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25)03-0005-1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明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此次全會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中要求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體現了經濟體制改革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經濟領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點領域。在國家和地區經濟體系中,宏觀經濟是相對于微觀經濟最具整體性、系統性的部分;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經濟治理體系中最具整體性、系統性的部分。立足新時代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和治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論述,推動和指導宏觀經濟領域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形成歷程
宏觀經濟治理概念經歷了一個從宏觀調控到宏觀經濟治理的逐步演變、發展過程。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前,我國宏觀經濟管理主概念是宏觀調控;黨的十八大后,宏觀經濟治理概念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被逐步提出和明確。從中央文件表述看,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最早提出“宏觀經濟治理”概念。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完善宏觀經濟治理。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2023年2月,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了專章部署。這標志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論述轉化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改革舉措。新時代新征程,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提出體現了鮮明的時代背景。
(一)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戰略選擇
加強宏觀經濟治理、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新時代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戰略選擇。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中。相比計劃經濟體制、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等經濟體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許多制度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我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在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中,如何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優勢?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是發揮其優勢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把宏觀調控與政府治理有機結合,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據,明確了宏觀經濟治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大意義,也為以宏觀經濟治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新征程持續發揮優勢、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選擇。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對保障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以來,隨著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國家經濟發展目標、經濟發展內外部環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邁上新征程,我國面臨著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新目標、新任務,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需要迭代升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中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表明: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與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一樣,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各項戰略目標中具有先導性。未來十年,要實現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必須進一步推進宏觀調控向宏觀治理轉變,建立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二)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條件下適應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臨\"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形勢,黨中央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人新常態的重大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1]P55新發展理念是一個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內的目標集合。宏觀經濟管理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新發展理念之下的發展目標,必須創新方式、引入多元化系統化治理體系。面對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只有推進宏觀調控走向宏觀經濟治理,才能實現對五大新發展理念和發展目標的宏觀系統集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了系統闡述,并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1]P215傳統宏觀調控方式在解決量的增長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從“有沒有\"轉到“好不好”,經濟發展“質的有效提升\"方面需要引入新的宏觀經濟管理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宏觀經濟循環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通暢,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空間布局比較合理,經濟發展比較平穩,不出現大的起落。”[1216可見,高質量發展對宏觀經濟的全過程循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創新宏觀經濟管理方式,才能更好適應高質量發展對宏觀經濟循環的要求。
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國融入了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發展格局。2020年以來,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原來的發展格局中,應對國際宏觀經濟變化、實現宏觀經濟平衡主要依靠宏觀調控。邁入新發展格局,統籌國際國內的宏觀經濟管理任務更加艱巨,傳統宏觀經濟管理方式需要進行調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1IPI2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宏觀經濟領域主動適應、引領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相比宏觀調控的被動適應性,宏觀經濟治理具有相對的主動性和引領性。
(三)在宏觀經濟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專門部署。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宏觀經濟領域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體現了堅持問題為導向,推進宏觀經濟治理現代化。
其一,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有效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經濟治理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的探索和實踐,政府和市場關系的理論不斷深化。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理論認識的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1]P26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表明宏觀經濟是政府應該發揮積極作用和功能的領域。
其二,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破解宏觀經濟管理制度化問題。2013年,中央提出“區間調控”的概念,2014年,進一步提出要在堅持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注重實施“定向調控”,后來提出“相機調控”。從宏觀調控,到區間調控 + 定向調控 + 相繼調控,最終走向宏觀經濟治理,意味著把政府宏觀經濟管理活動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推動宏觀經濟管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是順應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傳統的宏觀調控主要是在經濟過熱或過冷時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更多關注政策工具在熨平經濟波動中的即時效果和對經濟波動的直接干預。在宏觀調控概念下,宏觀經濟管理的調控特征相對明顯。加強宏觀經濟治理,逐步將宏觀經濟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局中,構建一套完善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機制,以規范和指導政府在宏觀經濟領域的決策和行動,有利于解決宏觀經濟治理框架的規范化、制度化問題。從“宏觀經濟調控\"到“宏觀經濟治理”,概念重心從“調控\"轉移到“治理”上,強化了宏觀經濟管理的穩定性。宏觀經濟治理,體現了宏觀經濟管理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之治”的主旨要義。
二、科學內涵
宏觀經濟治理是對宏觀經濟運行開展的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治理活動。從宏觀調控概念到宏觀經濟治理概念,體現出許多新的宏觀經濟管理內涵:第一,從主體上看,宏觀經濟治理主體不僅僅指單一的政府,宏觀經濟的治理主體覆蓋和涉及國家治理體系的各類治理主體。第二,從工具看,宏觀經濟治理不單純依靠行政手段,還包含規劃、政策、統計等多種工具。第三,從目標上看,宏觀經濟治理不僅單純追求經濟量的增長,更加注重經濟治理穩定和經濟治理有活力相統一。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對宏觀經濟進行管理的制度體系。立足宏觀經濟治理所具備的新內涵,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蘊藏著豐富的理論內容。相較于傳統宏觀調控,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主要理論創新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系統化的宏觀經濟治理目標
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宏觀經濟運行主要追求三個關鍵性目標: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價格穩定[3]P448。傳統宏觀調控在宏觀經濟管理上的目標是在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穩定物價及國際收支平衡多個目標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在多個目標中,宏觀調控的目標主要聚焦經濟增長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2]P165這表明,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多種職責和功能。相比較于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傳統宏觀調控理念,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目標立足政府的多重職責和作用,更具系統性。首先,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發展目標不僅推動經濟量的合理增長,還更加注重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P24其次,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功能目標從經濟發展延伸到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目標不僅關注經濟發展等傳統宏觀調控目標,還包括科技自立自強、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國家安全等更廣泛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再次,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目標內容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4]P218統籌發展和安全表明,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目標是“底線”目標與“高線”目標的有機統一。最后,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目標實現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5]P32“宏觀經濟方面要防止大起大落”。[5]P481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要求在宏觀經濟治理中處理好“穩”與“進\"的關系,把國家治理原則引入到經濟工作和經濟治理領域,體現了宏觀經濟治理目標實現的穩定性和發展性。
(二)豐富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和治理工具
傳統宏觀調控更側重于使用特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經濟活動,以實現經濟增長、物價穩定等宏觀經濟目標。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側重于構建一個豐富有效的經濟政策和治理工具,達成宏觀經濟治理目標。首先,系統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政策工具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其次,經濟政策工具與非經濟政策工具相結合。從政策類型上看,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工具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總量政策工具,而且包括結構性政策工具,同時還包括改革政策工具、社會政策工具。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和傳統宏觀調控政策工具通常更強調宏觀經濟的總量政策工具。再次,系統化的宏觀經濟治理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6]P68豐富有效的政策工具和治理工具與解決我國宏觀經濟結構性矛盾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1]P136面對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等三大失衡問題,只有使用更加協同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治理工具,推進結構性改革,才能有效破解我國宏觀經濟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實現宏觀經濟動態平衡。
(三)供需結合、良性互動的宏觀經濟治理手段
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傳統宏觀調控是以調節總需求為核心,主要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總需求管理手段。西方宏觀經濟管理主要立足凱恩斯需求管理理論,盡管也提出供給管理,甚至提出過所謂的“供給革命”,但并未真正深人落地實施。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在供給側我國實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相比傳統宏觀調控需求側管理,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形成了宏觀經濟治理的創新思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經濟政策是以供給側為重點還是以需求側為重點,要依據一國宏觀經濟形勢作出抉擇。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7]P992020年以來,推動新發展格局;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5]P557,進一步體現了需求側管理手段的運用。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新發展格局的需求側管理,表明我國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基本手段既包括需求管理,也包括供給管理,還包括兩者的協調使用。供給側管理、需求側管理相互配合、協調推進,有利于實現宏觀經濟的供需雙向協同發力和良性互動。
(四)長期的時間跨度和寬廣的空間跨度
時間跨度、空間跨度是比較衡量宏觀經濟管理的客觀標尺。為應對經濟周期波動,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在凱恩斯主義影響下著重強調短周期跨度的逆周期調節。傳統宏觀經濟調控注重在短期內對國內宏觀經濟進行逆周期調節,逆周期調節有積極作用,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和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我們通過逆周期的刺激政策,熨平經濟波動,短期效果明顯,但這多是治標不治本。\" [8]P1872020 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跨周期設計和調節的提出,彌補了逆周期調節的短期局限和不足。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還強調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的中長周期管理,包括中期(“十四五\"時期、“十五五\"時期)長期(到2035年)以及超長期(到2050年)目標。從空間上看,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還強調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現出了更廣的空間跨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主要經濟體要首先辦好自己的事,確保自己的經濟不出大的亂子。這是我們最起碼的責任。我們要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強相互溝通和協調。”[8]P38總之,從時間和空間角度看,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立足長期和國際視野全面提升經濟治理效能,對于我國作為負責任的經濟大國有效應對全球經濟波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戰略全局意義。
三、實踐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以制度為主線,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會《決定》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進行了專章部署,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點任務和方向。實踐表明,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要加強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確保宏觀經濟行穩致遠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一)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
1.強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戰略指導功能。國家戰略規劃在推動國家發展和實現國家有效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實踐證明,中長期發展規劃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25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從1953年開始到2025年,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編制實施9個,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目前,我國五年發展規劃體系主要由“四級四類\"構成,包括:“四級\"即國家、省、市、縣五年規劃,“四類\"即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及空間規劃。在發展規劃體系中,要強化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指導功能和作用,實現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空間規劃、地方發展規劃與國家五年發展規劃有效銜接。做好“十五五\"(2026-2030)規劃編制工作。
2.構建完善的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國家發展戰略是國家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國家治理體系運行的戰略指引。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必須強化國家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和明確了的國家戰略有:擴大內需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重大文化產業項自帶動戰略、就業優先戰略、人口發展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面節約戰略、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等。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實踐中,必須加強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度融合,健全有效的實施機制和策略,推進國家戰略的落地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策略為戰略實施提供科學方法。實施戰略的環境條件隨時都在發生變化,每時每刻都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把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靈活機動、隨機應變、臨機決斷,在因地制宜、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中把握戰略主動。”[9]
3.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完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法治體系。經過14個五年規劃(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我國已具備豐富的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成績,推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化體系化條件已成熟。推進《國家發展規劃法》立法,提高國家發展規劃的法治化水平,使之與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地方規劃條例等規劃法律法規一起,構成體系化的規劃制度體系。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目標責任制、評估機制、激勵機制。按照任務分解的方式,健全規劃任務實施的目標責任制、項目制,確保規劃任務有效落地。對規劃實施開展定期評估、督查,運用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價格政策等多種方式強化對規劃實施的有效激勵。健全長效化的規劃實施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縣里,規劃幾年一變,藍圖幾年一畫,干不成什么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10]P9
(二)完善政策統籌協調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各項改革舉措協調配合,增強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堅決防止和克服本位主義,不能因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影響改革大局。”過去傳統宏觀調控主要依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不斷拓展延伸政策工具,迫切需要提高宏觀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
1.加強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必須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作為執政黨,我們必須切實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扎扎實實做好經濟工作。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要經常審議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7]P315加強黨中央對重大宏觀經濟政策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重大宏觀經濟政策應該由黨中央討論決定,國務院及主管部門要就貨幣政策制定和執行情況向黨中央報告。”12]P188
2.政策制定和執行要強化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 1+2+6 的構架,即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1+2+6, 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的協調性和一致性,直接決定著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整體功效。傳統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相對較少,宏觀治理體系的政策工具和治理工具相對較多。如果宏觀經濟政策過程缺乏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政策工具和治理工具越多,政策對沖和治理低效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就越可能出現“合成謬誤”和“分解謬誤”。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中,要胸懷“國之大者”,堅決反對經濟工作中的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山頭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從宏觀經濟治理的大局、全局思考問題、開展行動。
3.實施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機制。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隨著我國宏觀調控體系向宏觀治理體系的發展,政策工具已經從經濟政策擴展到非經濟政策。加強政策層面的統籌協調,不僅需要關注經濟政策的一致性,也需要實現經濟政策與非經濟性政策的有效統籌,使得經濟政策與非經濟政策形成宏觀經濟治理的合力。要實施包括經濟政策與非經濟政策在內的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機制,強化政策一致性評估的實施機制、執行監督機制建設,確保政策同向發力。要不斷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箱,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預研和儲備。
(三)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支柱。財稅體系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必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行財稅體制已經不完全適應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完善國家治理的客觀要求,不完全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也與財稅體制不健全有關。”[13]
1.優化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分稅財政體制建立以來,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格局得到了逐步明確,但央地支出和事權劃分相對模糊,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對較多,不利于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把一些適宜地方政府負責的事務交給地方,減少中央和地方職責交叉、共同管理的事項。”[7]P65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已先后印發醫療衛生領域、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科技領域、教育領域、交通運輸領域、生態環境領域、公共文化領域、自然資源領域、應急救援領域、知識產權領域等領域的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中央與地方支出和事權劃分。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要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減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確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權的,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安排資金。
2.完善地方稅體系。稅收既是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供財力基礎,也是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隨著財稅和經濟形勢的發展,我國稅制結構問題也開始出現。從中央與地方稅收結構看,地方稅相對缺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建立地方主體稅種,使地方政府承擔的公共服務有穩定的資金來源。”[14]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要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
3.健全政府債務管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經濟高速發展掩蓋了一些矛盾和風險。現在,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產等領域風險正在顯露。”1]P31根據《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政府債務管理情況的報告》,截至2023年末,全國政府法定債務余額70.77萬億元(國債余額30.03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余額40.74萬億元)。2023年全國政府法定負債率(政府債務余額與
GDP之比)為 56.1% 。雖然政府負債率低于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但地方政府債務還面臨隱性風險和局部風險的挑戰。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要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加快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
4.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財政轉移支付是分級財政體制緩解財政收支不平衡的制度設計。分稅財政體制改革以來,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有效解決了地方財政支出相對于收入而言存在缺口的問題。2025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10.34萬億元,連續第三年超過10萬億規模。目前,龐大的轉移支付規模需要持續優化內部結構,實現財力在空間上、層級上的最優配置。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要清理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在完善中央地方財政轉移支付的同時,須完善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形成高效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
(四)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現代金融發展呈現出機構種類多、綜合經營規模大、產品結構復雜、交易頻率高、跨境流動快、風險傳遞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15]現代化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起與現代金融體系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治理體系。相較于傳統宏觀調控側重金融貨幣政策工具,宏觀經濟治理更加關注深層次的體制性改革,為貨幣政策發揮作用奠定長期穩定的制度基礎。
1.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2023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組建了中央金融委員會,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研究審議金融領域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組建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金融系統黨的工作,指導金融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組建,進一步完善了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重頭戲。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并對調整金融管理部門職能、改革完善金融管理體制作出了安排,這是堅持問題導向、目自標導向,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體制機制的重大舉措,各地區各部門和金融系統都要認真履職盡責,抓好貫徹落實。”[16]P30
2.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金融業發展和監管的需要,政府金融監管體制不斷優化。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前,政府金融監管的基本框架是“一行三會\"(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模式,形成了分業監管格局。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原銀監會和原保監會的職責進行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形成“一行兩會\"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優化監管資源配置,更好統籌系統性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逐步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17]P441-442為進一步優化金融監管體制,2023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政府金融監管架構進行了優化,除在黨中央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外,設立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取代原銀保監會,推進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改革,剝離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管理職能,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為主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形成了“一委一行一局一會\"格局。金融領域機構改革為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
(五)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是我國基本國情,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也是大國宏觀經濟治理的特殊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1IP323只有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實現宏觀經濟的協調發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我國堅持一盤棋統籌布局、加強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方式。
1.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實施了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舉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們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相繼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1]P324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基礎上,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區域重大戰略,即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提升。當前,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區域分化現象顯現、區域內外聯動存在許多制度性梗阻,需要深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從區域內、區域間兩個視角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
2.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行政區是國家區域治理、空間治理的基本格局。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經濟活動已遠遠超越行政區的固有格局,形成許多跨行政區(跨縣、跨地級市、跨省乃至跨國)的經濟區、經濟圈、經濟帶。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過程中,要總結我國跨行政區合作的經驗和做法,構建符合區域協調發展需要的合作發展新機制。比如,從跨行政區一般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轉向跨行政區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合作新機制。在機制構建中,要解放思想,提高區域發展協同合作理念。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需要摒棄封閉思維、提高合作理念,放大跨行政區合作的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行政區劃并不必然就是區域合作和協同發展的障礙和壁壘。行政區劃本身也是一種重要資源,用得好就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更大優勢,用不好也可能成為掣肘。這就需要大家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由過去的都要求對方為自己做什么,變成大家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7]P249-250
3.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機制是推動區域協調戰略向行動轉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只有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效機制,才能確保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效落地。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規劃機制。對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及時出臺戰略規劃,形成中長期區域發展的指引。強化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運用財政稅收、用地政策、項目管理等多種方式,從正面激勵和負面約束兩個方面引導區域協調發展的各方主體在全國一盤棋的格局下協同行動。建立健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配套機制。實踐中,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緊密相關、協調配套的機制建設內容有: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互助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區域政策差異化與調控機制等。
四、原創性貢獻
長期以來,宏觀經濟管理理論領域的主要知識是西方經濟學的宏觀經濟管理理論,主要包括古典學派、凱恩斯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超古典經濟學(供給學派經濟學)等[18]P5。基于新時代宏觀經濟管理實踐,宏觀經濟治理、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提出和形成,是宏觀經濟領域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一)宏觀經濟治理,是宏觀經濟領域推進治理現代化、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成果
宏觀經濟治理、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應對系統性挑戰中自主形成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理念在經濟爬坡過坎、疫情防控挑戰中不斷積累和深化,實現了從宏觀調控到宏觀經濟治理的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宏觀經濟先后經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下行壓力、貿易科技等領域外部打壓遏制、2020—2022年新冠疫情的沖擊、全球經濟秩序和政治格局深刻調整等系統性挑戰,中國宏觀經濟仍然表現出更強的韌性和相對更低的波動,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宏觀經濟的強韌性和低波動之所以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治理原因是:我國采用了獨具特色的宏觀經濟治理理念和方式、構建了有效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從理論上看,宏觀經濟治理不僅在概念上區別于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宏觀經濟調控”,而且其治理體系在內涵上也不同于西方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是基于中國經濟實踐、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實踐基礎上具有原創性的中國自主的知識成果,為全球宏觀經濟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深化了對宏觀經濟發展和治理的規律性認識,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我國人口規模巨大、擁有超大的市場規模、遼闊的國土面積,這些規模疊加后形成的超大治理規模直接決定著我國宏觀經濟治理具有內在的規律性、系統性。只有統籌和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才能有效發揮超大規模國家宏觀經濟治理的規模優勢。202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五個必須統籌”,即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和大國博弈的物質基礎。[5]P556-557“五個必須統籌\"既是對我國做好經濟工作中基本關系的科學把握,也是對大國加強宏觀經濟治理、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基本關系的科學把握,深化了黨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宏觀經濟治理,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經濟理論[19],是對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創新和發展,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面向未來,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加強宏觀經濟治理、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豐富人力人才資源等諸多方面優勢,推動大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美]卡爾·E·沃爾什.經濟學第四版:下冊[M].張帆,黃險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5.
[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8]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9]習近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J].求是,2025(1).
[10]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11]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24(18).
[12]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1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
[14]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15.
[15]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5-11-02.
[1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金融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17]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18][美]保羅·薩繆爾森,[美]威廉·諾德豪斯.宏觀經濟學[M].蕭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19]劉偉.習近平宏觀經濟治理思想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1).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Improving the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System :Its Formation Proces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LAI Xianjin
(Departmen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oo91,China)
Abstract: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is amaj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the new era.It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 promoting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building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field of macroeconomics.Improving the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system makes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optimizing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nd opening up the new realm of socialist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acro-control,the maintheoretical innovations of improving the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system are :systematic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objectives, rich and effctive macroeconomic policy tools and governance tools,the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approach that combines supplyand demand and promotes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long-term time span and wide spatial span. The key tasks and main directions of improving the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system are : impro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system,improving the poli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deepening the reform ofthe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for implementing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the economy; macro-control;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y
(責任編輯:朱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