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4-0025-04
在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淺層化閱讀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鑒于語文閱讀策略單元是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培養文化意識的關鍵環節,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的價值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多樣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使他們在文本閱讀中能夠精準地找到科學的閱讀路徑,從而提升閱讀的速度和質量。這對他們在考核中取得優異成績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也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深度和廣度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在日常閱讀中更傾向于故事類文本,且在閱讀過程中往往只關注故事情節,而較少對文章的主旨、寫作技巧等進行深入剖析。這種淺層化的閱讀方式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在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課文,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情感,從而幫助學生從更多元的視角去分析文本。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文化意識等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課外的閱讀實踐中,借助科學的閱讀方法也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二、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教學現狀
(一)閱讀教學目標設計不清晰
小學生的學習經驗有限,他們尚未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且缺乏良好的學習行為和習慣。在不同階段的閱讀教學中,他們需要掌握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也會有所不同。然而,部分教師在閱讀策略單元教學中設計教學目標時,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一特點,導致設計的目標過于籠統,不夠具體,無法讓學生明確當前閱讀中需要掌握的閱讀技能。這也導致后續的教學評價無法精準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難以明確區分不同的閱讀方法。
(二)閱讀情境設計缺乏真實性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他們在閱讀某些文本內容時難以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來進行聯想,從而難以與作者產生共鳴,這影響了他們閱讀的質量,也難以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為此,設計教學情境在閱讀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教學情境的重要性。
(三)閱讀文本未進一步拓展
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需要培養他們對知識的遷移能力。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應試考核影響,過分重視教材中的課文教學,而忽視了課外閱讀的拓展和延伸,導致學生難以進行語文知識和技能的進一步遷移,這使得學生難以進一步提升閱讀水平。
三、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教學路徑
(一)厘清閱讀策略單元的核心教學目標
在閱讀策略單元中,教師尤其需要梳理核心教學目標,以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逐步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這些目標的設定不僅為后續教學活動和學習任務提供了方向,還能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具體的閱讀技能,使他們能夠針對學習需求進行高效閱讀,提升閱讀的質量。
對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學習經驗相對有限,在閱讀過程中更容易被有趣的故事情節所吸引,而缺乏深度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只是團圇吞棗地閱讀。因此,教師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成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指引,使他們能夠根據目標的指引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基于當下的教學內容和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訂。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在導語部分明確提出了需要學生掌握“提問閱讀策略”的閱讀方法。這一目標旨在鼓勵學生從更多視角和層面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問題,從而促使他們進行更深入的閱讀,提高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如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后提出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問題或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例如,教師可以先提問:“仔細閱讀課文,分析為什么五粒豆會有不同的命運?這粒豆為什么會給小女孩帶來希望?”接著要求學生提出自已的問題。這樣的教學目標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并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同樣,在《夜間飛行的秘密》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學生初步閱讀后,教師也應鼓勵他們采用提問閱讀的策略,如提出關于蝙蝠飛行的原理、科學家實驗探究的過程和原理等問題,然后再返回教材基于問題的提出進行針對性閱讀。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并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可見,這樣的提問閱讀策略有助于學生自主思考尋找答案。相較于淺層化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方式能夠讓學生有所收獲,并促使學生對文本進行反復閱讀,真正掌握課文的核心內容。
(二)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設計閱讀情境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精力容易分散,在閱讀時專注力不夠。為此,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確保學生能夠集中精力進行閱讀。而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了教學情境設計的重要性,要求教師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以借助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等來創設生動立體的教學情境。
對部分理解能力較弱、缺乏想象力的學生而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質量。更為重要的是,生動的閱讀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讓他們感受到課文的魅力,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提高閱讀速度的策略,通過科學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來快速定位關鍵信息。而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高度的集中力,同時又需要他們對相應的內容有深人的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創設閱讀情境,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和閱讀速度。
如在《搭石》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逼真的鄉村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學生將體會到作者描繪的畫面,從而感受到鄉親們的善良樸實。接著,教師就可以提問:“基于這樣的畫面,你將如何運用自己的語言去進行描述?”隨后,學生需要深入課文,了解作者描繪的內容是否與呈現的畫面一致。
同樣,在《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收集相應的視頻資源,以展示獵豹以及其他動物和交通工具的速度和特點。這些真實生動的畫面將讓學生進行直觀的比較。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基于對畫面的觀察來分析這些不同事物之間的速度特點。接著,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文閱讀去掌握描寫這些事物速度異同的方法和技巧。這樣,學生在閱讀時就可以精準地定位關鍵信息,將其提取出來,從而構建思維導圖,繼而提升閱讀的速度和質量。
(三)基于學情提供課外閱讀文本
要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除了依托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教師還需要基于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他們提供更豐富的課外閱讀文本,為他們遷移知識和技能創造條件。只有通過連貫、系統的閱讀訓練,學生才能熟練掌握各項閱讀方法和技巧,從而提升他們的整體閱讀質量和效率。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行為和習慣、提升閱讀數量、拓寬視野的重要教學活動。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課外閱讀文本時,教師需要確保文本的體裁、閱讀難度、主旨等與單元內容大體保持一致,以幫助學生鞏固單元中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這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提升他們閱讀水平的關鍵。
在數字化背景下,時空局限被突破,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等平臺收集和整合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如符合學生興趣和認知特點的課外閱讀文本。這些資料包括但不限于電子書籍、線上文章和音頻故事等各種形式,更具靈活性,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各種智能化學習平臺以及學習軟件的構建,也為教師為學生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這些平臺也便于教師實時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展和質量,從而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及時的閱讀指導,保障學生能夠進行連貫性的閱讀訓練。
以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為例,在這一章節中,學生需要掌握根據閱讀目的的不同選擇閱讀方法的策略,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和質量。這是學生在考核中獲得良好成績的關鍵,也是學生閱讀水平得以體現的重要方面。如《竹節人》和《宇宙生命之謎》這兩篇課文分別為記敘文和科普說明文的體裁,學生采用的閱讀方法是不同的,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因此,為了檢驗學生是否具備這樣的閱讀素養,教師需要推送相應的課外閱讀文本。
如基于日常對班級學生的了解,教師可以通過智慧學習平臺為不同的學生推送相應的閱讀文本,如散文集《朝花夕拾》、記敘文類的《窗邊的小豆豆》《草房子》、科普說明文類的雜志《萬物》、小說類的《小王子》《青銅葵花》等。學生需要結合學習經驗去分析這些閱讀文本的體裁,進而選取相應的閱讀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搭建線上學習平臺,鼓勵他們進行閱讀討論、閱讀打卡并分享閱讀心得。通過合作交流,學生能夠更好地識別不同的體裁特點,進而找到閱讀的技巧。
(四)關注過程性評價的有效落實
在新的教學環境下,要求教師落實素質教育,即不僅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僅要有效落實結果性評價,還需要同步探究并落實過程性評價的方法。在過程性評價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以此為基礎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建立學習自信,同時也是激發他們閱讀興趣、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關鍵。
為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并設計相應的量化評價表,要求學生及時記錄組員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例如,閱讀速度、通過閱讀是否能夠解決基礎問題,或者能否對他人提出的答案進行補充、質疑和提問等。同時,還要關注他們在閱讀時能否做好相應的筆記。后續,教師可以基于學生評價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例如,對學生在閱讀中的積極性進行認可和表揚,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更積極地投人閱讀活動中。
如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閱讀教學中,除了關注學生能否正確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問題,教師還要特別留意學生能否基于閱讀提出獨特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否具有其他參考價值等。如對學生提出的新問題進行表揚,將促使學生在閱讀時能夠進行更多維度的思考,從而提高他們閱讀的深度。此外,教師還可以觀察學生在閱讀時做的筆記,以了解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閱讀行為和習慣,從而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閱讀中做好筆記。
通過這樣的過程性評價,不僅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度和質量,還能夠精準地掌握學生存在的閱讀問題。進而,教師可以調整教學策略,進行更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閱讀行為和習慣,提升他們的閱讀技巧。這對學生進行更廣泛的閱讀、豐富文化底蘊具有重要意義。
(五)基于教學實踐設計綜合性的閱讀活動
閱讀教學是學生攝取信息并提升自身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它與其他語文素養和語文技能的培養緊密相連。新課標要求教師設計綜合性的實踐活動,這不僅是體現語文學科綜合性和實踐性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的重要教學活動。為此,教師需要基于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綜合性閱讀活動,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為他們綜合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如在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中,選取了《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和《普羅米修斯》等經典的神話故事作為閱讀教學的文本,旨在讓學生掌握故事體裁的閱讀方法,如了解故事的發展、起因、經過和結果,并對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題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掌握不同的文化內涵和道德觀念,這是落實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這些故事也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基于此,針對本單元的閱讀文本,為了培養學生綜合閱讀能力并促進他們其他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實踐活動:
① 創作我的故事。學生基于對單元課文的總結,找到故事寫作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創作一個新的故事,或者為課文中的故事改寫結局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思維能力、審美創作能力以及文化意識。
② 故事演繹。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劇本的編寫,并通過分工進行角色扮演,以呈現故事中的關鍵場景和人物對話。他們可以以課文中的內容為創作素材,也可以選取課外的故事文本進行創作。這一實踐活動將提升他們的表演能力,同時也使他們掌握更多元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并意識到文學作品是藝術類作品創作的重要來源。
③ 閱讀心得的分享。在這一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進行辯證的思考,圍繞課文中的神話故事主題進行深入探討,也可以基于自己以往閱讀的文本來進行分享。這一實踐活動將促使學生進行更廣泛的閱讀和更深入的思考,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教師要確保實踐活動設計的多樣性,供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同時對他們創作的形式不加約束,使他們能夠以自己擅長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探究和展示,從而激發他們的潛力。同時,教師還需要基于實踐活動提供線上線下的展示平臺,以將更多的群體納入對學生的評價中來,從而更全面、客觀地分析學生的實踐成果,為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創作能力的發展和提升提供更多的建議。
四、結論
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中,閱讀策略單元針對不同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選取了各種經典文本,旨在幫助學生掌握這些閱讀技巧。為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單元,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起系統的閱讀框架。
參考文獻:
[1]戴英.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一體化教學路徑探析—以四年級上冊“提問”閱讀策略單元為例[J].吉林教育,2024(12):58-60.
[2]張敏.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單元教學策略——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J].文科愛好者,2023(6):130-132.
[3]曾君君.部編版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教學方法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3(28):188-190.
[4]林淋.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閱讀策略單元教學路徑淺探[J].教師,2022(36):36-38.
[5]黃茵茵.統編版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教學現狀調查及其優化路徑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2.
[6]王明霞.大單元理念下小學語文要素落實路徑初探—以六年級上冊閱讀策略單元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21(34):64-67.
[7]王啟銳.基于單元主題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為例[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8)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