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4-0126-04
當下,多種社會思想、價值觀念、亞文化現象交織碰撞,給高中學生的認知帶來了沖擊。而立德樹人任務的完成不能僅僅依靠思政課程的單打獨斗,而是應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切實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中,幫助學生在“拔節孕穗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以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然而,一些高中化學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未能主動將化學課程作為思政教育的基本載體,在化學課程教學中過分關注化學知識與考試技巧的傳授,對“灌輸式”“演示式”等傳統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依賴性,致使化學課程價值引領、品德養成等育人價值難以被充分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化學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不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化學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資源局限、模式固化、評價滯后等問題,基于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與結果導向,探究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促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
一、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要求
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的內涵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元素有機融入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之中,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價值引領:在化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
科學精神培養:通過化學學科的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作風。
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讓學生了解化學在解決環境問題和推動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而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的要求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深度挖掘教材:教師要深人研究高中化學教材,發掘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創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實驗探究、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
教師素養提升:教師自身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能夠準確把握思政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并在教學中靈活運用。
注重實踐結合: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思政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多元評價: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化學知識掌握情況,還要評價學生在思政方面的表現和發展。
(二)高中化學課程的特點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
高中化學課程具有科學性、實驗性、邏輯性、實用性等特點,其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科學性培養嚴謹態度:化學的科學性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嚴謹認真、實事求是,這與思政教育中倡導的誠信、踏實的品質相契合。
實驗培養探索精神:化學實驗中的嘗試、失敗與成功,能夠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這與思政教育中鼓勵創新、勇于進取的理念一致。
邏輯性培養辯證思維:化學知識的邏輯推導過程有助于學生養成辯證思維,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這與思政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和科學方法論相呼應。
實用性培養社會責任感:化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如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能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為社會作貢獻的意識,這與思政教育中強調的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價值觀相吻合。
二、高中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現存的問題
(一)過分依賴教材,課程思政資源局限性強
化學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豐富多樣的資源作為支撐。而有些教師在化學課程教學中存在功利化的傾向,將教學眼光局限于應付考試,將教學資源局限于化學課程教材。比如,雖然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化學課程思政資源的拓展延伸,但一些化學教學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案例庫、素材庫拓展化學教學資源,致使學生難以在數字資源的支持下構建化學與當代生活、社會發展的聯系,思政教育滲透缺乏資源支持與保障。
(二)教學模式固化,難以支撐思政教育滲透
思政教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需要教師運用“灌啟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然而,一些教師在化學課程思政建設中未能結合思政教育特點創新化學教學模式,依舊將知識講授、習題講解等作為化學教學的主要模式,在思政教育融入滲透中存在“一句話帶過”的問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感知、體驗、理解、探究的有效渠道,僅僅能夠被動接受教師安排,對化學知識與思政內容的理解也相對淺層化、碎片化,難以構建化學與思政的深層次連接,化學課程思政建設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學評價滯后,難以落實引導激勵作用
評價是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指揮棒”,具有檢驗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然而,一些教師在化學課程思政教學中未能將思政教育融入評價指標體系中,且不注重通過加強“教一學—評”一體化設計將評價融入學生化學學習的全過程與各方面,評價具有較強的局限性與滯后性。這種評價模式使教師難以及時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理念、文化態度等進行引導與干預,無法運用評價支持思政教育在化學課程教學中的融入滲透,化學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并不理想。
三、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一)聚焦思政教育需要,完善化學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各項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參照,具有方向引領與目標保障的作用。在化學課程思政目標設計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要注重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素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的融入滲透,以充分體現化學課程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價值。
以魯教版化學必修第一冊“硫的轉化”的教學為例,本課需要學生結合真實情境中的應用實例,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存在,了解硫、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并體會不同價態硫元素之間的轉化,了解濃硫酸的性質。本節與酸雨的成因及防治、工業去除二氧化硫的方法等關系密切,是學生了解污染保護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渠道。
教師應立足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促進課程思政目標的融人滲透。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如下:
第一,通過介紹\"3S”理念,設計治理酸雨的實踐方案,建立完善的以硫為核心的價類二維認知,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培養宏微結合、證據推理、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
第二,通過分析酸雨的成因與防治,認識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平衡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培養科學態度與責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通過思政教育目標的融人滲透,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中感受化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密切關系,引導學生樹立良性循環、持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自覺強化環保理念、規范自身行為。
(二)創設思政主題情境,激發化學探究興趣
合理的情境能夠激活學生的知識、思維、情感與探究動能,使學生在濃厚的思政思維中展開化學探究,增強學生課程學習的沉浸感與參與感。為了深化學生對化學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認識與理解,教師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知識經驗、興趣愛好等創設真實生動的思政主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情緒,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融人滲透到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學習中,切實對學生的認知與行為等進行熏陶與感染
例如,在“氨與銨鹽”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工業合成氨”“氨氣、氨水以及銨鹽類氮肥”作為化學課程思政實踐的切入點,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連接,并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創設真實生動的思政主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化學類科普視頻,以趣味生動的形式介紹工業合成氨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帶領學生了解工業合成氨對我們生產與生活的影響,切實通過生活生產情境創設提升學生課程學習的沉浸感與參與感。再如,教師可以圍繞“農用氮肥的發展”這一主題創設虛擬情境,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擴展現實等技術的支持下,帶領學生探究不同類型氮肥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依托人機對話、動感交互,為學生帶來更具沉浸感、真實性的化學學習體驗。
(三)聚焦化學思政元素,拓展延伸教育資源
化學課程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推動化學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化學課程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緊抓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機遇,促進課程教材資源的拓展延伸,為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教學資源支持與保障,支持學生在化學學習中了解和認識時代發展趨勢,并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道德意識等。
例如,“無機非金屬材料硅”一課需要學生了解硅元素的結構與性質,以及硅酸鹽材料的結構與用途。在化學課程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幫助學生認識了解晶體硅、二氧化硅、碳納米材料等在高科技領域發揮的作用,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投身國家建設的社會責任感。第一,教師應緊跟實踐與理論的創新步伐,及時更新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體系,以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活素材為依據,帶領學生關注硅在促進我國前沿科技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通過為學生呈現科技新聞、科技紀錄片等形式提升教學內容的政治性、時代性、科學性與可讀性;第二,教師應將數字化教育優勢轉化為化學課程思政實踐的強大勢能,運用化學課程思政案例資源庫、問題庫、素材庫、在線示范課程庫等收集整理數字化學習資源,將思政故事、化學知識以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風格和表達形式展現出來,促進硬理論的軟傳播,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要自主選擇化學資源與思政資源,支持化學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滲透。
(四)結合思政教育特點,創新化學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是一個自我建構、不斷提升的過程”,要求教師在化學教學中積極開展建構學習、探究學習和問題解決學習,促進學生化學學習方式的轉變。為了實現思政教育的融人滲透,教師應結合思政教育特點進一步創新化學教學模式,在“灌啟結合”理念的引導下,綜合應用案例式、體驗式、探究式、互動式、專題式、分眾式等教學模式,使學生圍繞生動鮮活的實踐素材展開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
比如,“鈉及其化合物”一課需要學生對比學習鈉的化合物知識,掌握鈉的化合物性質異同。
在思政教育滲透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討論活動“鈉鹽純堿的制取方案”,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所學對鈉鹽純堿的制取方法進行假設與探究,使學生在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中形成科學的探究思維。同時,教師應向學生呈現純堿的生產歷史,介紹制堿技術被國外壟斷的背景下侯德榜在索爾維制堿法的基礎上研制出聯合制堿法的故事,呈現我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獲取金質獎章的事跡,融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應用聯系、發展、矛盾的觀點看待純堿的生產歷史,支持學生在互動學習中形成深厚的民族情懷,培養學生嚴謹的態度,學習侯德榜先生的創新精神,并進行社會責任教育,自覺構建個人成長、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的關系。與此同時,實踐是化學學科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教師應用好社會課堂資源,依托“社會大課堂”,組織學生參與以“堿”為主題的志愿服務、理論宣傳、社會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會、深人基層,有效嵌入“理論一實踐”全體驗,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保障化學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五)基于課程思政導向,優化課程評價模式
教師要注重發揮教學評價“指揮棒”作用,運用評價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引導、激勵、調控、反饋與總結。教師應加強“教一學—評”一體化設計,將評價融入滲透到化學課程思政實踐的全過程與各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綜合評估,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的統一提供有力支撐。
以“亞鐵鹽與鐵鹽”一課的化學教學為例,本課需要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含鐵物質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并知道含鐵物質與社會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是融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等的重要載體。在化學課程思政實踐中,教師要結合“亞鐵鹽與鐵鹽\"教學目標設計能夠體現思政導向的評價指標,使各評價主體能夠參照評價指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綜合評估,為各項評價活動的開展提供指標參照。同時,教師應運用課堂觀察、交流互動、隨堂提問等形式將評價融入滲透到學生課程學習的全過程與各方面,支持學生在自評、互評與師評等評價活動中進行自我反思、學習借鑒,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化學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逐漸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支持學生的終身成長與全面發展。
四、結論
總而言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不僅需要學校通過開展思政課程對學生進行顯性教育,也需要通過課程思政建設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影響塑造。教師要想充分發揮化學課程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價值,就應促進思政教育目標與化學教學目標的融合滲透,主動為學生創設具有“思政味道”的化學學習情境,使學生圍繞真實生動社會案例素材展開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切實在實踐中完成化學知識與思政知識的內化整合、實踐應用與遷移創新,實現理論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保障化學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楠.高中化學課程思政教育現狀調查及實踐研究[D].伊寧:伊犁師范大學,2023
[2]左晶,梁耀東,李錦,等.學、思、踐、悟:工科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23,9(S1):113-117.
[3]劉蒙蒙.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3.
[4]何安法.高中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J].教師,2023(28):60-62.
[5]鐘小玲.高中化學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的建構及教學策略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3
[6]楊麗蘋.基于“立德樹人”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研究[D].洛陽:洛陽師范學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