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14.1;F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25)03-0284-15
一、問題提出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新質生產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經濟版圖,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了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導向,并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1]16。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不僅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改變了勞動方式,人們得以從繁重低效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轉而從事更具創造性和智能化的工作,進一步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可見,新質生產力的崛起為人的解放和生產力解放提供了新的可能。
目前,學術界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特征、驅動因素、生成路徑等方面。在內涵特征方面,張琳等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哲學角度出發,認為新質生產力具有新科技革命的主導性、新產業賦能的前瞻性、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性等特征2;孫紹勇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出發,強調新質生產力具有顛覆性創新、較強融合性、高質量效能等特征[3]。在驅動因素方面,學者普遍認為數字經濟[4]、科技創新[5]、財稅政策[等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生成路徑方面,多數研究聚焦于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生產力三要素,從產業轉型、制度變革、人才培養等層面進行研究[7-9]。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時代結晶[2],更是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辯證統一的生動體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學術界在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中,直接探討新質生產力與人的解放、生產力解放關系的研究卻較為少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19。在科技進步的浪潮中,如何實現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的良性循環,讓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真正符合人民的利益,滿足人民的需求,成為我們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探討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的辯證關系,以及如何踐行新質生產力的人民導向,對于實現生產力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推動社會的進步與和諧具有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的辯證統一
人是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生產力的解放不僅依賴于人的勞動和創造力,也為人的解放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人的解放促進了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從而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解放和生產力解放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辯證統一關系,共同推動社會向更高級的形態發展,實現物質財富的增長和社會關系的和諧,最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
人的解放以建立自由發展的聯合體為基本前提。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都能夠擺脫外在的壓迫和內在的異化,實現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無產階級作為實現人的解放的主體力量,其運動與過去一切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截然不同,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0]411。馬克思強調:“每一個力圖取得統治的階級,即使它的統治要求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式和一切統治,就像無產階級那樣,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說成是普遍的利益,而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138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運動旨在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徹底消除資本主義社會中以“普遍利益\"為幌子的“虛假的共同體”,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真正的共同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0]294。在“自由人的聯合體\"中,個體不再是特定階級的成員,不再貼有任何階級的“標簽”,也不再因生存競爭而相互對立,而是作為社會的個人,自由地發揮獨特個性、潛能,獲得充分發展其才能的機會和手段,實現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實現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物質前提。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關系的狀況促成的”,“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12]368。也就是說,解放的過程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1142,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而逐步推進的。人的解放作為一種歷史活動,需要置于歷史發展之中進行實際的考察。現實的人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的人,因而人的解放只有在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結構發生相應變化的情況下,依靠現實世界中的實際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馬克思進一步強調,人的解放“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1139,“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1018,人們根本無法獲得解放。可見,只有當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條件充分改善,個體才能擺脫貧困和壓迫,追求更高層次的自由和發展,真正實現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首先,人是自然存在物。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歷史上經歷了從人類受自然支配到成為自然“主人”,再到共產主義社會中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變遷。馬克思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12]120“共產主義\"不僅是對人的本質的最高復歸同時也是對自然的復歸,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種社會形態中,人們不僅為了滿足物質需求而改造自然,還通過美化自然實現自我解放,達到人與自然的雙重解放。其次,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的。從社會形態的演變來看,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打破了封建制度中人與人之間的依附關系,促進了人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但也使人陷人了對物的依賴的關系中,導致人的個性和自由被物、資本和金錢所束縛,“人的社會關系轉化為物的社會關系;人的能力轉化為物的能力”[13]51,人的發展處于極度的片面化狀態。共產主義社會消除了人對人的奴役,“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1]303。“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14],每個人都能自由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發展路徑。社會關系不再作為異己的力量而存在,而是服務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最后,人還會受到他自身的束縛和壓迫。資本主義社會“遮蔽\"了工人本真的身體,將其異化為工具或欲望的載體[15]。為擺脫這種異化,工人必須解放身體,使其成為真正的本真身體,擁有審美感覺,“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對人的現實的占有”[11303。同時,還必須正確認識自身的精神、本質、價值和作用,擺脫自我束縛,成為真正自由的人。因此,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全面解放,實現人的個性由片面到全面發展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人的解放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解放的理論
生產力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它不僅體現了人類改造自然以滿足社會需求的物質力量,也是人的本質力量在生產實踐中的具體體現。生產力由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大要素組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與科學技術日益緊密結合。科學技術不僅改進了勞動資料,使工具和設備更加高效、智能化,也優化了勞動對象,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極大地提升了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使勞動者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技能和知識。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16]271。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生產力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過程中,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促使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馬克思通過考察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揭示了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巨大飛躍中的關鍵作用,進一步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16]77。這一觀點強調了科學在生產力中的核心地位,認為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工具的改進者,更是生產力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當關鍵性科學技術實現突破并發生質變時,必然引發生產力核心因素的變革,催生新的生產力,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生產力的變化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17]。生產力作為歷史活動的產物,受先前生產力和社會形式的影響[18]。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當它達到一定階段時,舊的生產關系往往無法滿足新的生產力需求,反而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導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此時,社會必須通過變革來廢除或改進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舊生產關系,以建立與新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實現生產力的解放。正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現存的生產關系發生矛盾,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16]3,“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16]3。也就是說,生產關系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新的生產關系只有在舊社會內的物質條件成熟之后,才能存在并取代舊的生產關系。可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只有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時,才能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
(三)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的辯證關系
人的解放為生產力解放提供了動力源泉。首先,當人們從舊的社會結構和束縛中獲得解放,思維和行為不再受限,創造力和主動性將得到充分釋放,“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12]373。人們的勞動從異化和被迫的狀態轉向自由和主動。勞動不再只是為了生存而被迫進行的活動,而是成為一種追求自我實現和滿足人的本質需要的自愿行為。這使勞動者能夠有更多的精力,以更加積極、更富有活力的狀態投人到生產勞動,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其次,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傳播提高了人們的技能和素質,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教育將使年輕人能夠很快熟悉整個生產系統,將使他們能夠根據社會需要或者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將使他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給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10]308受過更好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能夠更有效地使用先進技術、創造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最后,人的解放往往伴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如消除不平等、保障人權、促進民主等改革,為生產力的發展營造了一個更加公正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社會矛盾的降低與社會整體的運作效率提升,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釋放和增長。因此,人的解放不僅是生產力解放的必要條件,也是推動其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生產力解放為人的解放奠定了物質基礎。首先,歷史上每一次生產力的重大飛躍(如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都極大地豐富了物質財富,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物質資源的極大豐富,讓人類擺脫了生存的壓力和物質的束縛,能夠從僅僅是謀生手段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一切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更全面的自我實現和自由發展的機會。其次,生產力的解放往往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的改進,許多繁重、危險和重復性的勞動被機器替代,從而減輕了勞動者的體力負擔,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使其不僅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創造性和智力密集型的工作,也更加注重自我發展和精神追求,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最后,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標志著技術的進步和物質財富的增加,更是社會結構和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社會分工變得更加精細、生產協作變得更加緊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對抗性轉向合作性。這不僅增強了社會的整體凝聚力,也使社會更加公平、開放、包容,為每個人提供了更加平等發展的空間。人們不再受傳統束縛,能夠更加自由地表達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實現個人價值,從而實現真正的解放。可見,生產力解放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
(四)人的解放與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關聯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產力的發展一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新一輪技術革新催生了新質生產力,不僅重塑了生產方式,也深刻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新質生產力的涌現象征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邁人了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進程中,人的解放與新質生產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從生產力構成要素來看,科技創新引領下的新質生產力,催生了更具創造性的勞動者,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勞動資料,拓展了勞動對象的范圍和形式,將勞動者從繁重和重復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釋放了勞動者的創造力和潛力,進一步推動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就勞動者而言,在萬物智聯時代,勞動者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知識型、創新型、自主型的高素質勞動者成為勞動的主力軍[19]。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驅動勞動者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專注于更復雜、更具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運用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推動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創造新的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就勞動資料而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了勞動工具的革命性改進”[20],推動生產方式向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轉型。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替代了傳統的體力勞動,虛擬數字人或人工智能承擔了部分簡單的智力勞動,極大地解放了人類勞動力,一方面使勞動者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從事更富有創意和決策性的工作,實現個人創造力、潛能的充分發揮,另一方面讓勞動者不再受制于自然條件的束縛,能夠在更廣闊的生產空間內展開創造性勞動,促使勞動者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傳統的征服關系轉變為和諧共生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勞動對象而言,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新興領域的迅速發展,勞動對象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物質形態,而是轉向智能、虛擬和高科技等新形態,包括伴隨科技進步新發現的更高級的原材料、注入更多技術要素的原材料和數字化信息、知識、數據等非物質原料等[21]。勞動對象的多樣化和復雜化,不僅為勞動者創造了更加靈活的工作環境和更大的時間空間自由度,提升自我價值,也降低了體力勞動的強度,提升了勞動效率。同時,隨著人的解放,勞動者得以以更開放的思維和創新精神探索新的領域,更輕松地掌握和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傳統勞動對象、勞動資料進行改造和優化,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可見,人的解放與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驅動形成良性循環,推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從生產關系來看,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能夠充分發揮每個社會成員的聰明才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生產力發展的良性循環。就生產資料所有制而言,生產關系強調生產資料的公有化和共享性,生產資料逐漸具有社會公共產品屬性,與傳統生產資料的私有化、排他性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其更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人的解放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創造有利條件。就分配關系而言,新的生產關系倡導按需分配原則,促進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人們的收入方式更加多元便捷,縮小貧富差距,提升社會整體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從而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22]。就人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而言,新的生產關系中強調人在勞動過程中的主體性平等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斷向著共生合作發展。特別是數智化的生產資料增強了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的協作性,賦予了勞動者更大的自主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打破了傳統生產關系中的等級制度和不平等,創造了一個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環境,促進了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同時,人的解放進一步強調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個體擁有更多自主權和創造空間,積極參與生產決策,提出創新想法,改進生產方式,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產生和發展。個體有更多機會和資源進行自我提升,適應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推動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因此,在新的生產關系中,勞動者主體地位的確立激發了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了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解放釋放了人的本質能力和潛力,進一步促進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實現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人民導向的核心要義
新質生產力的人民導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等都能有效地服務于人民的實際需求,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提升社會整體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一)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動力
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日益增長,“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3]。人類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不僅要滿足基本生存需求,還要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和發展。隨著人民群眾需求結構的升級,對優質供給的需求日益迫切,而這必然依托于更為先進和發達的生產力。馬克思指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13]15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為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必然選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構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驅動力。人民之需即是生產所向,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立足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根本需要,推動多層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變化、具體化、開放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目標
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進步,更是人的本質體現。馬克思主義設想的未來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差別、人人平等的社會,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由選擇職業,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在這樣的社會中,生產力的發展將不再以剝削和壓迫為代價,而是以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目標。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24]。新質生產力是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產物,歸根到底是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變革舊有的生產關系,消除階級差別,實現勞動者的主體地位。這一變革使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得以提升,勞動者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人的片面異化發展轉向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個體在物質、精神、社會和自然環境等多層面的全面發展。
(三)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新質生產力的價值追求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追求物質財富的增加,更注重構建合理的生產關系,強調效率與公平,致力于解決資源分配不均、社會貧富差距等問題,以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一是,新質生產力通過推動數字技術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便捷性,使優質資源能夠更廣泛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促進了社會資源的均衡分配。二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數字化生產資料的共享性,打破了傳統分配制度下生產資料的壟斷格局,推動了資源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流動,減少了因資源分配不均而產生的社會不公[25]。三是,新質生產力依托產業發展,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有效減少了失業和不平等現象。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不僅為高素質人才提供了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也為低技能勞動者提供了轉型和提升的機會,共同參與共同富裕的實現。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關注經濟效益的提升,更注重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推進,進而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公正的社會。
(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質
生產力本質上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也是人借以處理與自然和世界關系的工具。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能力不斷增強,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問題。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有著本質的區別,摒棄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生產力發展方式,不再將生產力的量增作為單一標準,而是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26],具有明顯的生態屬性,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強調對自然資源的尊重和保護。新質生產力通過綠色低碳技術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生產優勢,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力求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可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促進生產力提升的同時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四、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良性循環面臨的困境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革新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躍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個人發展和創造性工作。然而,盡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創造了條件,但實現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良性循環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27]。然而,我國在科技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僅限制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也影響人的全面發展。
1.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面臨“卡脖子\"難題
一是,基礎研究的投人和支持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往往依賴于長期的基礎研究積累,而基礎研究薄弱,導致科技創新的源頭不穩固,無法形成持續的技術突破。
二是,培養和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機制和環境尚不完善。高水平的研發人才是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發展的關鍵,但薪酬待遇不具競爭力、職業發展路徑不明確、科研項目支持不足、創新文化氛圍不濃厚等問題,導致人才流失,影響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留存,制約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創新。
三是,科研力量布局重復分散。科研機構和團隊之間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不僅導致研究內容同質化,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也讓資源和成果難以共享,無法形成合力攻克技術難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
四是,部分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產業鏈不完整。高端芯片、航空發動機等領域缺乏從基礎原材料到高端產品的全鏈條配套支持,關鍵核心技術難以實現自主可控,產業發展缺乏自主性和穩定性,導致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技術和供應鏈上受制于人。關鍵核心技術的缺失導致生產過程中出現技術瓶頸,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生產模式的創新,無法實現新質生產力的突破,從而影響了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的同步推進。
2.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相對較弱
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使科技成果難以有效對接市場,創新成果無法迅速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不僅延緩了生產力的解放,也阻礙了新的高效生產模式的形成,進而影響了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創新成果的轉化是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關鍵。然而,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程度普遍不高,導致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的步伐緩慢,限制了勞動力向高技能、高附加值崗位的轉型。此外,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導致科研人員和企業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創新動力和激情不足,制約了人才的自由發展和創造力的釋放,人的全面發展受到限制,進一步阻礙了生產力的解放。
(二)高素質勞動力結構性短缺
新質生產力的崛起,源于科技創新的迅猛發展,對具備高級技能和專業知識的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現有勞動力結構還未能及時適應這一變革,導致高素質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了明顯失衡。
1.人才培養體系與新興產業發展不匹配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涉及數字化和智能化產業、深層次的生物技術研究以及可持續能源技術等領域,這些領域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的人才,更迫切需要能夠參與新興產業實踐、推動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的高素質人才。然而,一方面,我國的高等教育普遍側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創新驅動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塑造上存在不足,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師新知識儲備、實訓資源等方面的更新速度遠落后于新質生產力各要素的迭代更新速度,有一定的滯后性。另一方面,社會職業教育同樣存在培訓體系不成熟,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特別是在新興領域的人才培養上存在短板,缺乏系統性和長周期性的培訓,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對新知識、新技能、新素養的需求[28]。當前人才培養體系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導致高素質勞動力質與量的雙重短缺,難以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大規模高素質勞動力需求。
2.人才流動性不足與分布不均衡
高素質勞動力多分布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的高素質勞動力相對匱乏,導致中西部地區新興產業的發展受到影響,進一步擴大了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造成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因此,中西部地區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創新生態體系,無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質勞動力,降低了整體的人才流動性。高素質勞動力短缺和低素質勞動力過剩并存,造成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和潛在的資源浪費,也加劇了“就業難\"和\"用工難\"現象,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和靈活性,導致社會階層固化,影響社會公平和穩定。
(三)生產關系發展相對滯后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新的生產力不斷涌現,必然使生產力的發展超出現有生產關系所能容納的范圍[29],導致新質生產力與現有生產關系的矛盾。
1.勞動分工和勞動者分布結構兩端分化日益加劇
新質生產力往往伴隨著自動化、智能化等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產業鏈、供應鏈和全球價值鏈的深刻變革,進而重塑社會的勞動分工和勞動者的分布結構。以數據和算法為核心的智能化技術逐漸取代傳統勞動技能,一方面,使市場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具備處理復雜信息、操作高級技術設備和進行創新性工作能力的人才在市場上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讓部分勞動變得更為簡單化,與低技能或無技能勞動者相匹配的工作崗位數量不斷縮減,低技能或無技能勞動者在勞動市場上的地位逐漸被削弱。隨著勞動分工和勞動者分布結構的不斷演變,“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0]162,帶來了“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產生了所有制”[10]163。高技能勞動者由于其市場稀缺性和對高端技術的需求,收益增加,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自我實現感;而低技能勞動者則面臨收人下降和失業風險,利益訴求往往被社會忽略,感到被邊緣化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這將加劇社會財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同時,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經濟形式的發展,正在改變傳統的就業模式。傳統的長期雇傭方式向非正式性、臨時性或非全日制特征的不穩定雇傭方式轉變,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二元化趨勢,導致越來越多的低技能勞動者面臨就業不穩定和權益保障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現象。
2.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雙重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一方面,政府與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競爭形態,而政府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時往往滯后于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實際發展需求,難以跟上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的步伐,無法及時為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導。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興市場和行業的發展速度可能超過政府監管和調控的速度,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出現不公平競爭和市場失靈的現象,抑制了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和市場活力,阻礙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政府與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的微觀活力無法形成合力,難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制約了生產力的釋放和創新。
(四)綠色發展質量亟待提高
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正面臨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步伐緩慢,綠色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綠色發展質量有待提高。
1.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步伐緩慢
在制造業領域,傳統資源型產業占據較大份額,向更加環保、可持續的生產方式轉型并非易事。一方面,制造設備更新與制造工藝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人,高昂的成本阻礙了綠色轉型的快速推進;另一方面,利潤水平總體偏低的加工制造業占比偏高,企業缺乏自主推動綠色轉型的動機,企業意愿不足進一步延緩了綠色轉型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加劇了綠色轉型的艱巨性,延緩了制造業整體的創新和升級,限制了生產力的解放,也讓勞動者難以從高污染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獲得更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質量。在服務業領域,勞動密集的傳統生活性服務業占比偏高,而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發展不足,難以實現綠色化服務轉型[30]。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綠色化和高端化轉型,限制了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制約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躍升,也讓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崗位上,其技能和創造力無法得到充分釋放。在農業領域,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綠色高標準農田建設滯后,使傳統、低效的生產方式難以轉向更環保、高效的新生產方式。這不僅讓綠色農業產品難以規模化生產,限制了農業生產潛力的釋放,也讓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無法有效解決,阻礙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綠色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第一,綠色稅收體系不健全。當前稅收體系尚未完全適應新經濟形態的需求,導致資源配置的失衡,無法有效引導資源向更環保、更高效的產業流動,進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綠色發展。第二,綠色稅收監督機制不完善。企業通過偷稅漏稅等方式減少環保成本、逃避環保責任,延緩了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限制了生產力的提升和人的生活質量的改善。第三,綠色技術創新的政策激勵和財政投人不足。光伏技術、碳捕集技術和存儲技術(CCS)等迭代較快、研發成本高昂、市場需求變化迅速,導致企業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投資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由于缺乏足夠的政策激勵和財政支持,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步伐進一步放緩,嚴重阻礙了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第四,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執行不力。在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方面缺乏明確的責任分配,污染者未承擔應有的責任,導致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破壞等問題,不僅限制了生產力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對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環境成本往往被外部化,即由社會整體而非污染者或資源開發者承擔。這種不公平的成本分配加劇了社會不平等,既影響了人的解放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制約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五、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良性循環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實踐進路
生產力作為人們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系統性力量,本質上是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等主體性力量在物質生產中的體現。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實現人的解放與生產力解放良性循環關鍵在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生產力的持續增長之間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
科技創新是提高生產力水平的原動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31]。
1.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
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確保學科體系的全面性和均衡性。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打破學科壁壘,形成多學科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面。通過建設高質量的學科體系,為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提供堅實的支撐。此外,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人機制,既要鼓勵競爭性的項目資助,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也要提供穩定的機構資助,確保長期、基礎性研究的可持續進行,滿足不同類型基礎研究的需求,為基礎前沿方向重大原創成果的持續涌現提供資金支持。
2.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核心,為創新打造新機制、培育新土壤,提高先進技術的自我供給能力,減少對外依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聚焦重大領域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研攻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和\"從1到無窮\"的顛覆性轉化。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優勢力量\"打通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銜接的綠色通道”[32],以非對稱策略鍛長板、補短板、筑新板,確保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和持續創新。同時,加快建設“卡脖子\"技術攻關的戰略人才隊伍,充分發揮高校對戰略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作用,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優化高校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結構,培育一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將人才資源轉化為核心技術攻堅的動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3.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構建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為支撐、政府為推動、產業鏈為載體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全鏈條體系,實現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信息溝通和資源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壁壘,促進各創新主體間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的高度匯集與高效流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耦合,提高科技研究成果與企業生產需要的適配性,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實現知識生產力到現實生產力的跨越。
(二)加強高質量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資源支撐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形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沒有人才的躍遷,新質生產力便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1.健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對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引導與基礎作用,以高標準、高質量為準則,加大高端人才的培養與供給。優化學科頂層設計,使其更加符合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實際情況開設和更新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的前沿學科專業,并積極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以培養更多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積極推動產學研一體化有機融合,鼓勵各高校、科研機構、產業企業共同致力于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緊密相關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產教研協同育人,促進各層次各類人才隊伍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既要培養一大批掌握尖端技術、創造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型人才,也要加速培養一大批熟練掌握新的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實現從科技創新到科技成果應用的無縫對接,推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同時,要建立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評價體系,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合理確定人才的薪酬獎勵方式和分配方式,避免單一量化考核和\"論功行賞\"型獎評機制,以項目為導向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確保科研人員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科學研究。增強創新主體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鼓勵解決實際問題,注重創新成果和社會效益的評價,激發科技人才創新主動性,釋放人才效能。
2.深化人才流動機制改革
構建跨地區、跨行業的人才交流平臺,打破傳統的戶籍限制和行政壁壘,創造更多職業發展機會和優質生活環境,促進人才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政府應出臺一系列激勵措施,如住房補貼、稅收減免、子女教育等福利措施,以降低流動成本,吸引人才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或特定行業流動,從而縮小地區間、行業間的人才鴻溝,促進人才資源的均衡發展。同時,注重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特別是人工智能、光電子信息、半導體、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的高端人才。通過提供優厚的薪酬、股權激勵以及充足的科研資金支持等,打造優越的留才環境,吸引并留住更多國際頂尖人才,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增長注入活力。
(三)加快調整新的生產關系,釋放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潛力
生產力的質態躍遷形成了新質生產力,要求生產關系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革,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1.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
一方面,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引領作用,確保國有企業始終能夠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激發國有企業的創新活力,優化國有資本重點投向,引導國有資本更多地流向新興戰略產業和未來產業;在國家層面制定統一的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對國有企業在長周期、高投入、壟斷性強的關鍵技術領域予以資助,尤其是涉及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安全、人民健康的重要戰略性領域。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先鋒作用,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在新能源、先進制造技術、未來網絡等新興領域迅速發展。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優勢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鏈競爭力,,促進民營企業搶占信息化戰略高地[33];破除企業所有制屬性壁壘,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轉移資助,使企業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靈活投入研發,加速重大科研成果商業化;提供全方位支持,分類引導不同規模企業“智改數轉”。同時,推進本土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實現國際國內標準互認,以標準引導企業自主創新;深化與國際先進企業和研發機構的合作關系,鼓勵企業通過人才交流、聯合研發、參股并購等多種方式開展國際合作,提升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2.繼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體系
其一,健全所有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不僅要考慮資本、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還要充分重視知識、技術、信息、數據和管理等新興生產要素,確保其能夠按照各自對財富的生產和價值的創造所作出的貢獻參與初次分配,更好體現知識、技術和人才的市場價值[26]。其二,強化再分配制度。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稅收體系,調整稅率結構,對高收入群體進行有效調節,減輕中低收人群體的稅負,促進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所有勞動者都能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和權益保護,減少社會不公,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提供職業培訓和創業支持,增強勞動者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能力,實現個人發展與職業成長;加大對教育、醫療、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的投入,提高服務質量,擴大覆蓋范圍,提升社會整體福祉。其三,強化第三次分配的社會效益,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公平分配,推動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
3.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構建新的生產關系的關鍵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其一,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構建全國統一高標準市場體系,消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以市場需求引導生產要素的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完善資本市場法律法規,強化對資本的有效監管,引導資本向新興領域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協調發展;完善自主創新成果市場化應用體制機制,支撐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最大限度地激發和釋放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能量;依法加強金融與金融業監管、數據化和數據管理,建立科技安全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防范系統性風險,確保市場穩定。其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創新友好的政策環境,簡化行政程序,推動\"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務效率,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健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增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創新成果,激勵更多的創新活動;推進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優質資本,擴大對外貿易和投資,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環境,推動形成多元化、制度化、體系化的新開放格局。
(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26],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34]。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從原來“征服和改造自然\"轉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加快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
勞動生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活動,推動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鍵在于建立綠色生產方式。一方面,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規劃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新興領域,打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有利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減少對傳統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依賴。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的發展,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另一方面,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發展。構建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機制,促進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通過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綠色化水平,推動產業向綠色、高端方向發展。改變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推廣“綠能 + 智能 + 產業\"的現代生態經濟模式,推動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生產全過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促進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2.引領生活方式的綠色發展
沒有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就不可能形成綠色生產方式,進而無法催生新質生產力[35]。生活方式的形成與物質條件、客觀環境、個人思想和社會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推動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時發力。在供給端,建立健全綠色供給體系。制定統一的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的標準與認證體系,明確綠色生產的技術要求和質量標準,提高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的市場認可度和信任度;大力推廣和提供節能家電、有機食品和環保材料等更多種類的綠色產品,滿足消費者的綠色需求;加快綠色公共交通、綠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等綠色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綠色服務的普及性和便利性。在需求端,積極倡導綠色生活理念。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經濟手段,降低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的價格,讓消費者可以更容易負擔綠色消費,激勵更多人選擇綠色消費;通過學校教育、社區活動和媒體宣傳等手段,廣泛普及綠色生活知識和環保意識,提高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逐步改變傳統的過度消費習慣,積極參與綠色消費,共同營造綠色消費的良好社會環境。
3.加強政策支持與制度創新
一是建立健全綠色政策法規體系。制定和實施嚴格的環保法律法規,加強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監管和處罰,引導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綠色生產標準的制定和執行;建立完善的綠色發展績效評估體系,對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綠色發展情況進行評估,推動綠色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落實;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低息貸款等支持綠色轉型的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改造和升級。二是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為新興產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搭建綠色投融資平臺,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新興產業投資,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流向綠色低碳型項目和企業。三是強化風險管理與保障。推行環境責任保險,分散企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的環境風險,提高企業應對環境事故的能力;建立綠色信用評價體系,推動企業提高環保意識和信用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37-148.
[3]孫紹勇.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核心要素與實踐指向[J].山東社會科學,2024(1):22-30.
[4]徐藹婷,陳鏡如.新質生產力提升:數字經濟與技術創新協同助力[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12):1-15.
[5]杜傳忠,李鈺葳.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機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00-109.
[6]劉明慧,李秋.財稅政策何以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24(3):31-41.
[7]余東華,馬路萌.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理論闡釋和互動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3(6):90-102.
[8]張文武,張為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主體架構與實現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4(1):56-64.
[9]杜傳忠,疏爽,李澤浩.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分析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3(12):20-28.
[10]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15]劉同舫.人類解放何以必要:馬克思以人類生存境遇為著眼點的論證[J].社會科學家,2015(10):22-26.
[1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3.
[1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8.
[19]曾憲聚,曾凱.新質生產力:復合概念、發展基礎與系統創新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5-15.
[20]蔣永穆,馬文武.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與培育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03-11(A05).
[21]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22]高海波.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江淮論壇,2024(5):125-132.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0.
[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25]孫紹勇,李詩.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數智化邏輯旨要及驅動路向[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4(6):101-114.
[26]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01).
[27]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奮斗,2024(11):4-8.
[28]馬榮.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48-61.
[29]王冬曉.把握“新質生產力\"概念的理論基礎[N].光明日報,2024-05-03(05).
[30]李許卡.綠色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23(8):84-91.
[3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5.
[3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7.
[33]蔣永穆,薛蔚然.新質生產力理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系框架與路徑設計[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4(5):81-92.
[3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9.
[35]張三元.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構建綠色健康生活方式[J].思想理論教育,2024(4):27-34.
On the people's orientation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 A study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emancipation and the emancip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ZENG Rongcana, ZHANG Banghuib (a.School of Marxism ; b. School of Public and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human emancipation and the emancip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have formed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interdependence,promoting theevolution of society to a more advanced form,aiming at realizing the growth of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harmony of social relations,andultimately realizing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In this proces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as a kind of qualitatively upgraded productive forces,have a distinctive people'sorientation,the core essence of which lies in always adhering to taking meeting the people's needs for abeter life a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realiz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the important goal,safeguarding the fairnessand justice of societyas the pursuit of value,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However,in the contex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the realization of the virtuous cycle of human emancipation and productivity emancipation stillfaces manydiffculties.Firstly,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restricting the breakthrough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secondly,the structural shortage of high quality labor force makes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rdly,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relations isrelativelylaging behind,andthetraditional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restrictsthe full release of productive forces; fourthly,the quality of green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and the pressure on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Therefore,itis necessry toaccelerate therealizationof high-level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increase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overcome co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s,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and enhance the country’s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ov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human resources,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mechanism for the mobilityof talents,andcultivateand introduce high-level talents,inorder to provide intellctual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forces; deepe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break down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establish production relations compatible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accelerate the comprehensiv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and social development,enhance the quality of green development,and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soas to promote the benign cycle of the emancip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mancip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andultimately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comprehensive progress of society.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eople-oriented;human emancipation; emancip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責任編輯 周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