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7-102-02
隨著大數據技術發展,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與審計工作正面臨深刻的變革。大數據技術不僅可提高數據的獲取、處理、分析能力,還可以為財務決策提供精準的依據,使財務風險管理與審計工作實現全面優化。傳統財務風險管理與審計體系無法滿足企業發展新要求,造成國有企業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與日益增加的財務風險。因此,基于此大數據背景下,創新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策略,已成為國有企業確保財務健康與穩健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大數據環境下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的重要性
(一)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性
大數據環境下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可提升國有企業財務決策的科學性,核心是利用海量數據資源,通過數據挖掘、分析、處理來支持科學財務決策。傳統財務管理主要依賴歷史數據與經驗判斷,決策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主觀性與不確定性。大數據技術的引入,使國有企業能整合內部、外部的多維度數據源,通過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實時獲取全面、準確的財務信息。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不僅能提高國有企業財務決策的準確性,還能預測未來財務趨勢,預警潛在財務風險,從而為企業的戰略規劃與資源配置提供技術支持。此外,大數據技術還可使國有企業以通過對市場動態、行業趨勢、客戶行為等外部數據的分析,獲取全面的市場洞察,從而優化財務決策過程,確保企業在多元化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
(二)增強財務風險控制和應對能力
大數據技術應用可使企業能通過實時監測與分析海量的財務數據,迅速識別潛在風險,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部分國有企業傳統財務風險管理主要依賴事后分析與經驗判斷,缺乏前瞻性,造成風險識別滯后、應對措施不及時。在大數據環境下,企業可通過構建智能化的風險識別系統,綜合運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對財務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從而實現風險的提前預警與動態監控。基于大數據的風險管理模式,使企業能精準地識別出潛在的財務風險,如資金流動異常、市場波動等,及時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降低風險發生概率與影響程度。大數據技術還可支持企業在風險應對過程中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分析歷史數據與市場趨勢,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應對策略,以此來提升企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1。
(三)提升企業審計效率與質量
部分國有企業傳統審計過程主要依賴抽樣分析與有限的數據處理能力,難以全面覆蓋企業的財務活動,存在信息遺漏、審計偏差的風險。大數據環境下企業可利用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與智能算法,實時處理分析海量財務數據,確保審計工作的全面性。通過對所有財務交易數據進行全量分析,審計人員能精確地識別出異常交易、財務風險點、潛在的舞弊行為。大數據技術還可支持自動化審計流程實施,通過智能化審計系統,可減少人為操作與判斷偏差,從而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這種自動化的審計模式,不僅可縮短審計周期,降低審計成本,提升審計結果的可靠性。同時,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工作能通過多維度的數據交叉驗證,從而增強審計結論的準確性與可信度[2]。
二、大數據環境下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制度不健全
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制度不健全問題制約著大數據技術在財務管理及審計中的有效應用。首先,部分國有企業現有財務風險管理制度未能全面涵蓋大數據環境下的新型風險,造成國有企業風險識別與管理深度不足,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財務風險情境。其次,部分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制度仍停留在傳統框架內,缺乏對大數據技術的系統性集成,造成審計過程無法充分利用數據驅動的優勢,審計質量難以提升。最后,部分國有企業在制定執行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制度時,缺乏明確的標準與規范,造成企業各部門在數據處理、風險識別、審計執行上存在不一致問題。這種制度不健全性使企業難以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體系。
(二)風險識別與預警滯后
大數據環境下,國有企業財務風險識別與預警機制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問題,嚴重影響著企業應對突發財務風險能力。一方面,部分國有企業內部缺乏對數據的系統性整合與深度分析,造成海量數據在實際應用中未能轉化為有價值的風險信息,風險識別準確性、敏感性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國有企業現有預警機制多依賴傳統的靜態指標與歷史數據,未能充分考慮市場動態、政策變化、外部環境的影響,造成預警模型時效性與前瞻性不足。此外,部分國有企業在風險預警系統建設上缺乏必要的技術投入,加劇了風險識別與預警的滯后性。
(三)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脫節
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脫節問題主要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在目標、方法、數據使用上存在差異,造成兩者難以形成有效的協同機制。一方面,部分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側重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評估與運營風險的監控,外部審計主要關注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公允性,這種差異造成審計資源的重復使用。另一方面,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在數據共享和信息溝通方面也存在不足,內部審計獲取數據與風險點未能及時傳遞給外部審計,造成外部審計在風險識別與判斷時存在盲區。這種信息不對稱性與溝通缺失,使審計工作難以形成合力,降低了審計發現問題與防范風險的能力。
(四)數據孤島現象導致信息不對稱
數據孤島指的是企業內部各部門或系統之間數據無法共享整合,形成相互隔離的數據存儲與管理模式。這種現象在國有企業中十分突出,會造成企業內部財務信息、業務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影響著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審計的有效性。一是,國有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使用不同的數據管理平臺,數據格式不統一、接口不兼容,加上缺乏有效的跨部門協作機制,造成數據難以在企業內部流通、共享,使得在財務管理及審計中無法全面獲取其他部門數據。二是,信息不對稱使企業無法形成全局性的風險管理視角,使得企業財務風險預警存在滯后性。三是,數據孤島也使審計過程中的信息驗證與數據追蹤變得困難,降低著審計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三、大數據環境下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策略
(一)健全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制度,規范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流程
為健全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制度,國有企業需規范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流程。首先,國有企業可建立全面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針對風險識別、評估、監控等環節制定細化的制度規范,確保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操作指引。其次,國有企業需更新審計制度,將大數據技術融入審計流程,制定數據驅動的審計標準方法,使審計工作能更好地適應大數據環境下的復雜性、實時性。再次,國有企業可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與審計委員會,負責監督制度執行情況,定期評估、更新風險管理與審計政策,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與技術環境,確保制度與流程能有效落地。最后,國有企業可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推動財務、審計、運營等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與溝通,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風險管理與審計體系,確保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工作能實時、全面地覆蓋企業的財務活動,最終實現規范化、系統化的管理目標。
(二)構建智慧化風險識別與預警機制,提高財務風險應對能力
為構建智慧化風險識別與預警機制,提高財務風險應對能力,國有企業可從多個方面進行系統性建設。首先,國有企業可引入先進的大數據分析平臺,整合內外部多源數據,實時監測財務活動中的關鍵指標,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技術,自動識別異常波動與潛在風險。其次,國有企業可開發定制化的風險識別模型,將歷史數據與實時數據相結合,建立動態更新的風險數據庫,確保風險識別的準確性。例如企業可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化的風險預警系統,通過智能算法,實時分析市場變化、政策調整、經濟環境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提前發出預警信號。再次,國有企業需加強信息系統的集成與互聯,打通財務、供應鏈、市場等各個業務系統的數據通道,實現全企業范圍內的風險信息共享與協同應對,避免數據孤島現象產生。最后,為確保預警機制有效實施,國有企業可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負責風險預警信息接收、評估、應對策略制定,定期演練風險應急預案,提升全員的風險意識與應對能力。
(三)加強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同合作,構建一體化審計體系
為加強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同合作,國有企業需構建一體化審計體系。首先,可建立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之間的定期溝通機制,確保雙方在審計目標、方法、重點上的一致性。內部審計部門需主動與外部審計機構分享內部控制評估報告、風險識別結果、重要財務數據,以便外部審計在制定審計計劃時能充分考慮企業實際情況。其次,可應引入統一的審計管理系統,整合內部、外部審計的工作流程與審計數據,確保雙方能同平臺上進行數據共享與信息交流,避免審計工作中的重復與遺漏。再次,為提升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協同效應,內部審計人員可參與外部審計的關鍵環節,如風險評估、重大事項審計,提供內部視角補充,確保審計結論的全面性。外部審計需定期反饋其審計發現與建議,指導內部審計進行持續改進與風險控制優化4。最后,國有企業需制定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同合作規范,明確雙方職責分工、協作方式、信息共享的具體要求,確保合作的規范化。例如為強化協同效應,國有企業可組織聯合審計培訓,提升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養與合作意識,促進一體化審計體系的深度融合。通過這些具體措施,企業能構建起內外協同、信息共享的一體化審計體系,從而提升審計工作的整體質量。
(四)打造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促進信息數據互通與集成
為打造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促進信息數據互通與集成,國有企業可構建集中化的企業數據管理平臺。首先,整合財務部門、審計部門、外部審計機構、業務部門的數據資源,消除數據孤島現象,實現數據的統一存儲管理。平臺具備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能支持海量數據的實時采集、存儲、處理、分析,確保各部門能便捷、高效地獲取所需數據。其次,國有企業可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與接口規范,確保各系統、各業務線的數據能無縫對接,避免因數據格式不一致或接口不兼容而造成信息傳輸障礙。再次,國有企業可引入先進的數據加密與權限管理技術,確保數據共享過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敏感數據泄露與濫用。最后,為確保數據共享平臺的高效運行,國有企業可設立專門的數據管理團隊,負責平臺的維護、數據質量監控、跨部門數據需求的協調與響應。例如國有企業可加強員工的數據素養培訓,提升各級管理者、操作人員的數據意識與使用能力,確保財務人員、審計人員能充分利用平臺資源,進行數據驅動的決策與管理。
結語
大數據環境下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與審計工作面臨著新機遇與挑戰。本研究探討大數據環境下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的重要性,并針對當前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健全財務風險管理及審計制度、構建智慧化風險識別與預警機制、加強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同合作、打造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等維度提出了解決策略。通過這些策略實施,國有企業能提升財務決策的科學性、增強風險控制能力、提高審計效率與質量,最終實現財務管理及審計工作的全面優化,為企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魏輝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的內部控制研究J中國產經,2024(14):32-34.
[2]陸怡雯.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協同研究[J].財會學習,2024(16):13-15.
[3]束丹婷.基于內部控制視角的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策略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4(04):133-135.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24.0224.
[4]仲晏晏.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J].財會學習,2023(17):88-90.
[5]李雪嬌.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管理策略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25(09):23-25.
(作者單位: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作者簡介:林曉蕓(1990一),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中級會計師、中級審計師,企業財經審計研究。]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