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D26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5)02—0045—05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多重使命,高校黨支部作為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其黨建工作的有效開展對高校整體發展具有根本性的引領和保障作用[1]。從宏觀層面來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黨建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黨建和業務的關系,堅持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推動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需要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深度融合落地見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2]
在“雙一流\"建設等高校發展戰略布局下,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之一。然而,當前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脫節現象,部分高校黨支部活動形式單一,未能充分結合科研工作實際需求,導致黨員教師參與黨建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而在科研工作中又缺乏黨建思想的有力引領,出現科研方向偏離國家需求、科研團隊缺乏思想凝聚力等問題。從高校自身發展需求而言,推進內涵式發展需要將黨支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科研創新的發展優勢,黨支部能夠為科研工作提供組織協調、思想引領和人才凝聚等方面的支持,科研成果也能體現黨建工作在推動高校發展中的成效。在整體性治理視角下探討二者的深度融合,旨在打破黨建與科研之間的壁壘,充分整合資源,構建一種協同、互動、高效的工作模式,以提升高校整體治理能力和辦學水平,適應新時代對高校發展的要求,為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一、整體性治理的概述
(一)整體性治理的內涵
整體性治理是一種現代公共管理理念,旨在打破傳統管理模式中部門分割、各自為政的碎片化狀態,強調不同部門、層級和治理主體之間的整合與協同。從宏觀層面看,整體性治理是將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主體納入治理體系,通過構建合作伙伴關系來共同解決復雜的公共事務。在高校治理語境下,整體性治理涉及學校行政部門、教學單位、科研機構、黨支部等不同主體的協作互動,不能孤立地看待基層黨建和科研工作等不同事務,而應將其納入高校整體發展戰略這一宏觀目標體系之中。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雖然在傳統上被視為不同職能領域,但從整體性治理角度看,都是為了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綜合使命。
(二)整體性治理的特點
1.整合性
一是功能整合。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具有思想引領、組織凝聚等功能,科研工作具有知識創新、推動學科發展等功能。整體性治理將這些功能整合起來,從而發揮出“ 1+1gt;2 ”的效果。如黨支部通過開展思想教育活動,激發科研人員的愛國情懷和創新精神,將黨建的思想引領功能融人科研創新功能之中。二是部門整合。在高校內部存在校黨委、院(系)黨委、黨支部等多層級黨建體系,科研管理也有學校科研部門、院(系)科研辦公室、科研團隊等層級結構。整體性治理要求打破這些層級之間的壁壘,實現上下層級之間信息、資源和政策的流暢傳遞,黨支部能夠準確向上反饋科研人員在黨建與科研融合方面的需求,學校黨委和科研部門也能將相關政策、資源有效地向下送達基層黨支部和科研人員。
2.協同性
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涉及黨支部書記、黨員教師、非黨員科研人員、學校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等眾多主體。整體性治理要求這些主體形成協同關系,如黨支部書記與科研團隊負責人協同工作,黨支部書記可以為科研團隊提供思想建設和組織保障方面的支持,科研團隊負責人可以為黨支部開展活動提供科研資源和實踐平臺方面的支持。不同主體之間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推動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
3.連貫性
一是政策連貫。高校制定的黨建政策和科研政策不應相互脫節,而要連貫一致,如在科研獎勵政策中體現對黨員科研人員的政治要求和社會責任要求,將黨建的價值導向融入科研激勵機制。二是行動連貫。無論是黨支部組織黨建活動,還是科研團隊開展科研項目,都要連貫有序,如黨建活動的主題可以與科研項目的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形成從黨建活動到科研實踐的連貫行動鏈,避免出現黨建與科研“兩張皮”的現象。
二、整體性治理視角下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深度融合的內在邏輯
(一)目標導向的一致性
進入新時代,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重要使命。從目標導向來看,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具有高度一致性。高校黨建的目標是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支部在高校各項事業中的引領作用,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科研工作的目標一方面是追求學術創新、探索未知領域,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知識儲備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通過科研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素養等。黨支部通過開展思想教育、組織各類學習教育活動等,可以提高黨員教師的思想覺悟、政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從而促使他們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強的使命感投人到科研工作中,如在一些關鍵技術攻關的科研項目中,黨員教師在黨建活動激發的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的激勵下,更愿意勇挑重擔、為實現科研突破而努力;同時,科研成果的取得也有助于彰顯高校黨建工作在推動高校發展、服務國家戰略方面的成效。二者目標導向一致,共同服務于高校的整體發展和國家的長遠建設。
(二)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整體性治理強調資源的整合利用,在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深度融合中,資源整合顯得尤為必要。高校黨支部匯聚了眾多優秀黨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他們既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又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充分利用黨建工作搭建的平臺,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將不同領域的黨員科研人員組織起來,從而形成強大的科研團隊。如在一些跨學科的科研項目中,黨支部可以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整合不同學科黨員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對科研問題的綜合解決能力。高校黨支部使用的黨建活動場所、設備等可以與科研工作人員共享,如會議室既可以用于黨建方面的學習交流,也可以作為科研項目的研討場地。黨建工作中傳達的國家政策、發展戰略等信息能為科研工作提供方向指引;而科研領域的前沿動態、創新成果等也可以豐富黨建工作的內容,使黨建工作更加貼合高校發展實際。高校通過積極整合資源,能夠避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黨建與科研的協同發展。
(三)協同治理的價值性
協同治理能夠提升治理效能。在高校內部管理中,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的協同可以避免出現各自為政、管理分散的問題,黨支部能夠深入到科研團隊、科研項目中,借助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強化組織紀律監督等黨建手段,保障科研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協同治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黨建引領營造的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氛圍有利于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黨員在科研團隊中發揮的先鋒模范作用可以帶動其他成員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此外,高校黨建與科研的協同治理還能擴大高校的社會影響力,通過輸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培養優秀的創新人才,高校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能提升自身的社會聲譽,體現出黨建與科研協同發展對高校整體發展的巨大推動價值。
三、整體性治理視角下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偏差
1.對黨建和科研關系的理解片面化
部分高校黨員教師對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的理解比較片面。一些人認為黨建工作主要是組織政治學習、開展黨內活動等,與科研是兩個獨立的領域;科研工作是個人學術成果的追求,只要遵循科研道德即可,沒有認識到黨建工作為科研提供思想引領、方向把握和組織保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還有部分黨員教師將黨建工作簡單視為一種行政任務,為了應付檢查而參加黨建活動,未能深入挖掘黨建對科研內在的促進價值,不能從整體性治理的高度去看待黨建與科研的關系,沒有認識到兩者融合可以產生協同增效的整體效果。
2.整體目標意識缺乏
黨支部在制定黨建目標和科研目標時往往缺乏協同性,規劃黨建工作時更多關注黨員的思想教育、組織建設等常規任務,沒有將推動科研發展納入黨建工作的整體目標體系之中。科研團隊在設定科研目標時也很少考慮融人黨建目標,更多側重于項目申報、成果產出等科研指標,不能站在促進黨的事業發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等宏觀層面來定位科研工作,導致黨建和科研在目標上缺乏一致性,難以形成共同向整體目標推進的合力。
(二)組織協調不足
1.溝通協調不順暢
高校黨支部的設置與科研團隊的組建往往不完全匹配。黨支部的劃分更多基于學科、教研室等傳統架構,而科研團隊則是圍繞項目、研究方向等靈活組建,這就導致高校黨支部與科研團隊之間存在“兩張皮\"現象。兩者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黨支部不了解科研團隊的實際需求,無法為其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黨建服務和支持,如在科研項目遇到瓶頸時,黨支部不能有效組織黨員力量攻堅克難;科研團隊也不主動向黨支部反饋科研進展情況,導致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在組織層面的脫節。
2.跨部門協同困難
高校黨建工作涉及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等多個部門,科研工作涉及科研處、學院科研管理部門等,在推動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過程中,跨部門協同存在諸多困難。各部門往往從自身職能出發去制定政策和工作流程,缺乏整體協同的制度設計,如科研處可能更關注科研項目的管理、經費的分配等,而組織部在黨建工作考核中也較少考慮黨建對科研的促進作用。這種部門分割狀態不利于整合資源,難以形成推動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的強大合力。
(三)資源整合力度不夠
1.人力資源未能有效整合
高校中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包括具有深厚黨建理論知識的黨務工作者和具有高學術水平的科研人員;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這兩類人力資源卻未能得到有效整合。黨務工作者對科研工作缺乏深入了解,難以將黨建工作與科研人員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在組織黨建活動時不能很好地吸引科研人員積極參加。科研人員具有專業優勢,但往往缺乏開展黨建工作的經驗和能力,也很少參與到黨建活動的組織策劃等工作中,導致黨建與科研方面的人力資源各自為政、未能實現優勢互補。
2.物質資源不能有效共享
高校黨建和科研工作在物力、財力資源分配上相對獨立。黨建活動有專門的活動場所、設備等,但這些資源主要用于開展黨員教育、組織黨內會議等傳統黨建活動,很少與科研部門共享。科研部門也有自己的實驗室、研究設備等資源,在項目經費管理上,很少有經費用于開展黨建相關活動以促進科研發展。這種物力和財力資源的分散狀態,不利于黨建與科研的深度融合,限制了兩者融合過程中的資源高效利用。
(四)激勵機制不健全
1.評價體系不完整
目前,高校缺乏專門針對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工作的評價體系。現有的黨建工作評價主要側重于黨組織建設、黨員教育管理等方面,對黨建在促進科研發展方面的評價指標不完整。科研評價則主要關注科研項目、論文、專利等成果指標,很少考量黨建工作對科研的影響。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就難以準確衡量黨建與科研融合的成效,無法為融合工作提供有效評價和明確導向。
2.激勵機制不完善
高校的激勵機制在黨建與科研融合方面存在不足,對于積極推動黨建與科研融合的黨員教師、黨支部和科研團隊,缺乏明確的激勵措施。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現有的激勵政策更多偏向于單純的科研成果或者黨建工作成果,沒有對黨建與科研融合的創新實踐給予足夠重視和獎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黨支部和黨員教師推動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的積極性。
四、整體性治理視角下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強化思想引領:構建黨建與科研融合的價值導向
1.強化黨員科研人員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高校中,黨員科研人員是黨建與科研融合的關鍵主體,應當通過主題黨日、專題黨課等形式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黨員科研人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讓他們認識到科研工作不僅要追求個人學術成果,更要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如組織黨員科研人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使他們明確科研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戰略地位。
2.促進高校黨建為科研文化注入創新元素
宣傳優秀黨員科研人員的創新事跡,弘揚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科研文化建設,倡導嚴謹治學、團結協作、服務社會的科研風尚,在黨建活動中鼓勵科研人員打破傳統思維定式,積極參與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項目合作,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
(二)強化組織協同:搭建黨建與科研融合的組織架構
1.建立雙向互動的黨組織與科研團隊
一方面,黨組織要深入了解科研團隊的需求,在人員調配、資源分配等方面為其提供支持,如當科研團隊面臨人才短缺時,黨組織可以發揮協調作用,幫助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科研團隊要積極參與黨組織的活動,將科研成果與黨建工作相結合,如科研團隊可以將最新的科研成果以科普講座等形式融入黨組織的學習活動中,提高黨員的科學素養。
2.發揮黨支部在科研工作中的引領作用
黨支部是高校黨建工作的基層組織,應成為科研工作的引領者。黨支部可以圍繞科研項目成立臨時黨組織,將黨建工作延伸到科研一線,在科研項目開展過程中,組織黨員開展政治理論學習、進行思想交流;同時,協調解決科研項目中遇到的難題,如在重大科研項目攻關中,適時開展組織生活會,激勵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攻堅克難,確保科研項目的順利進行。
(三)強化制度保障:完善黨建與科研融合的制度體系
1.建立黨建與科研融合的考核評價制度高校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將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的融合程度作為考核評價指標之一,在對科研人員的考核中,不僅要關注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還要考量其在黨建工作中的表現,如參與黨組織活動的積極性、對黨建引領科研的貢獻等。對于在黨建與科研融合方面表現突出的科研人員,應給予表彰和獎勵,激勵更多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黨建與科研融合工作。
2.健全科研資源分配中的黨建導向機制
高校應制定相關政策,在科研資源分配過程中體現黨建導向,優先支持那些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融合較好的科研團隊和項目。如在科研經費申請、實驗室設備購置等方面,對積極開展黨建活動且科研成果顯著的團隊給予傾斜,引導科研人員重視黨建與科研的融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科研工作的健康發展。
(四)強化平臺建設:打造黨建與科研融合的交流平臺
1.搭建黨建與科研交流平臺
搭建黨建與科研交流平臺,既可以開展黨建理論研究成果的交流,也可以進行科研成果的展示與分享。如組織“黨建引領下的科研創新”學術論壇,邀請黨建專家和科研骨干共同參與,從不同角度探討黨建與科研的融合路徑、創新經驗等,促進黨建思想與科研理念的碰撞,為黨建與科研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多新思路。
2.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展融合空間
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打造黨建與科研融合的線上交流空間。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黨建與科研融合的最新動態、優秀案例等內容;開設在線交流社區,方便黨員科研人員隨時交流黨建與科研工作中的經驗和問題。如高校可以創建“黨建科研之窗\"或者“組工科研”等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黨建引領科研的文章、視頻等資料,加強對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融合的宣傳推廣,提高廣大師生對黨建與科研融合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結語
在整體性治理視角下探索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和戰略價值的工作,有助于打破高校內部黨建與科研之間長期存在的壁壘,構建協同共生的生態系統。我們通過對上述實踐路徑的分析可知,高校黨建能夠為科研工作提供方向把控、思想引領和組織保障,確保科研活動遵循正確的價值導向,激發科研人員的使命感和創造力。科研工作也能為黨建提供豐富的實踐素材和創新動力,使黨建工作能夠與時俱進、更加貼合高校發展實際。從宏觀層面來看,這種深度融合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實現高校“四個服務\"①職能的必然要求;從微觀層面而言,高校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然而,黨建與科研的深度融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在思想引領、組織協同、制度保障、平臺建設等多方面持續發力,同時積極應對融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高校應秉持整體性治理理念,不斷優化基層黨建與科研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徑,以黨建引領科研,以科研反哺黨建,共同為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高校智慧與力量。
注釋:
① “四個服務”: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四個服務”的發展方向,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譚婷.構建大學治理共同體:新時代黨建引領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路徑[J].思想戰線.2023,49(2):19-28.
[2丁宗勝.高職院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雙融雙促機制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21(11):5-7.
責任編輯:連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