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39
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歷史軌跡和民族精神,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對現代社會有深遠影響。小學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文化遺產,同時促進他們審美素養和創造力的發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核心目的在于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培育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這就要求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注重傳授傳統文化的知識和技藝,還要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一、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教育的關系
1.美術課堂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美術作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與文化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美術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傳遞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既具有物質屬性,也富含精神內涵,兩者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社會文化的進程。作為社會文化傳承的關鍵環節,美術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小學美術課程通過豐富多彩的視覺形態,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有助于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美術教育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美術作品不僅富含人文內涵,更是文明與智慧的體現。美術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確保文化的傳承不會中斷。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美術教育應該充分利用其人文與藝術結合的優勢,將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融人小學美術課堂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2.傳統文化是小學美術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傳統文化作為小學美術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其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歷史底蘊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例如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剪紙、年畫、泥塑等民間藝術形式都是小學美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這些藝術形式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學生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可以了解到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熱愛。
二、傳統美術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素養
審美判斷素養是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逐漸形成的對美的認識和評價能力。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這一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將傳統美術融人小學美術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和欣賞傳統藝術的機會,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眼光和判斷能力。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以及其他的美術實踐活動,可以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從而拓寬他們的藝術視野,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
2.有利于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將傳統美術融人小學美術課堂,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和掌握傳統藝術技藝,還能深刻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這種融入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傳授,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學生在美術學習和創作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守護者。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融人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他們在面對外來文化時能夠保持理性和自信,不盲目崇拜,這對于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3.有利于豐富教學資源
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講授的內容往往局限于課本,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課外資源的豐富性和重要性,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如果教師能夠將課外的歷史文化作品巧妙地融人課程設計中,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而且還能拓寬視野,增加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中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傳統文化作品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作靈感和想象空間,豐富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還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基于美育視角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策略
1.重視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
人美版小學美術教科書嚴格遵循并進一步拓展了新《課標》所提出的分類原則,教科書的內容被細致地劃分為“造型·表現”等學習領域,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獨立地發展各自的藝術才能,可以全面提升學生審美鑒賞等美術核心素養,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欣賞·評述”這一領域中,傳統文化與國外藝術文化作品鑒賞是主要的教學內容。審美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力,更深層次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形成美好的人格和道德觀念。人美版教材特別強調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對外來藝術文化的吸收與借鑒。在傳統藝術教育方面,教材涵蓋了傳統節日、民間美術、宗教藝術等內容,這些教學內容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而國外藝術文化教育則更側重于介紹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經典藝術作品以及著名的建筑和景觀,以此來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進對不同文化背景藝術的理解和欣賞。
小學美術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美育視角下,教師應該在備課階段認真研讀教材,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從而實現美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目標。低年級教材注重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引入傳統文化元素,例如一年級《看誰涂得更好看》一課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傳統色彩,讓學生初步感受傳統文化色彩的寓意。二年級教材的《民間玩具》一課展示了如泥玩具、布玩具等豐富多樣的民間玩具,這些玩具造型質樸、色彩鮮艷,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內涵,讓低年級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有了初步的感知。三、四年級教材進一步深入挖掘了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如三年級教材《對印版畫》引導學生欣賞版畫等中國傳統的黑白藝術,讓學生體會黑白對比所產生的獨特藝術效果,了解這些傳統藝術形式背后的文化寓意和制作工藝。高年級教材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呈現,如六年級教材《家鄉的老房子》一課中讓學生通過對家鄉傳統建筑的觀察、描繪和研究,體會建筑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和歷史變遷,培養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2.加強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材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關鍵載體。教師在策劃和設計教學方案時必須深人透徹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傳達知識點。教師還應當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以二年級下冊的課程《怪獸》教學為例,本節課屬于“綜合探索”領域,學生需要了解怪獸的形象特點,并通過生活中的影視作品以及神話傳說分析常見的怪獸形象,并利用線條與色彩等元素進行創作。本節課也是教師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教育的重要課程,例如《山海經》中記載了許多形態各異的怪獸,具有上古時期濃烈的中國式造型風格。《山海經》這部古老的典籍中所描繪的藝術形象對后世的神話傳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諸如盤古開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淮南子》《搜神記》等書籍的問世,中國的神怪藝術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這些傳統元素為現代文學和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教師在課前可以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與同學或家長一同通過互聯網平臺或者是書籍收集《山海經》的主要內容,記錄《山海經》中經典的藝術形象。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與《山海經》中的志怪元素結合起來,通過電教設備帶領學生分析《山海經》中神怪異獸的藝術形象,如通過電子白板呈現《山海經》中九尾狐的形象,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九尾狐的藝術特征,探討其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義。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山海經》中印象最深刻的神怪形象繪制出來,思考古人是如何想象出這一神怪形象的。
3.加強美術教學與傳統技藝的融合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技藝融人課程中,不僅有助于推動文化與技術的創新,而且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擁有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些資源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如果能夠將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技藝融入學生的美術創作之中,可以極大地豐富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還能加深學生對本地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增強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自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深入講解這些特定的傳統文化技藝,引導學生深入掌握這些技藝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新《課標》也要求教師應將剪紙、泥塑等多種傳統技藝納入美術課程的學習之中,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與文化素養以及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小學四年級美術課程內容中,雕刻技藝已正式納入其中。《刻印的樂趣》這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雕琢與刻畫的基礎技能。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可引入“陽刻”與“陰刻”剪紙藝術相關技藝教學。教學初始,教師應借助多媒體平臺展示收集的包含“陽刻”與“陰刻”技法的剪紙作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師再為學生闡釋兩種技法的區別,即“陽刻”著重保留物體造型線條,去除非線條部分;“陰刻”相反,剔除線條,保留其余部分。學生理解兩種技法及其對作品呈現效果的影響后,教師鼓勵學生擇一進行美術創作。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能更深人體會技法的特色,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4.創新課堂教學與評價方法
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過程中,創新課堂教學方法至關重要,這是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的關鍵。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模擬傳統文化場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授中國畫時,教師可以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古色古香的畫室,懸掛著傳統的山水畫和花鳥畫,再配以悠揚的古箏音樂,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書畫世界之中,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中國畫的美。教師還可以運用項目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圍繞某個傳統文化主題進行深人研究和創作,例如在講解“京劇臉譜”知識時,讓學生分組搜集資料、設計臉譜、制作面具,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應當積極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這種創新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更加符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例如,教師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仿佛“走進”了博物館,近距離地觀賞古代文物和藝術品,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城市雕塑》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近距離欣賞不同城市的雕塑是不切實際的,但學生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身臨其境地游覽不同城市,觀察各種雕塑作品,感受城市雕塑的獨特魅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讓學生親手制作小型雕塑,從實踐中學習和掌握中國傳統雕塑與現代雕塑藝術的基本特點。
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也應該摒棄傳統的以成績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轉而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例如可以采用作品展示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美術作品,根據學生美術作品創作效果以及課堂表現進行量化或定性評價。如在《怪獸》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按十分制對學生課堂表現以及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學生能夠了解教材內容以及《山海經》內容,能夠自主分析神怪異獸的身體構造以及由來,能夠通過與同伴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可計8一10分。學生了解教材內容以及《山海經》內容,可以自主或在他人的幫助下較為流暢地說出神怪異獸的身體構造以及由來,可以完成學習任務,計5—7分。學生了解教材內容以及《山海經》內容,在他人的幫助下可以分析神怪異獸的身體構造,計2—4分。沒有滿足以上評價標準的,計0一1分。
小學美術課程與優秀傳統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傳統文化為小學美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小學美術教育則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重要方式,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挖掘教材中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更新教育理念、教學手段與評價方式,推動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元素以及傳統技藝的融合,實現美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紫紅《小學美術民間剪紙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探索》,《下一代》2023年第12期。
[2]陳沛然《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現路徑研究》,《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23年第5期。
[3]馬田《傳統節氣“文化視覺符號”融入小學美術課程的實踐與思考》,《小學教學研究》2024年第16期。
[4]李陽陽《淺析小學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策略》,《課堂內外(初中版)》2024年第50期。
[5]胡菲《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教師》2024年第10期。
[6]王曉晴《“典亮”新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實踐探索》,《基礎教育論壇》202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