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務院出臺《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切實防止檢查過多和執法擾企,提升檢查質效,實現“綜合查一次”的目標。對此,你怎么看?
當前,優化營商環境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拼政策”轉向“拼服務”。該項政策以“綜合查一次”破局,本質是將“分散執法”變為“集成服務”,讓企業從“應付檢查”轉向“專注發展”。
當然,想要讓政策落實落細,還需多措并舉。一要織密“制度網”,完善涉企檢查事項清單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清單之外無檢查”;二要打好“協同牌”,推動多部門聯合,變“進多次門”為“進一次門”,變“多頭要材料”為“一次收材料”;三要激活“智慧腦”,依托大數據平臺整合檢查數據,實現“遠程查、在線評”,讓執法更精準、更高效;四要架好“監督橋”,暢通企業反饋渠道,對“亂檢查”“假檢查”嚴肅問責,讓企業敢說話、愿監督。
從“嚴管”到“善管”,從“被動迎檢”到“主動服務”,唯有以法治為基、以企業為本,才能讓“綜合查一次”真正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金鑰匙”,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2.在保護傳統節日過程中,如何在尊重基層群眾意愿、保留傳統民俗文化特色的同時,又能抵制封建迷信,守牢意識形態防線?
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活態基因庫”,承載團圓、感恩等樸素情感,更凝聚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保護傳統節日需把握“傳承精華、剔除糟粕”的辯證邏輯,讓其在“創造性轉化”中煥發新生。
一是分類施策,明辨“文化內核”與“迷信外殼”。傳統習俗不是“非黑即白”,春節貼春聯、端午包粽子等傳遞家庭團聚、社會和諧等積極價值。但借節日搞封建迷信活動,需堅決抵制。基層可通過“民俗清單”制度,明確“鼓勵傳承類”“規范引導類”“整改迷信類”,讓群眾在參與中精準區分“文化”與“迷信”。
二是創新表達,用“時代語言”激活傳統內涵。傳統節日的生命力在于“常過常新”,如浙江紹興將“上墳祭祖”改為“家庭追思會”,以鮮花、家書替代紙錢等,這些創新賦予了傳統節日新的文化內涵。
三是群眾主體,讓“要我保護”變“我要保護”。保護需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如貴州苗寨“長桌宴”、云南傣族“潑水節”等活動,這種“群眾主體”模式更能激發文化自覺,讓保護傳統成為群眾的自豪感來源,而非“任務負擔”。
四是制度護航,織密“防迷信、護文化”防護網。加強文化市場執法,依法查處借節日“迷信收費”“虛假祈福”等行為。推動傳統節日相關的主題宣傳,讓傳統節日成為弘揚正氣、傳遞正能量的載體。
3.為了響應國家“體重管理年”政策,某地制定了健康食譜供市民參考。有人認為吃飯是自己的事,政府此舉是管得過寬。你怎么看?
制定健康食譜,是地方政府以科學手段推動“體重管理年”政策落地的實踐,其核心是“引導”而非“強制”。因此,要打消“管得寬”的疑慮,關鍵在于執行過程中的方式方法。
首先,尊重個體選擇空間。健康食譜常以“推薦”“建議”形式發布,并未限制市民選擇其他飲食方式。必須明確其參考、倡導的定位,強調其服務本質和尊重個人選擇的原則。
其次,注重食譜的科學性與靈活性。食譜設計應基于嚴謹的營養學依據,同時充分考慮地域飲食文化差異、不同年齡段和職業人群需求等因素,鼓勵家庭、個人在參考基礎上靈活調整。
再次,配套綜合措施。“體重管理”是系統工程,需與倡導體育鍛煉、改善食品環境(如減鹽減糖減油)、加強健康教育等形成合力,避免孤立看待食譜推廣,形成“多元健康”的社會生態。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縮影。唯有讓專業指導融入日常飲食,才能讓“體重管理”從政策口號轉化為全民行動,真正筑牢“健康中國”的基石。
(福建省文尚天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