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AI賦能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研究”(252400410716)研究成果。
一、AI技術為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機遇 二、AI技術為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挑戰
(一)創新宣傳方式
(一)技術門檻高
傳統的宣傳方式效率低下,隨著AI技術的應用,數字化的宣傳方式大幅降低了宣傳成本,并且能隨時隨地展示和宣傳文化,在大眾中實現廣泛傳播。各種新媒體平臺也在不斷成為黃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宣傳的主陣地,創作者可以快速生成高質量、包含黃河文化元素的藝術作品,配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與多語言翻譯,有效突破語言壁壘,實現跨文化傳播。
(二)精準滿足目標受眾需求
AI通過分析用戶的互聯網行為數據,可為每個用戶生成精準的畫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相關機構更好地理解目標受眾的興趣和需求,進而將特定的黃河文化遺產內容精準推送給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用戶,大大提高宣傳的有效性和用戶參與度。特別是年輕群體,他們追求時尚、個性化的文化體驗,還熱衷于分享文化發現,應用AI技術可以有效吸引他們的注意,進一步推廣黃河文化遺產[]。
(三)降低成本
利用AI技術可以快速生成高質量的文化遺產宣傳內容,大幅減少專業設計師與攝影師的工作量,例如在工藝宣傳視頻中,AI可自動完成場景渲染、鏡頭剪輯等工作,縮短制作周期。同時,智能語音合成與字幕生成技術可替代人工配音和字幕制作,降低制作成本。隨著AI工具的操作門檻不斷降低,許多非專業人士也能參與文化保護與宣傳工作,更加輕松地創作黃河主題作品,降低官方宣傳對于人力與資金的需求,使黃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再受限于成本。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AI技術為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諸多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技術應用門檻較高。部分傳承人長期專注于傳統手工技藝,對數字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應用水平較低,無法熟練運用VR、AR、AI等新興技術,導致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宣傳受限。以文化遺產VR體驗項目為例,要想保證項目質量,傳承人需要掌握三維建模、程序開發、場景設計等一系列復雜技術,這對于長期專注于傳統手工操作的傳承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此外,購買和維護相關技術設備,如VR設備、高性能計算機等,也需要一定的資金,這嚴重限制了AI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有效應用。
(二)內容參差不齊
在黃河文化遺產保護方面,AI技術的應用愈發普遍,利用其制作的內容也逐漸增多,雖然這樣進一步擴大了宣傳范圍,但內容質量低、缺少文化內涵等問題不斷涌現,具體表現為部分創作者為追求流量和熱度,使黃河文化遺產工作過度娛樂化,缺少對黃河文化遺產核心價值的深入挖掘。同時,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部分關于黃河文化遺產的視頻只是簡單拍攝文化遺產的外觀,缺乏歷史淵源、文化意義、傳承故事等內容,不僅難以吸引觀眾,還會消解黃河文化的內涵,無法幫助觀眾深入理解黃河文化遺產的價值,真正領略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2]。
(三)存在安全問題
在AI技術應用背景下,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面臨著多方面的安全問題。首先,AI技術是遵循算法對文化遺產進行解讀,在創作時可能會出現文化偏差和誤解,從而導致黃河文化內涵被歪曲。其次,一些創作者在利用AI生成作品時,為了追求效果,可能會加入與傳統文化價值觀不符的內容,進而影響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宣傳效果。最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涉及大量敏感數據,如文物信息、考古遺址位置等,一旦數據被泄露,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文物被盜掘或遺址被破壞。
三、AI賦能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
(一)藝術與技術跨界融合
將黃河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技術、文化創意產業等深度融合,是挖掘黃河文化底蘊、提升其現代價值的重要途徑。傳統的線下展覽等文化活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借助AI繪畫、視頻編輯等數字化工具,創作者可以快速生成具有黃河文化元素的作品,為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傳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例如一些河南的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直播展示黃河澄泥硯的制作過程,吸引了大量觀眾,在節省宣傳成本的同時顯著提升了黃河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還可以催生許多創新實踐。在鄭州揭牌的黃河AI藝術實驗室的作品中,《幻橋靈影》極具代表性,其先由AI完成基礎創作,生成概念原畫,再由非遺傳承人轉化為適合以傳統技藝表現的視覺語言,最后以傳統技法精心手繪而成。該作品兼具現代科技感與傳統文化特質,充分體現了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使古老的文化遺產在AI技術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3]。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傳承
黃河文化遺產是黃河流域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積累的寶貴財富,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AI技術為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不僅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高精度的記錄和存儲,防止因時間、環境等因素造成的損壞和失傳,還能通過互聯網進行推廣宣傳,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黃河文化遺產,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
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黃河文化遺產中的杰出代表。河南省為推動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積極從數字化方向開展探索,通過高清掃描、三維建模等先進技術,收集并有效保存了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圖案紋樣等重要內容,同時建立了完善的木版年畫數字資源庫,為年畫的傳承和后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數字化宣傳推廣方面,河南省充分利用了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如在2024年,朱仙鎮木版年畫與本土企業蜜雪冰城聯名,推出了12組極具創意的小對聯,將蜜雪冰城的“雪王”形象與傳統的年畫門神巧妙融合。這不僅讓古老的朱仙鎮木版年畫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而且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建立數字化平臺
建立數字化平臺,旨在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遺產。該形式主要是將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形式,從而實現對這些寶貴文化資源的永久保存、廣泛宣傳和創新利用。除了基本的數字化功能外,數字化平臺還具備智慧文旅服務的功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精準營銷。黃河文化遺產數字化平臺需要具備高效性、穩定性和可擴展性,數據采集層需要融合高清掃描、三維建模、無人機航拍等技術,以有效收集古建筑、古村落、非遺技藝等信息內容。同時,需構建大規模數據存儲系統,確保海量數據可以安全存儲,實現高效管理[4]。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自2022年7月起實施省內沿黃九市黃河文化數字化“八個一”提升行動,積極完善智慧文旅平臺,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黃河旅游體驗體系、營銷系統、服務系統和管理系統,全面提升了黃河文化數字化服務管理水平。此外,當地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了對游客行為的精準分析和個性化服務,提升了游客滿意度和旅游經濟效益。陜西省則通過數字孿生、VR等技術,讓游客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并結合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等技術,構建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地理3D信息模型,推動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數字化建設。
(四)加強對傳承人的技術技能培訓
AI作為目前科技領域的前沿技術,一些黃河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其了解不深,并且缺少運用能力。掌握AI技術,可以更高效地對文化遺產進行管理和保護,例如利用AI技術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創新設計,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打造更具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
首先,各地區應積極聯絡文化遺產傳承人,了解其知識背景及實際需求,定制專門的AI技術課程,并結合文化遺產保護需求完善課程體系。例如,針對剪紙藝
【城市文化研究】
術的傳承人,可以重點培訓如何利用AI技術智能設計和優化剪紙圖案。其次,設立實踐操作環節,讓傳承人在實際項目中學習和應用AI技術,并結合國內外的成功案例,讓傳承人更好地理解AI技術的應用價值。最后,建立合作交流平臺,通過研討會、工作坊等形式,讓AI領域專家和文化傳承人共同探討技術應用,以及如何解決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實際問題。
(五)維護文化遺產的歷史性與獨特性
AI技術的應用雖然為黃河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創新路徑,但在這一過程中,維護文化遺產的歷史性與獨特性十分重要,需要避免技術異化對文化本質的消解。
首先,AI技術的應用需要以“本真性”原則為底線。例如在利用三維建模、數字孿生等技術高精度還原文物時,應遵循“最小干預”原則,確保在修復過程中不破壞文物本體及歷史信息。同時,數字化檔案的建設應標注元數據,如文物材質、工藝、年代等核心信息,避免信息流失。其次,在利用智能語音導覽、虛擬講解等AI功能時,需要確保闡述內容準確,精準傳達文物故事,保留文化內涵。同時,在利用AI生成內容時,要設置文化審核機制,避免算法生成偏移歷史語境的內容。最后,AI技術的應用需要凸顯人文價值。以傳統技藝和AI技術融合為例,應鼓勵非遺傳承人與AI技術團隊深度合作,將傳統技藝蘊含的隱性知識轉化為AI可識別的算法邏輯,確保AI在進行技術復刻時具有手工特點。
(六)筑牢文化安全與版權防線
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被大量生成,并在網絡上廣泛傳播,虛假、有害內容也在增加。因此,在利用AI技術推進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必須筑牢文化安全與版權防線。
首先,應制定針對黃河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專項法規,內容包括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文化遺產數據的使用權限以及侵權追責機制。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積極探索將AI輔助創作納入保護范疇。同時,構建實時監測系統,通過深度學習技術來識別文物信息篡改、歪曲歷史等違規內容,聯動區塊鏈技術進行追溯問責。其次,應對黃河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成果(如3D模型)進行強制登記,明確創作主體。在AI開發合作中簽訂詳細的版權協議,協議內容應區分數據提供方、算法開發方以及成果應用方的權利界限,避免版權糾紛。最后,要強化安全宣傳,提升公眾意識,通過社交媒體、線下活動等開展AI安全宣傳活動,向公眾普及AI安全知識,提高公眾對AI潛在風險的認識,同時要制定明確的政策來指導公眾安全使用AI,確保技術應用不違背文化傳承原則。
(七)深化區域合作,實現協同發展
黃河流經九個省區,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黃河文化遺產,深化區域合作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各地的文化資源,形成更加全面、系統的保護體系。例如,在文化研究方面,可以建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對AI技術的應用路徑進行統一研究,制定有效的發展規劃,同時分享各地區對AI技術應用的研究成果與經驗。可以建立統一的AI數據標準體系,整合黃河流域的文物、非遺、生態等數據資源,并優化數字化平臺,集成AI分析、監測預警、資源管理等功能,為跨區域協作提供支持。例如濟南市平陰縣的“智能黃河”平臺,將防汛、生態、文化等進行一體化管理。活化利用文化資源,打造文化IP,推進文旅協同發展,如利用AI技術分析游客行為數據,優化跨省旅游路線,推動區域文旅一體化發展。
四、結語
AI技術在黃河文化遺產保護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為具體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創新性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AI在黃河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仍處于發展階段,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將與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不斷融合,進一步確保黃河文化遺產的安全性和真實性,使其在數字世界中得到更可靠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郭甜甜,劉國偉,馬應應.“互聯網 + 文化IP”黃河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研究[J].匠心,2025(1):101-103.
[2]馬麗娜.寧夏黃河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J].炎黃地理,2024(11):80-84.
[3]田利芳,蔡雨蕊.聊城黃河文化遺產現狀及保護傳承路徑研究[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3(18):69-71.
[4]王軍.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路徑[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3(6):72-74.
[5]陳錚.河南黃河文化遺產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分析[J].法制博覽,2023(36):10-12.
作者簡介:
任麗,碩士,河南輕工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