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在大學教育方面,新媒體應用的普及也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變革要求。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在新媒體時代面臨著諸多局限,如何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思政工作的轉型與創新,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由楊娉著,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一書從多角度、深層次地研究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該書內容闡述了新媒體的概念、特征、發展情況及其價值影響,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多方面影響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提出了具體的創新思路與路徑。筆者基于西南大學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科學家精神融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研究”(編號:SWUYSZ220206)的研究,對該書內容涉及的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轉型與創新策略進行探析。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一“雙刃劍”的雙重效應。該書指出,新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重要機遇。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開放性極大豐富了教育內容,拓展了教育空間,使大學生能夠接觸更多元的文化和信息。新媒體的靈活性和互動性改變了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育模式,實現了教育的個性化和互動化,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此外,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等,以其開放性和即時性特點,導致了各種思想、觀點乃至謠言、虛假信息的泛濫。這可能會干擾他們對正確價值觀的認知和判斷;新媒體的“互動性”和“虛擬性”容易引發大學生在現實中的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出現信任危機。如果過度沉迷于虛擬世界,也可能導致學生逃避現實,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形成人格障礙;同時,在新媒體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甚至在某些領域比教師更加了解最新資訊,致使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受到挑戰。
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主要思路。該書從理論依據、內容結構優化原則及要求等方面進行探討。在理論依據方面:該書指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依據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系統結構理論,該理論強調事物間的相互聯系與作用。具體來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應包括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紀教育等方面,將這些內容相互交融,構成一個合理的教育體系,才能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內容結構優化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體現出層次性和針對性。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教育內容應適時調整,以適應其成長需求。同時,針對不同群體,教育內容應兼顧先進性和廣泛性,確保教育的有效性和覆蓋面。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涉及教育環境、教育者、受教育者等多個要素。在優化內容結構時,既要關注整體系統的協調性也要注重局部內容的完善,確保整個教育系統功能的最大化。另外,要強調信息化多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度應用,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轉型與效能提升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該書剖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主要路徑,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現代化轉型提供參閱借鑒。首要策略聚焦于“紅色網站”的構建與優化,強調運用新媒體技術打造富含社會主義文化特色的網絡教育平臺,通過整合多元教育資源,形成系統化、立體化的思政教育網絡體系。其次,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新媒體教育生態,打造多元化、互動性的教育矩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其在復雜網絡環境中的健康成長。再者,該書著重強調網絡倫理教育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提出應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規范教育,培養其具備辨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避免盲目從眾與不良網絡行為,倡導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生態。最后,針對新媒體環境下師資隊伍的建設,該書提出應強化思政教師的專業技能與媒介素養培訓,提升其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鼓勵教師主動融入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建立更緊密的溝通橋梁,以更加親和、生動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實現思政教育影響力的深度拓展與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