鄉;農村呈現人口密度下降、在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這成為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必須面對和解決問題。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要在鄉村振興領域深化改革開放,著眼從更深層次推進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錨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這并不意味著新質生產力僅僅局限于高新技術產業,而割裂其與農業農村發展之間的聯系。新質生產力的定位是服從和服務于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均衡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谶@一定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塑造更有活力的生產關系,進而盤活更多生產要素,使各類生產要素在市場配置中充分涌流,釋放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這一系列的發展能夠有效輻射到農業農村領域。具體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供給更多更高質量的勞動者、勞動手段。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高效算力能夠更加精準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數據支撐;新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能夠為農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設施農業提供物質支撐;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能夠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以豫南地區為例,近年來在全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形成中原科技城、醫學科學城、農谷“三位一體”科技創新大格局,一系列的布局能夠有效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僅現代醫藥產業集群就將為豫南三市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此外,中原農谷未來同樣能夠為豫南三市發展高水平現代化農業提供更強支撐。
(三)兩者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持續疲軟,衰退跡象愈加明顯,亟須探索出一條不同于以往任何模式的發展路徑,來推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推進人與自然更好和諧共生。“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正在以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穩步實現自己的目標——以一種開放、包容、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推進現代化進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為了能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強國復興偉業。鄉村振興作為一項戰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是實現脫貧攻堅后黨中央推動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大戰略性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使鄉村真正成為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環。由此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進鄉村振興同樣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鄉村振興有賴于新質生產力的推動,鄉村振興領域巨大的發展潛能能夠更好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壯大,兩者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辯證統一。
(四)兩者作用于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十四五”規劃戰略研究》中明確提出,“新時期的生產力布局要能夠有力支撐我國和各地區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經濟發展是現代化的基本支撐?!眱灮a力布局,核心目的在于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聯動,要素流通,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具體而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必由之路。農業農村在中部地區崛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穩步推進鄉村振興,就要求加快調整產業布局,推進人才下鄉返鄉、資金幫扶下鄉、科學技術落地,盤活農村各類要素配置,扭轉鄉村衰落趨勢,為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動力。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兩會閉幕后首次考察釋放鮮明信號,聚焦地方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出重要指引。如果將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實施鄉村振興放在全局中看,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兩者都是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調整的關鍵。從目的上看,不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還是推進鄉村振興,都是要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服務于高質量發展。從路徑上看,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使之更加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實施鄉村振興關鍵在于鄉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盡可能縮小城鄉、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通過提升農業農村科技、資金、人才等要素投入,不斷激發鄉村發展動能。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對豫南地區鄉村振興的若干啟示
豫南地區屬于傳統農耕區,且山地丘陵與平原地形兼備,生態底子好,發展潛力足。未來推進豫南地區鄉村振興,需要走生態化高質量發展道路,因此需要加快推進豫南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鄉村振興賦能蓄勢。
(一)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農村技術改造提升
僅以2023年為例,夏收關鍵期遭遇“爛場雨”,導致夏糧減產25億斤。在科技發展迅猛的今天,農業農村領域依然難以擺脫“靠天吃飯”的現實。隨著國家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全面發力,10億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初見成效,能夠實現“天旱有水可澆,天澇積水可排”,從技術、設施層面已經初步實現應對一般惡劣氣象。但這仍然有較大的發展潛能。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科學……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這一特性必然能夠為農業農村技術改造提升提供科技支撐。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技術改造升級。未來,隨著5G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普及,甚至更為智能化、數字化的現代科技得以在農業農村領域廣泛應用,這些都能為推進農業農村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物質保障。一是能夠為農業農村領域提供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的農業機械設備和新型基礎設施;二是能夠為農業農村領域培養具備專業化知識、市場經營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三是能夠拓展農業農村傳統經營范圍,使農業收益途徑更加廣闊和更可持續。
(二)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帶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
當前豫南地區農業農村領域數字經濟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部分地區甚至尚處于萌芽狀態。一方面當前的信息技術手段尚不足以支撐該地區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確實存在能夠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專業性人才儲備極度不足的現狀。從勞動手段方面講,雖然5G網絡技術已基本覆蓋,物流網絡已經延伸到自然村,但相應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仍是明顯短板,實體性設施顯然不能為農村發展數字經濟提供足夠的物質基礎。從勞動者本身講,當前農業農村生產要素尤其是勞動力要素基本呈現凈流出趨勢,農村留不住、難以吸引高新技術人才和企業。從生產關系講,農村甚至從整個縣域出發,都尚未形成能夠有力促進本地區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生產關系,客觀上講,數字經濟對本地區短時間內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如其他實體經濟顯著;主觀上講,推廣并發展數字經濟的意識在相當一部分地區都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其所具備的強勁動能來反哺農業農村,為農業農村發展數字經濟注入鮮活力量;同時,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新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推進豫南地區形成更加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進一步縮小區域間、城鄉間發展差距,進一步彌合區域間數字鴻溝,為促進本地區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以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豫南地區為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這表明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豫南地區將成為河南全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先行示范區。如何把本地區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是豫南地區經濟發展繞不開的問題,也是下一步豫南地區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必答題。近年來,僅以糧食生產為例,為防治各類病蟲害、增加單位面積產出,僅農藥化肥的投放量就已經使部分地區的耕地接近甚至超過可承載范圍;同時囿于人均耕地面積不足,豫南糧食主產區的耕地基本全年處于生產狀態,沒有進行耕地輪休輪作,這也給土地造成較重負擔。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從建成一流種質資源庫到構建種業創新和成果轉化高地發力,不斷推進高產、抗病蟲害、抗惡劣氣象災害的良種,以科技賦能綠色發展;同時研發推廣可降解、危害低甚至零危害、效果好的化肥農藥產品,以減輕生態環境負擔。當然不僅限于此,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會為豫南地區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提供不可估量的物質基礎。一是推進豫南地區建設現代化化學藥和中藥生產基地,以構建現代醫藥產業集群助力本地區綠色發展;二是推進豫南地區建設生態觀光農業,在保障糧食安全基礎上不斷提升單位面積產出,以生態化農業助力本地區綠色發展。
(四)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
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屬于生產力,要推進生產力發展就必然要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作為新生事物,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也需要一個利于其發展的健康環境。因此,要發展先進生產力,進而發揮先進生產力對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就必須在基層深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要推動建立公平有序的法治營商環境,以社會主義法治為基礎,以市場公平競爭為原則,大力支持“專精特新”產業下鄉進村助力農業農村發展,進一步破除地方保護壁壘,降低企業經營制度性成本,配合國家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營造良好氛圍。二是推動基層智慧治理,將基層治理納入信息化建設規劃,推廣現代化便民服務設施,在進一步完善基層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著力推動“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為數據資源共享、服務算力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扎實基礎。三是推動建設平安鄉村,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整合各地鄉土文化,深入移風易俗,繁榮發展鄉村文明,持續打擊農村各類違法犯罪行為,以強化技防進一步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積極健康的環境。
四、結語
新時代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前無古人的探索,需要不斷積累經驗。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尊重豫南地區歷史和現實狀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鄉村振興和人民共同富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藍圖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001).
[2]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 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23-09-09(001).
[3]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N].人民日報,2024-03-06(001).
[4]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4,49(06):4-8.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習近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J].人民之聲,2022(09):1.
[7]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戰略研究(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