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錦囊
文學作品的語言表達,不僅僅是文字的組合,更是作者情感、思想、審美觀念及創作風格的載體。如何理解欣賞作品語言呢?
1.把握語言的精準性
文學作品中的每一個詞匯、每一個句子都經過作者的精心挑選和安排。考生需要敏銳地捕捉到這些語言元素所傳達的精確含義,理解它們在特定語境中的獨特作用。
2.感受語言的韻律與節奏
文學作品的語言往往具有獨特的韻律和節奏,這體現在詩歌的韻腳、平仄,散文的起伏跌宕,小說的敘述節奏等方面。考生可以通過朗讀、默讀等方式,感受語言的音樂性,體會作品內在的流動感和生命力,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表達和氛圍營造。
3.領悟語言的象征與隱喻
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常運用象征、隱喻等修辭手法,賦予普通事物以深層含義,從而拓寬文本的解讀空間。考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解讀能力,識別并解讀這些象征和隱喻背后的深層含義。
4.欣賞語言的風格與特色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創作特色,主要體現在詞匯的選擇、句式的構造、敘述的角度等方面。考生在閱讀過程中,應當注意觀察和體會這些風格上的差異,從而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藝術魅力和作者的個性特征。
5.結合背景與情境理解
文學作品的語言表達往往與其創作背景、時代特征、文化背景等密切相關,考生在閱讀時,應注意這些因素。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在酒樓上(節選)
◎魯 迅
我午餐本沒有飽,又沒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識的小酒樓……
樓上“空空如也”,任我揀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樓下的廢園。這園大概是不屬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過許多回,有時也在雪天里。但現在從慣于北方的眼睛看來,卻很值得驚異了:幾株老梅竟斗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里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游人的甘心于遠行……
我竟不料在這里意外的遇見朋友了,——假如他現在還許我稱他為朋友。那上來的分明是我的舊同窗,也是做教員時代的舊同事,面貌雖然頗有些改變,但一見也就認識,獨有行動卻變得格外迂緩,很不像當年敏捷精悍的呂緯甫了。
“阿,——緯甫,是你么?我萬想不到會在這里遇見你。”
“阿阿,是你?我也萬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躊躇之后,方才坐下來。我起先很以為奇,接著便有些悲傷,而且不快了。細看他相貌,也還是亂蓬蓬的須發;蒼白的長方臉,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靜,或者卻是頹唐;又濃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當他緩緩的四顧的時候,卻對廢園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常看見的射人的光來。
“我們,”我高興的,然而頗不自然的說,“我們這一別,怕有十年了罷。我早知道你在濟南,可是實在懶得太難,終于沒有寫一封信。……”
“彼此都一樣。可是現在我在太原了,已經兩年多,和我的母親。我回來接她的時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凈。”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問。
“教書,在一個同鄉的家里。”
“這以前呢?”
“這以前么?”他從衣袋里掏出一支煙卷來,點了火銜在嘴里,看著噴出的煙霧,沉思似的說,“無非做了些無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沒有做。”
“我一回來,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著煙卷,一只手扶著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說。“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么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可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兒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來了。你不能飛得更遠些么?”
“這難說,大約也不外乎繞點兒小圈子罷。”我也似笑非笑的說,“但是你為什么飛回來的呢?”
“也還是為了無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幾口煙,眼睛略為張大了。“無聊的。——但是我們就談談罷。”
“你也許本來知道,”他接著說,“我曾經有一個小兄弟,是三歲上死掉的,就葬在這鄉下。我連他的模樣都記不清楚了,但聽母親說,是一個很可愛的孩子,和我也很相投,至今她提起來還似乎要下淚。今年春天,一個堂兄就來了一封信,說他的墳邊已經漸漸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須得趕緊去設法。母親一知道就很著急,幾乎幾夜睡不著,——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沒有錢,沒有工夫:當時什么法也沒有。”
“一直挨到現在,趁著年假的閑空,我才得回南給他來遷葬。”“我在城里買了一口小棺材,……雇了四個土工,下鄉遷葬去。……到得墳地,果然,河水只是咬進來,離墳已不到二尺遠。……我的心顫動著,自去撥開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沒有。我想,這些都消盡了,向來聽說最難爛的是頭發,也許還有罷。我便伏下去,在該是枕頭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細細的看,也沒有。蹤影全無!”
“其實,這本已可以不必再遷,只要平了土,賣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這樣,我仍然鋪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體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來,裝在新棺材里,運到我父親埋著的墳地上,在他墳旁埋掉了。……但這樣總算完結了一件事,足夠去騙騙我的母親,使她安心些。——阿阿,你這樣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還記得我們同到城隍廟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時候,連日議論些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于打起來的時候。但我現在就是這樣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時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見我,怕會不認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現在就是這樣。”
“那么,你以后預備怎么辦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預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現在什么也不知道,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連后一分……”
(選自《彷徨》,有刪節)
1.關于文中對廢園里“老梅”“山茶樹”描寫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梅”“山茶樹”是“廢園”里的魂魄,也是小說中頹敗、暗淡、壓抑的家鄉氛圍里最不和諧的亮色。
B.老梅斗雪開花,不以深冬為意;山茶紅花如火,憤怒而傲慢。作者運用擬人手法,表現其堅強不屈的品格。
C.滿樹梅花,如火的山茶,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圖畫,以樂景襯哀情,更體現出“我”懶散懷舊的心緒。
D.呂緯甫看到廢園后那“失了精采”的眼睛閃出射人的光,是因為老梅、山茶勾起了他對青春激情歲月的回憶。
2.這篇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刻畫體現了魯迅簡練傳神的語言風格。請結合文中畫線處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