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6-0086-04
隨著時代的發展,核心素養培育成為教育的重點工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量感培育,以數感培育代替量感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阻礙了學生的進步。因此,探究小學數學量感培育方法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研究的關鍵。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的問題
(一)存在概念混淆問題
量感主要指的是學生通過調動自己的視覺、觸覺感知各種物體的規模、程度和速度等,在數學核心素養中,量感可以細化為學生對物體的長度、大小、粗細、形狀、重量等量態的感性認識。而數感則主要指的是對數量關系、運算結果、數量的感知。數感和量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數學概念。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存在量感和數感的數學概念混淆問題,部分教師將學生的量感培育歸納在數感培育中,使學生的量感缺失,在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另外,部分教師對學生的量感培育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缺乏對量感的深層次認識,也導致教師對量感這一概念的誤解,影響了學生量感的形成。
(二)忽視量感培育
量感屬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而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更加側重數學任務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也偏向于學生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忽視量感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綜合進步。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一直以來,是否圓滿完成課堂目標任務是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將目光聚焦在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數學公式、定理的靈活應用上,至于學生是否正確認識物體,是否形成量感則沒有給予太多關注,使學生自己也對量感這一概念存在模糊認知,不善于調動自己的感官,缺乏對物體的直觀感受。第二,量感培育離不開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而部分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自標時,沒有將學生的思維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學實施中也沒有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教師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等都沒有放在學生的量感培育中,自然限制了學生的量感培養效果。第三,量感屬于綜合性、實踐性的核心素養內容,要想達到量感培育自標,需要教師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指引學生在實踐中正確認識物體,逐步形成量感。而部分教師習慣采取理論教學模式,側重于在課堂上講授數學概念、公式和定理等,安排學生站在理論的角度上描述量感,這些都影響了學生的量感培養效果。
二、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量感的培養價值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立足數學核心素養培育,重視學生的量感形成,首要意義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實現深度學習。第一,在新課改背景下,新課標指出了數學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提倡教師組織實踐活動,改革數學教學模式,而教師在培育學生的量感時,必然會安排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物體的可測量數量,在實踐觀察、總結和反思中形成對物體的理性認識,逐步形成量感。這就有利于充分落實新課標的要求,促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發散思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從而積極調動自己的感官,提高學習深度。第二,量感作為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內容,包含的數學知識眾多,教師在培育學生的量感時會指引學生探究物體的屬性,分析圖形之間的關系,探究不同的數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見解。第三,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相較有顯著的特點,數學知識比較抽象,且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較強,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而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量感,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創設情境、設計數學游戲、組織測量活動等,安排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知物體的屬性,在實踐操作中汲取數學學習的經驗教訓,最終從形象化的實踐學習過程提取抽象的數學概念、數學單位、數學公式等,在腦海中構建從形象到抽象的完整過程,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培養學生的量感,還有利于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一,教師培育學生的量感,可以指引學生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物體,并對相關的數量關系有深入的認識,從而學會站在數學角度上,用數學視角看待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完成創新、科學思考。第二,教師培育學生的量感還可以指引學生形成良好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習慣。面對問題可以做到發散思維,建立數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解題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直觀感知能力
量感能力可以理解為對物體的直觀感受,具體指的是對物體的數量、長度、面積、形狀等特點的直觀感知能力。因此,教師培養學生的量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直觀感知能力,幫助學生在全面感知的基礎上掌握數學概念。另外,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量感時必然會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鼓勵學生聯系實際的生活場景,思考多個度量單位的意義和轉換方法等,有利于學生獲得刺激性的學習體驗,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直觀感知能力,深入理解物體的度量單位,掌握更多數學概念。
三、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量感的培養方法
(一)聚焦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要聚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力。第一,教師要尋找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將其作為教學道具,鼓勵學生觀察、分析生活實物,從中提煉數學問題,形成量感素養;第二,教師要通過設計生活問題,創設生活情境等,幫助學生明確計量單位的產生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全面總結計量單位的生活性,挖掘現實意義,以此發展學生的量感能力,使學生善于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會站在量感的角度看待生活。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力:
問題一:觀察日歷,思考一年有幾個季節,每個季節分別有幾個節氣。
設計意圖: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來計量時間的重要單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勞動人民為了方便耕種和生活,將時間按照年、季、月和節氣進行劃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他們將時間單位不斷細化,從大單位細化成小單位,再由小單位累計成更大的單位。教師通過設計此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感知時間的計量單位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應用。同時,教師設計此問題還在于為學生的實踐探究創造機會,使學生在探究時間計量單位的同時,親身體驗將大單位細化成小單位,再將小單位累計成大單位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量感能力,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獲得豐富的數學感悟,總結出時間的度量單位之間的關系。
問題二:2023年10月8日,杭州亞運會閉幕,請問此次亞運會一共開展了多少天?開幕日和閉幕日都要計算在內。
設計意圖:經過問題一的探究,學生對時間的計量單位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師趁熱打鐵提出了問題二,旨在幫助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遷移應用,進一步發展學生的量感能力。
同時,教師深入分析了當前社會上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從杭州亞運會入手,設計了具體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完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計算亞運會開展的時間的過程中,形成對時間的量感認識,并將時間的計量單位和長度等單位對比分析,在腦海中形成完善的數學模型,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學生明確時間計量單位和長度、大小等計量單位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調動感官,借助量感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引人真實物體,注重學生的實際感受
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引入真實的物體,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感知物體,幫助學生獲得真實、直觀的感受,以此培養學生的量感。第一,教師要明確量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主觀層面上對物體的感受,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通過引人真實物體,幫助學生在觀察物體、觸碰物體的過程中獲得主觀上的學習體驗,形成量感能力;第二,教師要通過引入真實物體,為學生的量感形成選取客觀的參照物,使學生在實物支撐下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建立量感;第三,教師要借助真實物體發揮學生的聯想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對舊物體展開聯想,進而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全面感知物體,強化學生的量感能力。
例如,在\"長方體(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真實物體人手,結合學生的實際感受,幫助學生形成量感。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如果教師直接為學生講述長方體的特征,介紹長方體的概念,不利于讓學生有真實的感受,在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量感形成。為此,教師可以嘗試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從身邊尋找真實的長方體,如餅干盒、粉筆盒、紙箱、魔方等,鼓勵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真實的物體,充分調動學生的觸覺、視覺等,幫助學生形成對長方體物體的真實感受。譬如,學生在摸的過程中可以真實地感受到長方體的棱、面、邊、角等,這就有利于學生總結長方體的概念,深化對長方體的認識,并對物體的形狀、規模有深人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量感。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實物,指引學生舉一反三。在導人環節,學生在觸摸過程中基本了解了長方體的特點。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結合摸到的實物積極思考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總結這些物體的共同特點。教師設計此環節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感受,使學生調動生活經驗,聯想真實的學習和生活經歷,探尋更多的實物,如長方體形狀的蛋糕、面包、建筑物等,更全面地總結長方體的特點,完成分析比較,實現舉一反三。最后,教師可以引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指引學生觀察、觸摸,對比分析和討論分享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明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教師通過設計此環節,可以充分發揮實物的育人價值,使學生在對比討論中獲得直觀、真實的學習體驗,最終以表格的形式填寫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特點,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發展學生的量感能力。
(三)組織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量感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要組織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并發展量感能力。第一,教師要靈活利用課上課下的時間,拓展學生的實踐陣地,組織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動手實踐創造更多機會,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對物體的量感,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二,教師要全面分析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基礎,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感興趣的、適合學生的實踐活動,借助新穎、有趣的元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量感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圓柱與圓錐”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如下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量感能力:
活動一:制作圓柱和圓錐。在課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自己動手制作圓柱和圓錐,在動手實踐中總結圓柱和圓錐的特點。
設計意圖:本小節屬于圖形與幾何板塊的重要內容,該板塊的教學離不開教學道具,教師設計實踐活動是為學生的圖形與幾何知識的學習創造道具。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可以制作出圓柱和圓錐,為之后認識圓柱和圓錐,學習相關知識提供道具支撐。同時,教師設計此活動的目的還在于培養學生的量感,使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對圓柱和圓錐的大小、形狀等特點有初步感知,并在制作圓柱的柱身和底面、制作圓錐的錐身和底面的過程中,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及總結各個部分在大小、形狀等方面的聯系,以此發展學生的量感能力。
活動二:觸類旁通,將圓柱和圓錐削成其他圖形,從中感悟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可以用來削的物體,然后將其制作成圓柱和圓錐,安排學生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究,親自動手削一削,將圓柱和圓錐體削成簡單的長方體、正方體等,從中感知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總結體積公式。
設計意圖:基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活潑好動,在數學學習中也渴望接觸新穎好玩的事物,受興趣的影響較大。教師設計此活動的目的是借助生活中比較好削皮的物體,如蘋果、梨等,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此外,教師設計此活動的自的還在于幫助學生完成觸類旁通,即從已經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等知識中衍生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如學生將圓柱體削成長方體,就會發現長方體和圓柱、圓錐的高是一樣的,且長方體的體積是最接近圓柱的,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悟。同時,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將自己制作的圓柱和圓錐拆開,觀察拆開的平面圖形,再結合自己削出來的圖形,探究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這些都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量感能力,使學生養成積極動手實踐和驗證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的數學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四、結論
綜上所述,量感屬于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量感形成有豐富的價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直觀感知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概念。新時代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立足小學數學量感培育的現狀,聚焦生活問題,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入真實物體、組織實踐活動等,促進學生發展量感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曉倩.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建立的策略分析——以《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J].讀寫算,2024(30):85-87.
[2]熊敏.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量感可視化教學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4(25):36-38.
[3]鄭霞.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實踐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24(25):27-29.
[4]陳藝宏.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途徑分析[J].新課程導學,2024(21):87-90.
[5]胡艷英.經歷卷入學習,豐富厘米的量感體驗——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厘米”一課的教學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30):141-143.
[6]周正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路徑[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