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3-0062-03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乎學生語言知識的掌握,更影響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在發現學習理論視域下,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淺層次文字理解,更注重對學生思維深度與廣度的培養。小學三年級作為小學階段的過渡時期,學生思維能力處于發展關鍵期,探索適合該階段學生的多層閱讀思維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發現學習視域下思辨性思維的生長點
發現學習理論注重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在思辨性閱讀中,學生對文本進行思考探索的好奇心本身是一種內在動機。比如,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想要弄清楚故事中主人公的命運走向,驅使他們主動地深人閱讀并思考,這種探索欲望正源于發現學習理論所重視的內在動機。
發現學習理論提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知識的結構和規律。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學生通過對文本進行思辨,梳理文章脈絡,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系、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寫作思路等知識結構。例如,學生在閱讀一篇說明文時,發現文章是按照事物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介紹的,這就類似于發現學習理論中所倡導的發現知識結構的過程。
發現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重組的過程,在思辨性閱讀思維培養中,學生不斷思考文本內容,將新的知識與已有的認知進行整合,就像對不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和整合認知一樣,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二、思辨性閱讀思維 一以發展的眼光培養語文思維能力
(一)思辨性閱讀思維概念界定
思辨性閱讀思維是一種有助于實現閱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進階以及知識體系擴充的高階閱讀思維活動。
這種思維方式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既有經驗與知識體系,運用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手段,對文本的內容、結構、語言表達、情感意蘊等多方面要素進行反思性的剖析與評價,對文本信息進行整合與重構,進而構建起獨特且深入的理解,形成批判性和創造性的解讀成果。
(二)思辨性閱讀思維的三個維度
從文本解讀維度來看,思辨性閱讀思維側重學生基于研讀文本內容進行故事脈絡梳理和表達邏輯的思考。同時在文本的研讀中逐步品味精準表達的效果,體會字詞運用、恰當修辭的精妙與效果,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從而深人挖掘文本的文學價值。
從認知的融合維度來看,思辨性閱讀強調學生將文本與自身認知相融合。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包括生活常識、先前學習的知識等,與文本信息相互映照;另一方面,要融入個人情感體驗與生活經歷,在課堂中生成更具個性化色彩的文本理解。如借助自身成長經歷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或者通過已學知識解讀相關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進而拓展并深化對文本的認知邊界。
從批判創新的維度來看,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批判性思考與創新性解讀。批判性體現在對作者觀點、文本所呈現的價值觀以及傳統解讀的質疑與重新審視,不盲目跟從既有認知,如對經典寓言故事中寓意的多元思考。創新性則表現在突破常規閱讀思路,提出新穎的見解與獨特的感悟,如從不同角色視角對故事進行改寫或續寫,為文本賦予新的生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思維能力。
(三)思辨性閱讀思維的特點
思辨性閱讀思維具有主動性和探索性,要求學生擺脫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主動深人文本世界。學生不是等待教師的講解與灌輸,而是積極探尋文本中的未知領域,主動提出問題并嘗試尋找答案,如同探險家在未知的知識海洋中勇敢航行,這種主動性是開啟深度閱讀的關鍵。
思辨性閱讀具有學理性和邏輯性,學生依靠嚴密的推理、合理的判斷以及系統的比較進行文本解讀,從文本的細節到整體,從局部信息到全文主旨,構建起有條理的思維路徑。
思辨性閱讀具有深層性和系統性,不滿足表現文字理解,注重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學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探究文本背后作者的思維方式、意圖、文化內涵、社會意義等。將文本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各個部分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如理解段落與段落之間的承接關系、人物形象與主題表達的內在聯系等,以系統的思維方式全面把握文本,形成完整而深入的閱讀認知。
三、教學探究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花鐘》《蜜蜂》教學實踐
(一)明確閱讀目標,奠定思辨性思維培養的基礎
培養思辨性閱讀思維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閱讀目標。在課堂閱讀開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設定具體可操作的閱讀目標,這些目標不局限于理解文本的字面意義,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作者意圖以及提取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明確的目標能夠提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專注度,有針對性地對文中信息進行篩選并在大腦中開啟思維加工,從而為思辨性思維的培養奠定基礎
以《花鐘》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前可以設定以下閱讀目標:
1.找出并理解關鍵語句
在學習活動開始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瀏覽和略讀的方式,快速定位文中的關鍵句。這些語句通常能夠概括段落大意或揭示作者觀點。
2.概括段落大意
找到關鍵語句后,學生進一步提煉段落的核心內容,學會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段落大意
3.分析作者如何得出結論
教師鼓勵學生深入閱讀,分析作者在文本中是如何通過觀察、實驗或邏輯推理得出結論的,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和證據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圍繞這些目標進行閱讀和理解。例如,教師可以提問:“作者為什么認為這些花朵的開放時間具有規律性?”“你能從文本中找到哪些證據支持作者的結論?”這樣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促使他們主動尋找答案,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策略,促進思辨性思維的發展
思辨性思維的培養需要多樣化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支持。課標要求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并嘗試獨立運用瀏覽、略讀、跳讀和精讀、任務導向閱讀等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文本特點,靈活運用瀏覽、略讀、精讀、跳讀等多種閱讀方法,以及提問、預測、歸納、推理等閱讀策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解讀文本,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授《花鐘》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以下閱讀方法和策略:
1.瀏覽與略讀
教師在初步接觸文本時引導學生快速瀏覽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和結構。再通過略讀的方式,快速定位文章中的關鍵信息和段落主題。
2.精讀與圈畫
在找到關鍵語句和段落主題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精讀,仔細品味作者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同時,鼓勵學生使用圈畫的方式,標記出關鍵詞匯、修辭手法等,以便后續分析和討論。
3.提問與討論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如“為什么作者選擇這些花朵作為觀察對象”“作者的觀察方法是否科學”等。通過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分享各自的觀點和疑問,促進思維的碰撞和融合。
4.歸納與推理
教師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歸納和總結,提煉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和論據,鼓勵學生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分析作者結論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質疑。
(三)實踐反饋,強化思辨性思維的應用與 提升
在教授《蜜蜂》一課時,教師決定通過一系列提問和信息篩選活動,幫助學生驗證之前學過的閱讀技巧,并深人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
1.初步提問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找到關鍵語句并概括大意的方法。學生再次運用這一思路,快速瀏覽《蜜蜂》一文,找出關鍵語句并概括段落大意。
2.深入提問與實驗過程梳理
學生通過歸納第一段內容發現,文章實際上是描述法布爾所做的一個實驗,而實驗的背景和目的在第一段中得到了闡述。教師續問實驗數據如何,學生則通過列表格的方式,詳細梳理了法布爾的實驗過程,包括實驗對象、實驗環境、實驗步驟等。學生深人學習實驗經過后,再驗證實驗是否得出了第一段中提到的結論。
3.信息篩選與漏洞分析
學生從文章中篩選出關鍵信息,如“我家”“四公里路”“白色記號”“二十只左右\"等,并思考這些信息能否足夠支持實驗結論。學生開始尋找文章可能存在的漏洞或不足,例如為什么選擇二十只左右的蜜蜂作為實驗對象,以及刮風是否真能減少阻力等。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充分討論找到可能的答案和解釋。
4.邏輯推理與觀點分析
學生進入邏輯推理環節,調動已有的邏輯分析能力,對文章中的觀點和證據進行分析。部分學生開始思考是否存在反例或特殊情形,以更全面地評判文章內容的合理性及可信度。學生分享各自的觀點,幫助小組成員更客觀地理解文章內容。
5.解答與討論反饋
學生在提出問題并初步分析后,嘗試自行解答疑惑。他們通過查閱資料、參考教師意見、加入小組討論等方式尋求答案。學生將解答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探討,傾聽各方意見與反饋。通過互動交流,學生進一步調整自身觀點,或挖掘出新的問題,從而實現批判性思維的持續錘煉和進階提升。
通過《蜜蜂》一課的閱讀技巧實踐應用活動,學生不僅鞏固了之前學過的閱讀技巧,還深入理解了文章內容,提升了信息篩選、邏輯推理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和閱讀能力。
四、持續探索與實踐,培養思辨性閱讀思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針對閱讀,提出了預測與推斷、提問與解答、深度閱讀、多樣化閱讀等具體且實用的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習慣和能力。發現學習理論視域下的小學三年級思辨性閱讀思維培養策略,旨在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閱讀活動,促進學生深度閱讀,培養其高階思維能力。
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明確閱讀目標、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策略以及實踐與反饋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性思維能力和閱讀素養。但思辨性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實踐。同時,教師也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尊重他們的閱讀選擇和思考方式,為他們創造一個自由、開放、包容的閱讀環境,讓思辨性思維在閱讀教學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戴維·保羅·奧蘇伯爾.意義教學新論[M].毛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2]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戴維·保羅·奧蘇伯爾.教育心理學[M]余星南,宋鈞,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郭元祥.深度教學:促進學生素養發育的教育變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