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江西‘小三線’工業遺址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傳承與重構設計研究”(24Y3562)研究成果。
關于“小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主要在歷史學和建筑學領域取得諸多成果,具體包括“三線”建設的歷史沿革,遺址建筑的結構、風格特征及建筑空間的重構研究,以及作為工業遺產的價值和保護利用等。有關“小三線”工業遺址所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相關研究極度匱乏,但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遺產,亟待更多關注和研究,以實現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
一、江西“小三線”工業遺址現狀
(一)歷史背景
“小三線”建設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旨在在“靠山、分散、隱蔽”的地區建立工業基地以備戰備荒。江西省以適宜的地理環境、充沛的糧食產出、充足的電力以及暢通的交通囊括了67項軍事工業項目及相關配套項目,僅次于最大規模的上海的81項,占全國“小三線”建設總規模的1/7,是整個“小三線”建設規劃的重點區域,是當時華東局“小三線”建設的主戰場1。其中28家軍工生產企業分布在吉安、撫州、九江、宜春、南昌等5個地市13個縣區的鄉村。江西“小三線”建設的重要遺址,大部分保留了當年的“三線”軍工廠以及住宅用房等建筑設施。江西“小三線”工業遺址不僅形成了獨特的工業景觀,還作為歷史的見證,記錄了中國工業建設的歷史,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其“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也被傳承下來,被列為新時代大力弘揚的民族精神、奮斗精神之一。
(二)現狀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小三線”建設“關、停、并、轉、遷”,遺留下大量的廠房車間、辦公、醫院、宿舍樓等工業遺存,其中少部分被評定為工業遺產,大部分都缺少保護及管理,逐漸荒廢,年久失修,造成資源的浪費。如何合理利用這些寶貴遺產資源以服務和促進當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項挑戰。
江西省目前關于“三線”建設遺址的改造利用主要是吉安安福縣彭坊鄉對陳山溝“小三線”建設單位遺址群落的開發,其在江西鋼絲廠原有房舍基礎上,組織場館與展陳建設,2018年初建成全省首個“三線記憶展覽館”,打造了“彭坊鄉三線記憶小鎮”項目。然而,因文化空間缺乏特色、同質化程度較高等問題,并未吸引到各界游客,當地居民對該公共空間的介入也不多。
二、同類性質“小三線”工業遺址案例改造分析
安徽霍山縣諸佛庵鎮以“印象三線”為主題,將區域內所有“小三線”工業遺存整合,開展文創旅游項目[2。當地畫家和有關部門聯合,依托現有“三線”廠房建筑,規劃建設核心區1平方公里,打造“畫家村”,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報》、北京南海畫院、敦煌美術院、江蘇畫院等大批藝術教育教學機構紛紛簽約進駐。閑置廠房成了工作室,老工廠禮堂變成美術館,這些新型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使得當地鄉民們也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洗禮。與此同時,藝術家及游客紛至沓來,極大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產業振興及文化振興。
山東省蒙陰縣對9381廠(山東民豐機械廠)舊址遺存進行開發建設,結合地域特殊地形地貌—一岱地貌,打造了我國第二家軍工文化園。基地打造國內首家洞穴式地質地貌科普館、室內實彈射擊和室外飛碟打靶場、高中低空拓展訓練基地、室內拓展場地、野外真人CS及彩彈實彈模擬戰場對抗等項目。對原生活區、行政管理區、職工食堂等進行改造設計,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會議培訓、研學服務,成為體驗軍工歷史、國防教育的經典基地,且助力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該基地糅合當地岱地貌、民俗文化、軍工文化和沂蒙精神,將工業遺址轉化為軍工歷史博覽館、拓展訓練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圖鄉養生度假苑等多功能公共空間,擴充了“三線”軍工文化園的內涵和外延,滿足當地居民及游客的不同文化需求。
三、安福縣彭坊鄉“小三線”工業遺址的公共文化空間傳承與重構策略
早在革命戰爭時期,彭坊鄉就設有兵工廠和后方醫院,“三線”建設期間,彭坊鄉更是作為重點建設區域,在縱深不足20公里的陳山溝布設了五家“小三線”廠和一個后方醫院,即分別在理坊村、南溪村、洋陂村、彭坊村布局了江西鍛壓廠(9339)、江西量具廠(9469)、江西立新機修廠(9349)、江西鋼絲廠(9394)、江西連勝機械廠(9396)和江西104后方醫院,簡稱“五廠一院”[3]。除了廠房、車間、倉庫等生產空間外,生活區建設也十分完善,包括宿舍樓、職工家屬樓、托兒所、幼兒園、子弟學校、大禮堂、圖書館、商店、影劇院、郵局、銀行、露天球場等,這里曾經機械轟鳴、生機盎然,如今門可羅雀、荒涼凄冷。然而,“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卻在時間的洗禮下熠熠生輝。
(一)研究意義與價值
該研究能彌補江西“小三線”工業遺址所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傳承與重構理論研究上的不足。其重構研究也能作為江西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提升公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及幸福感。同時,通過重構江西“小三線”工業遺址所在鄉村的公共文化空間,可以激發鄉村內生的文化活力,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面推進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
(二)傳承策略
1.在地性文化挖掘
通過對彭坊鄉的景觀風貌、鄉村建筑風格、民風民俗、文物古跡的調研分析,對公共文化物理空間類型、公共文化活動空間類型及文化空間的演變進行研究,深入挖掘其“小三線”工業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提煉其獨特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價值。與此同時,鄰近村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可融人該場域的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進行串聯整合。例如被列為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安福地云火把節、由路村染坊遺址等,可作為“三線”建設的外延,豐富場域內的空間文化。
2.紅色文化融入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凝結了中國人最深層次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這種以愛國主義、共產主義信仰為基礎的“三線”精神是“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精華,它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力量,更展示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征,是樹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認同的重要養分4。彭坊鄉“小三線”工業遺址所遺留下來的廠房建筑、精神口號時刻給我們帶來鼓舞和啟示,在弘揚革命斗爭精神的同時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3.社區參與
公共文化空間的重構不僅為村民提供進行日常文化活動的場所,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將鄉村獨有的在地文化呈現出來,喚起村民內心深處的依賴性及歸屬感,提升村民對該文化空間的高度參與感。加強社區參與,能夠確保公共文化空間的構建更好地滿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三)重構策略
1.空間再造
作為省級生態鄉鎮的安福縣彭坊鄉地處武功山脈東側,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森林覆蓋率達 83% ,植被群落效果豐富且完整,是“甲于東南,馳名全國”的陳山紅心杉原產地,有“百里陳山溝”的雅稱。依托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可打造生態旅游觀光區。結合“小三線”工業遺址的建筑群,進行設計改造,將其轉化為“三線”歷史展覽館、文化工作室、鄉村旅游民宿等多功能空間,滿足不同文化需求。契合當下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現象,挖掘和整合彭坊鄉的康養旅游資源,打造江西省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
2.功能融合
結合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將工業遺址與現代文化服務功能相結合,如文化禮堂、農家書屋、藝術中心(街區)、特色文創園等。進行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要發揮鄉村社會中的傳統文化力量,通過正確、積極的引導使傳統文化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實現其時代價值。在該場域的空間營造中,可通過農村文化禮堂的打造構建一種全新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模式。文化禮堂是一個集禮堂、講堂、文化活動場所于一體的村級文化陣地綜合體,即集“學教性、禮儀性、娛樂性”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禮堂5。在文化禮堂中設置“村史廊”“民風廊”等展覽展示設施,通過展覽墻(室、館)等,將“小三線”建設的村史村情、民風民俗、文化遺存等內容呈現出來,宣傳本村的精神文化傳統。同時,可引入多媒體,尤其是3D、VR等展覽模式,增強參觀者與展品的互動體驗。開展有關“三線”建設的實物征集工作,并輔以原生產場景、技術工藝資料、文本資料、原“三線”建設者回憶錄及訪談資料等展示,讓當地村民和參觀游覽者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深刻領悟“三線”精神的偉大力量,讓“三線”文化薪火相傳。
農家書屋作為鄉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環節,是滋養鄉風文明的載體,為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堅實的文化動能和思想支撐。農家書屋不僅要為村民提供讀書學習的公共場地,還應擴充功能,除了普通的閱覽室外還可增設親子閱讀區、文化健身活動區,甚至普及電子閱覽設備,滿足廣大村民閱讀的多元化需求。在圖書的選擇上,應考慮村民文化層次的水平及需求,以科普類和農學類書籍為主,切忌晦澀難懂讓村民望而卻步,從而失去農家書屋的根本意義。
“小三線”遺址的廠房、倉庫可轉變成美術館,集結省內藝術家開展“三線”主題創作,繪制畫卷,生動呈現當時軍工生產如火如荼的景象,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得到發揚和傳承。同時,這樣也能為村民提供藝術熏陶,豐富村民對藝術的感悟和體驗,從而提升其審美能力。
3.公共藝術的有效介人
公共藝術通過在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創作的方式,旨在豐富空間內涵,突出場域精神內核。鄉村文化廣場作為村民鄰里往來、信息交流的主要公共場所,承載著極其重要的文化傳播內涵。因此著力打造鄉村文化廣場,對鄉村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彭坊鄉大部分鄉村的文化廣場僅僅是一塊硬質鋪地,輔以同質化嚴重的紅色雕塑、零星且常年失修的健身器材、破舊的座椅,文化傳播的功能鮮少體現。因此,公共藝術的有效介入是讓鄉村文化廣場“活”起來的關鍵環節。
鄉村文化廣場的重構可通過景觀雕塑、文化景墻、戲臺等公共藝術裝置豐富廣場內容、提升廣場文化氛圍、展示鄉村地域特色,從而更好地傳承鄉土文化。雕塑設計應具有藝術性、互動性、功能性、創新性,避免同質化。文化景墻的設計可采用折線、曲線,或涂鴉,或浮雕,或鏤空,或結合水景,將“小三線”的建設歷史通過敘事的表達方式融入其中。還可通過聲光等技術手段設計互動裝置,豐富文化廣場的內涵,激發村民的創造性思考。在廣場中央或一隅結合鄉村劇場進行微空間打造,融人“小三線”建設歷史的劇自編排,用當地采茶戲形式演繹“小三線”建設這一段恢弘的歷史。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工業遺產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重塑提供了重要契機。安福縣彭坊鄉作為江西省“小三線”建設鄉村工業遺產的典型代表,亟待通過創新性保護與活化利用實現價值再生。通過結合當地地域特色,對景觀內容進行豐富建構和功能提升,打造具有示范意義的鄉村文化振興樣板。在進行改造的過程中,應結合地域特征探尋可行性改造方案,提煉出適宜江西“小三線”工業遺址所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重構策略,充分體現地域性特色和文化傳承,同時又能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參考文獻:
[1]張志軍,徐有威.成為后方:江西小三線的創設及其初步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2018(8):117-125,255-256.
[2]黎啟國,朱林楓.鄉村振興視角下皖西小三線工業遺存開發與利用的思考:以霍山縣諸佛庵鎮為例[J].文化軟實力研究,2022(5).61-71.
[3]張志軍,徐有威.江西小三線工業遺址的開發與利用[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14-21.
[4]李舒桐,呂建昌.從中國式現代化視角看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價值[C]//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景德鎮市人民政府,等.第二屆國家工業遺產峰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景德鎮: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2023:356-367.
[5]李林.新時代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重構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1:71-72.
作者簡介:
王麗娟,碩士,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