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40;G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7-157-02
數字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應用,不僅關乎技能人才的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經濟的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以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需求。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潛能,為數字經濟領域輸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推動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
一、數字經濟時代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一)數字經濟的開放性特點要求職業院校做好頂層設計
在數字經濟開放共享的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需從戰略層面重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傳統的封閉式、單一化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必須建立起跨界融合、多元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目前部分院校雖在創新創業競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往往局限于個別專業或少數師生的參與,未能形成全員覆蓋、全過程滲透的教育格局。究其原因,在于學校管理者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戰略定位不夠準確,仍將其視為階段性、項目化的短期投資行為。為此,職業院校應以數字化思維重塑教育理念,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打通產教融合通道,構建起共建共享的創新創業教育新生態1]。
(二)數字經濟的創新性特點要求職業院校完善教育體系
數字經濟的顛覆性創新特征對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傳統產業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單純依靠知識傳授的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F實中,不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停留在表層,存在著實踐環節薄弱、企業資源匱乏、課程設置碎片化等問題。特別是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缺乏對學生創新思維和數字素養的系統培育,與企業真實創新場景的對接也不夠緊密。面對這一挑戰,職業院校應重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引入真實項目案例,強化創新方法訓練。同時要主動對接數字產業需求,建立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創新創業實踐環境2]。
(三)數字經濟的智能化特點要求職業院校健全管理制度
數字經濟的智能化特征要求職業院校構建全程化、精準化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體系。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為教育管理模式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目前多數院校仍未能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對創業學生進行全過程跟蹤和精準服務,對創業成功案例的挖掘利用也不夠深入,難以形成示范引領效應。為突破這一困境,職業院校應構建基于大數據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平臺,實現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全過程的動態監測和個性化指導。通過數據分析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軌跡和發展需求,建立創業項目庫和導師資源庫,為學生提供精準化支持服務。同時要加強對優秀創業案例的系統化梳理和推廣應用,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二、數字經濟時代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困境
(一)培養目標模糊,教育過程較為單一
從培養目標的角度來看,當前職業院校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明顯的定位偏差和結構性缺陷。大多數院校未能準確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需求,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缺乏地方特色和數字化屬性,無法與區域產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更為突出的是,各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上呈現出同質化傾向,忽視了學生群體的差異性特征和個性化發展需求。這種目標模糊性導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踐環節等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現象,難以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制約了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教育模式落后,校企合作缺乏協同
在教育模式層面,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數字經濟發展之間存在顯著的時代差距和適應性問題。首先,表現為數字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之間的割裂現象,院校在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方面明顯滯后,導致教育資源和渠道的數字化程度不足,難以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次,雖然許多院校建立了數字化校企合作平臺,但由于對校企協同育人認識不足,合作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虛擬仿真實踐和在線研學活動,無法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數字創業環境和體驗,制約了專業素養與創業能力的協同提升。
(三)課程資源不足,教育質量有待提升
從課程資源的視角分析,職業院校數字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著資源匱乏和質量不高的雙重困境。具體而言,現有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存在結構失衡、重點不突出等問題,數字化教學手段的融入程度不足,難以構建完整的數字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特別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多數院校僅停留在知識內容的數字化呈現層面,未能深入挖掘區域數字經濟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聯系,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數字化教學評價體系。這種課程資源的不足和質量短板,直接影響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培養效果,使得教育活動難以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最終導致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4]。
三、數字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應用
(一)樹立數字思維,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在數字經濟時代重塑職業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首要任務是構建具有前瞻性的培養目標和系統化的實施路徑。這需要院校管理者突破傳統思維定式,深入把握數字轉型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發展方向。職業院校應建立起由校內外專家、企業家和相關部門組成的咨詢委員會,通過數據分析、市場調研等方式,準確把握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態勢和人才需求特征。在此基礎上,院校要充分利用智慧校園平臺,構建學生個體畫像,實現對其專業技能、數字素養、創新潛質等多維度特征的精準畫像。同時,要將人才培養目標細化為可衡量、可實現的具體指標,并建立相應的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體系。在實施層面,院校應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打造數字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通過產教融合、項目孵化、跨校協同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創新創業體驗環境。特別要注重數字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深度應用,開發智能化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訓練,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此外,還需建立健全創新創業項目跟蹤服務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培養過程中的問題,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這種系統化、精準化的培養模式,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字創新能力和創業實踐水平,為數字經濟發展培養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推進課程建設,形成優質數字課程體系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需要與時俱進,既要立足于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需求,又要著眼于人才培養的長遠目標。從課程層次構建來看,應當構建“基礎一提高一實踐”三級遞進的數字課程架構,在普及基礎知識的同時強化專業技能訓練。第一層級的基礎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企業家精神,融入設計思維、商業模式創新等現代理念;第二層級的提高課程則需要深入探討數字經濟下的新業態、新模式,將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與創業實踐有機結合;第三層級的實踐指導類課程更應強調項目驅動和問題導向,通過虛擬仿真、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創業體驗。在課程結構優化方面,應當打破傳統的課程壁壘,采用模塊化、組件式的課程設計理念,依托智能學習平臺,構建靈活多樣的課程單元。例如,可以設置數字營銷模塊、電子商務模塊、智能制造模塊等,并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課程內容的動態優化和個性化推送。在質量保障機制建設方面,需要建立多維度的評估體系,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行業企業專家、創業成功者等多元主體,對課程設置的適用性和前瞻性進行科學評估。同時,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化的課程管理平臺,實現教學過程的實時監測和質量跟蹤。此外,還應建立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庫,整合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環節,可以借助云計算技術搭建虛擬創業平臺,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體驗創業全過程,并通過數據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優化方案。為確保課程體系的持續改進,還需要建立動態化的課程更新機制,定期收集市場需求信息和教學反饋數據,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策略,使課程體系始終保持與產業發展的同步性。
(三)形塑數字文化,涵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基于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專業能力進階特點,應當實施分層遞進的實踐活動體系。對于初入校園的一年級學生,重點在于培養數字思維和創新意識,可借助新媒體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上學習活動,例如邀請知名企業家通過直播平臺分享數字經濟創業經驗,運用微課形式解讀前沿科技發展趨勢,通過慕課平臺系統性地普及數字經濟基礎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構建起對數字創新創業的整體認知框架。針對已經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的二年級學生,則應當強化實踐體驗和創新能力培養,可以通過組織智慧商業調研項目、數字營銷方案設計大賽等形式,讓學生深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實地考察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的革新與重構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智慧物流系統優化、數字供應鏈管理等具體項目,切實感受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模式創新。對于即將步入職場的三年級學生,則要著重培養其系統性思維和創業實踐能力,可通過組織跨專業、跨學科的綜合性創新創業競賽,引導學生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開展創新研究,鼓勵其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磨練創業技能。與此同時,學校應當建設完善的數字創新創業支持體系,包括配置智能創客空間、搭建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數字孵化器等硬件設施,以及構建指導體系、創業項目評估體系、風險投資對接平臺等軟性支持機制。通過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創業生態鏈,為學生提供從創意萌發、項目孵化到市場對接的全周期支持,最終實現創新精神培養與創業能力提升的有機統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字經濟背景下的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演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持續深化,職業教育將培養出更多適應數字經濟時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侯小坤.數字經濟轉型背景下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創新機制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9):1 3+9 業[2]索會敏.數字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要求探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3,25(08):44-48.[3] 徐鳳,李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創新研究——基于數字經濟背景[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08):73-75.[4]郭靜,王進.數字經濟時代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創新發展路徑[J].對外經貿,2023(04):103-106.[5]肖宇,季敏霞.數字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創新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2(20):138-142.[6]俞露.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下經濟困難學生創新創業意愿提升的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20(36):130-131+134.[7]萬永勇.構建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新模式助力區域經濟發展[J].江西教育,2020(25):30.(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 421005)[第一作者簡介:鐘億(1994一),男,漢族,湖南省衡陽市人,本科,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責編:建峰)
如何提高職業教育質量
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需要從多個維度協同推進,以下為關鍵路徑:
一是,課程體系優化。二是,師資能力升級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要求教師定期參與企業實踐,同時引進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三是,實訓條件改善建設智能化實訓基地,配備先進生產設備模擬真實工作場景。推廣虛擬仿真實訓系統,解決高危場景實訓難題。四是,評價機制改革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將畢業生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納入考核指標。五是,產教深度融合發展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培養模式,推動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
實施過程中需注意區域差異,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制定個性化方案。通過定期開展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形成持續優化的閉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