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全世界的人都在圍觀北約秘書長呂特把特朗普視為政治老爹的鬧劇。一方面,這在某種程度上暴露歐洲主權不自由以及政客人格不獨立的困境;另一方面,這也暴露了美國長期以來把自己當成世界監護人的霸權心態。
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期間,特朗普談到以色列和伊朗大打出手,就像學校操場上的兩個孩子打得不可開交,這時沒法阻止他們。讓他們打上兩三分鐘,再要阻止就容易了。呂特接話說:“‘爸爸’有時候不得不說點狠話來阻止(他們)。”
特朗普此前用同樣的方式形容俄烏沖突。也就是說,特朗普不是臨時起意這樣比喻,而是打心底里一直認為美國是世界的家長,而其他國家則是被監護對象。家長掌握解釋“基于規則的秩序”的權力,可以“狠狠收拾”任何不喜歡家長的孩子,這就是美國的世界觀。
呂特折射了部分歐洲政客的心態,只不過他勇于夫子自道而已。老歐洲自二戰之后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依賴美國,這種畸形的依賴關系以局部喪失老歐洲的主權為代價。
當然,金主爸爸心態在西方世界是長期以來的固有現象。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寫道:“黑格爾曾說,一切偉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會出現兩次,但他忘了補充: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則是笑劇。”
事實上,美國政界或美國精英界這種爹味心態,也體現在對待中國的認知上。杰斯普森在《美國的中國形象》一書中分析了民國時期美國對華心態。美國熱衷于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其他民族身上,他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美國投射論”,追根溯源是從美國根深蒂固的家長制觀點衍生出來的。
“恩撫主義及其所隱含的將成人視為孩子的做法,不只是針對中國,對其他許多國家特別是對亞洲國家,也同樣適用。將別的國家視為沒有能力治理自己的實體,將其他民族視為孩童,通常為美國制定插手、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方便的借口……雖然美國對待其他亞洲國家很多時候都持這種態度,但以這種態度對待中國的時間更長,滲入程度更高。”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杰出教授、前基辛格美中關系研究所研究員克勞斯·拉雷斯最近對媒體談到,西方常說尼克松和基辛格“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幫助了中國的發展,使其成為一個成功的經濟體。部分美國人甚至認為,美國像父親一樣,把中國“養育成人”,這50年的“養育”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能與美國競爭的中國。
無疑,在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美國這種恩撫主義是抱殘守缺。美國不應當再以家長自詡,國家不分大小,都應平等。
或許,老歐洲因為在殖民歷史中扮演過監護人的角色,如今對美國這種監護人心態產生了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味道。在最近美國所謂“對等關稅”鬧劇中,歐洲的自我羞辱再次表現得淋漓盡致。美國專欄作者萊昂內爾·勞倫特最近撰文指出,19世紀的中國一度喪失主權,被歐洲列強用武力敲開國門。在與美國達成的屈辱性關稅協議的當下,越來越多的歐洲精英們開始私下抱怨,歐洲可能正在走向自己的“百年屈辱”。
然而,中國網民對這種類比并不買賬。“真是厚顏無恥。我們是被群毆,你歐洲是被一個打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