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想辭職休息一段時間,但被親戚不斷勸說“工作不好找,聽我的別辭”,最后你放棄了;和父母起爭執,但他們總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不聽我的吃虧”,于是你退讓了;和朋友聚餐,你想吃烤肉,朋友卻想吃壽司,對方說一句“吃烤肉多上火啊”,你就同意了·
在這些場景里,我們本來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但別人態度更強硬,我們就處在了比較弱勢的位置。
退怯示弱、自我懷疑、委曲求全為什么我們總是難以捍衛自我?如何在關系中,快速“強勢”起來?

為什么人們會羞于強勢?
社會評判體系讓我們覺得:在人際關系里,強勢是不好的。因為強勢在一定程度上,有“貶低、控制、征服\"的意味,讓人倍感壓力。
但如果刻意讓自己避免變得強勢,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過于順從他人。心理學家曼紐爾·史密斯認為:導致這種心理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你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弱勢”的位置。你覺得在關系中,總要有個人“服軟”,才能繼續走下去,既然不是對方,那就是自己。
限制情緒表達會怎樣?
我們生來就是“強勢”的。在嬰兒時期,我們一不舒服就會馬上哇哇大哭,不管別人怎么看、怎么說。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哭鬧,就會立刻訓斥和阻止,忽視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情緒。
這種限制,容易給孩子植入這三種行為習慣:逃避、敵視、退縮。長大后,這三種壓抑,就會變成三種不良的人際應對方式。
如何讓自己“強勢”起來?
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權利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適度強勢,捍衛主見,不要害怕犯錯。
首先,理解自己為什么,以及在什么場景下必須強勢。可以從一些小事或者自己的情緒中挖掘,比如:最近太累了,我必須強勢一點,拒絕多余的要求,好好照顧一下自己的身體和情緒。
其次,訓練強勢對話的技巧。當你感到別人識圖操控你時,你可以拿出“不”字和“我”字開頭的“強勢話術”:不需要,聽我的就行;我覺得不好,我不要。多說兩次,對方就會意識到你很有主見,根本不能左右你的想法,就會放棄操控。
最后,調動折中方案,平衡自己的主見和他人的感受。當我們的主見和別人的主見發生沖突時,我們可以為自己爭取。只要爭取了,就不會屈于弱勢的位置。同時,想辦法找出一個互惠互利的方案。即使最后沒有找到,探討的過程本身也是在表達對對方的尊重。
強勢,不單指姿態強硬。更是要做自己行為的評判者,不被他人左右。
曾有人說過一段話:“每個人都會有錯的時候,也有情緒,這都很正常。最重要的是你的底色,你的底色是好的就可以了。所以不要把事情復雜化,真誠地做自己就好。”
在未來的每一天,愿你活得自洽而內求,清醒且堅定。
(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