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4-0141-04
Abstract:ThispapertakesBaotinVillge,YongxiuCounty,JiangxiProvinceakeyvillgeforruralrevitalization determined bytheprovince during the\"14th Five-YearPlan\"astheresearchobject.Basedontheunique perspectiveof village-basedassstanc,andusingsienticmetodsofprtipatorobseationandindepthintervieststetialy anddeeplyanalyzesthemulti-dimensionalpracticalpathsofhevilage-basedteaminorganizationalrestructuring,inustrial activation,governanceinnovationandpeople'sliveliodsecurity.Researchrevealedthatthevilage-basedteamsuccessfuly promoted the collective income of Baotian Village to increase by 343% through theinnovative \"four-dimensional linkage\" assistancemodel.Basedonthis,thispaperinnovativelyproposesavillge-basedasistancemechanismof\"party-building leadership-resourceactivation-governanceempowerment-people'slivelihodcoverage\",aimingtoprovideasetofreplicableand generalizable practical paradigms for similar areas.
Keywords:village-basedasistance;ruralrevitalization;four-dimensional linkage;spaceproductiontheory;practicalpath
2021年《關于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明確,駐村工作隊需圍繞“建強村黨組織、推進強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為民辦事服務\"四大職責開展工作。后續相關文件進一步強調駐村幫扶需聚焦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實踐提供新指引。
1駐村幫扶的實踐過程與成效
1.1 研究背景
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宏觀政策,對駐村幫扶微觀路徑的實證分析仍顯不足,既有研究指出,駐村幫扶存在“懸浮化\"“短期化\"等問題,而本研究通過寶田村實踐驗證了“四維聯動\"機制的有效性,為破解幫扶持續性難題提供了新視角。本文選取江西省永修縣寶田村為典型案例。
1.2理論框架與研究意義
1.2.1 文獻綜述
既有研究表明,駐村幫扶作為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機制,其作用機制可歸納為3個維度,具體內容如下。
政策執行視角:學者普遍關注駐村工作隊在政策傳達、資源整合中的橋梁作用,但對“政策懸浮”與“執行偏差”問題的探討仍需深化。
社會資本視角:部分研究強調駐村幫扶對鄉村社會網絡重構的促進作用,但對權力結構重塑的動態過程分析不足。
能力建設視角:現有成果多聚焦工作隊自身能力提升[4,而對鄉村發展動力培育的長效機制研究較少。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研究存在兩大局限。微觀路徑缺失:多數研究停留在宏觀政策解讀層面,對駐村幫扶如何通過具體行動(如組織重構、產業激活)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證分析不足。理論對話薄弱:較少運用空間生產、治理現代化等理論工具解釋幫扶實踐,導致研究深度受限。
1.2.2 理論框架
本研究通過寶田村案例,嘗試構建“黨建引領-資源激活-治理賦能-民生兜底”的四維聯動機制,既回應了現有研究對微觀路徑的呼呼,又通過空間生產理論實現了與經典理論的對話。
同時本研究以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為分析框架,將鄉村視為“社會關系-權力結構-文化認同\"的復合空間。駐村幫扶通過重構組織體系(空間實踐)激活產業資源(空間表征)創新治理模式(表征空間),推動鄉村空間的再生產。相較于既有研究,本文的創新性體現如下。
1)理論深化:揭示駐村幫扶如何通過權力重構(如\"村民監事\"制度)技術賦能(數字治理平臺)實現空間再生產。
2)實踐創新:提出“四維聯動\"機制,與浙江省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形成差異化互補。
3)政策響應:結合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突出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對“三感”提升的支撐作用。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寶田村駐村幫扶實踐的全面梳理與深入分析,本研究提煉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駐村幫扶機制,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與啟示。這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目標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2寶田村發展現狀與幫扶基礎
2.1地理與經濟特征
寶田村位于江西省永修縣境內,距縣城約 38km 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村莊地勢以丘陵為主,耕地細碎化現象嚴重,細碎化率高達 72% ,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規模化農業的發展。人口結構方面,寶田村戶籍人口共計900余人,但常住人口僅400余人,老齡化率高達 34.6% ,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導致村莊發展動力不足。經濟水平方面,2020年寶田村集體收入僅為7.2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960元,遠低于縣域平均水平 35% ,顯示出村莊經濟發展的滯后性。
2.2 駐村幫扶基礎
盡管寶田村面臨諸多發展困境,但其也具備一定的幫扶基礎。政策層面,寶田村作為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獲得了年均100萬元的省級銜接幫扶資金以及其他水庫移民政策支持,并被納入“四好農村路建設試點,為村莊基礎設施的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資源稟賦方面,寶田村擁有山林面積2000余畝(1畝約等于 667m2 ,下同),耕地面積1871.2畝,土壤 ΔpH 適宜農作物生長,為農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此外,村莊還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如駐村國家級龍頭企業的存在,為村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3駐村幫扶面臨的主要困境
3.1結構性發展困境
寶田村在駐村幫扶過程中面臨的首要困境是結構性發展困境。地理與資源局限方面,村莊交通通達度低,距國道 4km ,村主干道路面僅 5m 寬,且人均耕地不足2畝,這限制了規模化農業的發展,也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人口結構失衡方面,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導致村莊留守群體占比高達45.2% ,這不僅加劇了村莊老齡化問題,也使得公共服務供給壓力增大,難以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3.2 制度性約束
除了結構性發展困境,寶田村還面臨著制度性約束。村“兩委\"決策機制不健全,“四議兩公開”制度執行率僅 62% ,村民參與度不足,導致村莊事務決策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資源利用效率低下,限制了農業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這些制度性約束不僅制約了村莊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村民對駐村幫扶工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4駐村幫扶的實踐路徑與成效
4.1黨建引領:建強基層戰斗堡壘
4.1.1 組織重構
針對寶田村黨組織凝聚力不強、戰斗力不足的問題,首先實施了組織重構。通過實施“頭雁工程”,選拔培育了3名青年(含黨員)作為村莊發展的領頭羊,有效優化了黨員結構,提升了黨組織的活力和戰斗力。同時,建立“村‘兩委'干部責任區”,由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由“兩委”成員協同發力,將村莊劃分為4個網格單元,覆蓋8個自然村、10個村小組,實現了“兩委\"干部聯系群眾的全覆蓋。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兩委\"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提高了村民對“兩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1.2“四議兩公開 + 村民監事\"機制創新
引入村民監事制度,對百果園建設等重大項自進行全程監督(表1)。該機制使決策透明度提升 25% 240% ,群眾滿意度達 92.3% (數據來源:2023年駐村工作隊調研問卷)。
4.1.3 成效顯著
通過組織重構和制度創新,寶田村黨組織的凝聚力指數從0.62提升至0.89(Likert五級量表, N=92 plt;0.01 ),顯示出黨組織在村莊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日益凸顯。同時,“村‘兩委'干部責任區\"的建立也促進了“兩委”干部與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為村莊的和諧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4.2產業激活:構建多元經濟體系
4.2.1 資源盤活
針對寶田村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積極盤活閑置資源。通過實施閑置山林“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成了光伏電站和果林基地等產業項目,實現了資源的有效轉化和利用。同時,整合銜接資金融入村集體合作社,鼓勵合作社成員人股,為村莊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此模式與張建國提出的五果溜村“三水產業\"形成對比:后者側重市場化運營,而寶田村更注重生態資源整合。
表1“四議兩公開 + 村民監事\"機制實踐成效(以百果園項目為例)
4.2.2產業融合與資源稟賦
在產業融合方面,利用寶田村的資源稟賦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通過引進優質果樹品種,后續拓展建設采摘園、農家樂及電商服務平臺等措施,這為激活閑置資源,構建“三產融合\"發展格局提供了前置條件。同時,依托駐村國家級龍頭企業,建設了養豬養殖基地等農業產業項目,為村莊經濟注人了新的活力。這些產業項目的實施不僅提升了村莊的經濟收入水平,也促進了村民就業和增收渠道的拓寬。
4.2.3 成效斐然
通過產業激活和資源稟賦的充分利用,寶田村的經濟收入水平實現了顯著提升。據統計,通過產業發展對比分析發現寶田村集體收入增長高達 343% 0" "= 5 . 8 2 , p lt; 0 . 0 1 \ ,增速顯著高于全縣平均水平( 187% )。這一顯著成效不僅為村莊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福祉。
4.3治理賦能:推進鄉村善治
4.3.1 數字治理
在數字治理方面,依托“萬村碼上通\"系統實現了村莊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該系統通過整合村莊公共服務資源信息為村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在線服務渠道;同時通過對村莊公共設施維護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為村莊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村莊公共設施維護效率也增強了村民的參與感和滿意度。據統計自該系統上線以來寶田村的村民參與度提升了近 30% 。
4.3.2生態治理與人居環境改善
在生態治理方面,實施了“三清三改”工程即清理垃圾、清理溝渠、清理庭院以及改水、改廁、改路等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改善了村莊的生態環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在2024年,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項目,對村莊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進一步進行鞏固,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據統計寶田村的森林覆蓋率從治理前的不足 60% 提升至治理后的 65% 以上,村莊人居環境滿意度也從 62.3% 提升至 89.6%(plt;0.01) )
4.3.3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在推進鄉村善治的過程中,駐村工作隊深刻認識到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重要性。一方面,通過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確保村莊事務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適時組織法律講座、宣傳等活動,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務,有效維護了村莊的和諧穩定;另一方面,注重發揮德治在鄉村治理中的獨特作用,通過挖掘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等,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推動鄉村自治組織的建設和發展,如成立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讓村民更多地參與到村莊事務的管理和決策中來。這些自治組織的成立,不僅增強了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也促進了村莊的民主化進程。
4.3.4 成效與影響
通過治理賦能,寶田村的鄉村治理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村莊的公共設施更加完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村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明顯增強,村莊的和諧穩定得到了有力保障。同時,鄉村自治組織的成立和發展,也增強了村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提升了村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些成效的取得,為寶田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同類地區的鄉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
4.4 民生保障:增進人民福祉
4.4.1 基礎設施改善
完成8個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實現路燈全覆蓋,道路硬化率達 100% ,改建山塘8座,解決200畝耕地灌溉難題。駐村幫扶寶田村實踐與需聚焦農民獲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度契合。
4.4.2 公共服務提升
在公共服務方面,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加強村莊的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如建設垃圾處理站、污水處理設施等,有效改善了村莊的衛生環境;同時為全村農戶開展二次“廁所革命”,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減少疾病傳播。
4.4.3社會保障完善
積極與村“兩委\"干部為村民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手續,確保村民能夠享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待遇。同時,還關注特殊群體的生活需求,如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提供生活救助和關愛服務。
建立“大數據預警 + 網格化排查\"雙軌機制,加強對農戶因收入低以及因病等其他意外情況有返貧致貧風險的動態監測,2024年底,4戶監測戶實現精準幫扶。
4.4.4 成效顯著
通過民生保障工作的深入開展,寶田村的村民福祉得到了顯著提升。基礎設施的改善讓村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公共服務的提升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質、便捷的環境衛生資源;社會保障的完善讓村民更加安心、放心。這些成效的取得,不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也為寶田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5駐村幫扶機制創新與理論啟示
5.1“四維聯動\"機制的理論映射
“四維聯動\"與空間生產理論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黨建引領對應列斐伏爾的空間實踐(spatialprac-tice):通過組織重構再造鄉村權力網絡。
產業激活對應空間表征(representationsofspace),以資源整合重塑經濟空間格局[。
圖1四維聯動機制與空間生產理論對應關系
注:基于列斐伏爾與李春敏理論構建,數據來源于寶田村駐村工作隊2023年調研。
治理賦能與民生兜底對應表征空間: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提升、社會保障完善與文化認同提升村民歸屬感、幸福感
如黨建引領通過“村民監事\"制度重構權力網絡(空間實踐),產業激活通過“三變\"改革重塑經濟空間(空間表征),治理賦能通過數字平臺提升生活空間品質(表征空間)。
5.2 跨案例對比與普適性啟示
與浙江省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相比,寶田村更強調內部資源激活而非外部資本引入,為資源稟賦薄弱地區提供參考;與湖南省五果溜村相比,其“三變”改革注重制度創新而非單一產業擴張,體現差異化路徑選擇[4,]。
6 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對江西省永修縣寶田村駐村幫扶實踐路徑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駐村工作隊在黨建引領、產業激活、治理賦能及民生保障等多維度的實踐成果與經驗。研究表明,駐村幫扶工作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具有顯著成效。“四維聯動”幫扶模式,成功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長等目標,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與啟示。
展望未來,駐村幫扶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需進一步強化政策銜接(如對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數字化治理要求)創新幫扶模式(探索“駐村工作隊 .+ 鄉賢理事會”協同機制),為鄉村振興注人持續動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Z].北京,2021.
[2]王立國.鄉村振興對口幫扶機制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2,43(6):45-52.
[3]張建國.資源型村莊產業振興路徑研究——以五果溜村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23(12):89-102.
[4]李紅.鄉村振興中“全球合伙人\"模式的制度邏輯[J].管理世界,2025,41(2):112-125.
[5]李春敏.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探析[J].人文雜志,2011(1):62-64.
[6]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M].李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4(第1版):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