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養豬產業中頻發的病毒性傳染疾病,此疾病不僅影響豬的健康與存活,還通過減緩生長速率及降低飼料轉化率間接拾升了養殖成本并削弱了經濟效益。當前畜牧業的迅猛態勢和有效防控豬傳染性胃腸炎可以保證養豬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防控此病需構建全面的管理體系,這離不開養殖從業者、獸醫專家和科研團隊的協同作戰,積極阻斷病毒的傳播鏈并借助科學的飼養策略與正確的生物安全規程縮減豬群染病概率,采用合理的疫苗與治療方案強化豬的免疫屏障與抗病能力。
1診斷
1.1病毒分離鑒定
從患病豬體內提取糞便樣本、腸內容物、空腸與回腸組織,這些材料通過口服的方式直接感染5日齡的仔豬或經預處理后接種至豬腎細胞培養體系中歷經兩代以上的連續盲傳成功分離出目標病毒。之后將分離純化后的病毒再引入仔豬體內進行驗證,此期間密切監測接種豬的臨床癥狀與病理改變,還應在細胞培養層面檢查是否存在細胞病變效應,利用特異性抗傳染性胃腸炎血清對照試驗并進行全面鑒定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1.2熒光抗體檢測病毒抗原
可采集其空腸與回腸的刮取物制備涂片,運用直接或間接的熒光染色技術對這些腸道樣本進行處理并使用緩沖甘油進行固定,之后在熒光顯微鏡下仔細查看樣本。如果上皮細胞及絨毛邊緣的細胞質膜發出熒光,這就說明檢測結果為陰性,此方法高效且非常快捷,能夠在2~3h就可以檢測出報告[]。
2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控技術措施
2.1嚴格引種檢疫
在引進新種豬時應選擇無疫區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區且具備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豬場,對供種豬場過去六個月內的疫病監測報告進行審查保障所有待引進的種豬在出廠前已經接受了全面的疫病篩查,尤其針對冠狀病毒等具有高風險性的病原體,需重點檢測其抗體與抗原以保證種豬群體不攜帶任何潛在的致病因素。在運輸之前對新引進的種豬實施為期48h的隔離觀察同步采集鼻拭子與肛拭子樣本將其提交至具備專業資質的實驗室進行PCR檢測。種豬入場后實施45d的封閉隔離[2],在此期間每日要對種豬的體溫、糞便狀況進行監控。如發生任何異常表現都需觸發即時的應對機制,當所有種豬通過全面檢疫并確認無疫后才可被允許混入本場豬群。保障引種流程的全鏈條可追溯性并應構建詳盡的檢疫檔案管理系統以詳細記錄疫苗批次信息、各項檢疫數據、運輸車輛消毒憑證等信息以確保在需要時能迅速追溯問題根源。
2.2嚴格隔離
發現豬群中有疑似病患要立即將生病的豬轉移到隔離舍,隔離舍必須與健康的豬群完全分隔開以物理屏障切斷病毒傳播途徑。隔離區的選址應當將其單獨建立在生產區的上風方向以盡量減少病毒通過氣流飄散帶來的感染風險,隔離舍的建設還需考慮到飼料輸送和排污處理的專用通道以確保這些流程不會引發交叉污染。針對新建的養殖區域應按照高標準設計雙墻隔離舍兩墻之間的距離應保持在 50m 以上以形成有效的空氣隔離帶以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性,已經存在的養殖區域需要進行必要的改造,應安裝空氣過濾設備以清除空氣中的病毒微粒,設置防鳥網以防止鳥類等野生動物成為疾病傳播的媒介[3]。
在隔離期間我們堅決推行“一人一崗”的責任制以阻斷人為傳播鏈條并降低疫情擴散風險,工具、衣物等必需品實行專區專用制度,嚴禁混用以防止出現交叉感染。同時加強對隔離豬舍的巡查力度每日早晚各進行一次密切關注豬群的精神面貌和排泄物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若發現豬群有異常表現時應立即啟動緊急篩查機制,迅速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在解除隔離前要進行三輪全面的環境樣本檢測,應重點檢查料槽、欄舍地面、通風口等關鍵區域以確保病毒被徹底清除,防止疫情再度暴發。
2.3免疫接種
疫苗選擇需匹配流行毒株基因型,可使用變異毒株滅活苗與弱毒苗進行免疫接種,針對母豬群體建議在分娩前的第六周與第三周分別進行一次疫苗接種以確保母豬在圍產期維持充足的免疫水平以抵御病原體,仔豬在出生后第三天采用鼻腔滴注方式給予弱毒疫苗激活其黏膜免疫系統,之后在21日齡時再肌肉注射一次滅活疫苗以增強其體液的免疫應答。建議在完成免疫接種后的第14天抽取豬的血液樣本用于檢測其中和抗體的水平,如果檢測到抗體的效價低于 1:64[4] 時,則意味免疫效果可能不夠良好此時需要盡快安排補充免疫,這樣能夠及時發現免疫漏洞并調整免疫策略以保證所有豬都能夠獲得充分的免疫保護。疫苗接種時要時刻留意豬群的狀況,發現有發熱、食欲下降等免疫反應時應馬上處理,應確保免疫工作平穩推進以達到預期的免疫效果。
2.4科學消毒
消毒程序按照“先洗后殺再干”的三步科學流程來執行,每當欄舍空出來后先用40 C 左右的熱水加上高壓水槍沖洗全面以清除附著于欄舍表面的有機物殘留,之后采用科學配制地過硫酸氫鉀復合物溶液( 1:200 )用專業噴灑設備將整個欄舍都均勻地噴灑一遍,讓消毒液充分作用30min 把可能藏在里面的病菌都消滅掉。完成消殺環節后,用熱風設備把欄舍吹干直至吹到地面的濕度降到 15% 以下。豬的直接消毒建議使用濃度為 0.5% 的戊二醛溶液并進行霧化處理,每周實施兩次以保障豬群的健康狀態。同時飲水系統的衛生狀況應采取每月一次的消毒措施,使用濃度為3ppm5的次氯酸鈉溶液進行循環沖洗持續時長設定為25min 以阻斷水源潛在的污染風險。在此消毒流程的執行過程中,操作人員應確保消毒劑全面均勻地分布欄舍的每一處細節以避免存在任何的消毒盲區,同時建立消毒效果監測體系,按期進行消毒效果的量化評估并根據結果調整消毒策略。
2.5防止繼發感染
采用口服或注射抗生素的方法如慶大霉素、小檗堿及諾氟沙星等,這些藥物能有效針對并抑制病原菌的增殖以降低繼發感染的萌生與擴散,但僅憑藥物治療不足以全面應對問題,在治療周期內對病患豬實施嚴密的監控,定時進行檢查與觀察以便迅速識別和妥善處理任何繼發感染的初步跡象。另外要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因為抗生素的濫用或不當運用會加速病原菌產生耐藥性,還可能對豬的肝腎功能帶來潛在傷害,因此在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時要全面考量藥物的類型、劑量安排和治療周期。
2.6中藥治療
針對體重25kg的豬采用中藥組合療法,藥劑包含茶葉、陳皮、葛根、炒六曲、炒山楂及酒赤芍,每種成分均為14g以水煎煮后供豬服用,每日一劑。通常在連續治療兩個周期內即可觀察到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仔豬使用相對溫和的藥劑方案,每頭仔豬給予15g的桂圓并加入 200mL 水煎煮直至煎汁濃縮至 50mL ,煎煮完成后去除藥渣并待藥液冷卻后,用胃管灌服或混入飼料中供仔豬自由選擇食用,每日兩次,病情較輕的仔豬能在24h內恢復健康,病情較重的豬在服用兩到三天后也有顯著好轉。針對比較嚴重的豬,取100g黃柏研磨成粉末與 500mL 清水共煮,當藥劑冷卻至適當溫度后用肛門灌注的方式給藥,此藥劑需進行三次煎煮并在治療首日早晚各進行一次,隔日再進行一次。
結語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根源在于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與其發病及傳播機制與飼養管理的科學性、衛生防疫體系的嚴密性等方面密切相關。所以強化豬場的綜合管理舉措采用正確的防控措施是保障豬場穩健運行、實現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龍紹峰,李鳳生,黃雪嬌.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方法及防控措施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3(5):163-165.
[2] 趙玉龍,何平有,劉明超,等.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活疫苗耐熱保護技術的研究[J].中國獸藥雜志,2023,57(2) :12-17.
[3] 和瓊花.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方法與防控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4,44(21):132-133.
[4] 鐘水艷,鄧冬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方法及防控措施研究[J].吉林畜牧獸醫,2024,45(3):34-36.
[5] 哈日巴拉,朝格巴特爾,王志剛.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綜合防治方法[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3,32,(7) :99-100.
[6] 汪斌.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1):155-156.收稿日期:2025-04-14
作者簡介:董欣鑫(1985—),女,滿族,本科,獸醫
師。研究方向:動物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