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深入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愈發緊密。職業教育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就業的重要力量,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占據關鍵地位。構建中國職業教育東盟品牌,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還能為東盟國家培養契合產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進而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跨文化傳播理論聚焦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傳遞與理解的內在規律,從該視角深入研究中國職業教育東盟品牌戰略構建,能夠有效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傳播障礙,實現品牌的高效傳播與塑造。
差異[2]。傳播渠道方面,當前主要依賴政府合作項目和院校自主交流,缺乏完善的市場化傳播機制。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職業教育在東盟地區的社交媒體宣傳賬號粉絲量、教育類展會參與頻次等現狀,與歐美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機構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側面反映出通過非官方途徑了解中國職業教育的東盟受眾占比較低。品牌建設滯后也是突出問題,中國職業教育尚未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難以吸引東盟國家學生和教育機構積極參與合作。此外,技術標準的差異也成為合作阻礙。東盟各國在工業、建筑等領域的技術標準與中國不同,部分領域沿用國際通行標準,使得中國輸出的職業教育技術與當地實際需求難以對接,增加了人才培養與就業適配的難度。
中國職業教育面向東盟傳播的現狀
(一)合作基礎與成果
基于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的優勢,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教育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近年來,雙方在機械制造、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等眾多領域聯合設立大量職業教育合作項目。例如,以中國一越南新能源汽車現代工匠學院為例,2023年由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多方建成。在越南已形成了“1中心3分院”工匠學院辦學模式,服務當地相關產業發展。2021—2024年期間,中國與東盟職業院校開展了至少70個學生聯合培養項目和兩個教師聯合培養項目,創辦了8個職業教育論壇,組成了19個職業教育聯盟,并在東盟建立6個魯班工坊、42個國際產業學院[1]。
(二)現存問題與挑戰
盡管合作成果豐碩,中國職業教育在東盟地區的傳播仍面臨諸多挑戰。文化隔閡首當其沖,東盟國家文化多樣,各國在語言、宗教、教育觀念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顯著
二、跨文化傳播理論視角下的品牌構建要素分析
(一)文化差異對品牌傳播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中國職業教育在東盟地區的品牌傳播有著重要影響。在價值觀念方面,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強調集體協作與長期職業規劃,而部分東盟國家(如菲律賓)的教育理念更側重個體能力展現與即時實踐效果,這種差異可能導致東盟學生對中國職業教育中“團隊項目制”“長線技能培養”等模式的接受度存在差異。教育理念上,中國職業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系統性結合,教學管理強調規范性與過程性考核;而以老撾為代表的部分東盟國家,其職業院校更傾向于靈活的課程設置與寬松的考核方式。例如,老撾職業教育常采用“模塊式教學”,課程內容可根據學生需求動態調整。這要求中國職業教育在品牌傳播中,需通過“項目化學習”“彈性學分制”等適應性設計,縮小雙方對教育模式的認知差距。
8公關世界PRWORLD
(二)傳播渠道與品牌認知
有效的傳播渠道是塑造品牌認知的重要因素。在跨文化傳播中,除了依賴傳統的官方合作途徑外,還需大力拓展新媒體、民間交流等多元傳播渠道。以新加坡為例,其高度數字化的社會環境為新媒體傳播提供了基礎,可借助Facebook、Instagram等平臺,定期推送中國職業教育的特色課程案例、東盟畢業生就業故事等內容,增強品牌親和力。同時,應激活東盟華人社群與留學生群體的傳播價值。例如,泰國華人商會可聯合當地職業院校,定期舉辦“中國職業教育實踐分享會”,邀請在華留學的泰國技術人才分享“技能學習 + 文化體驗”的雙重收獲,以本土化敘事提升品牌可信度。
(三)品牌內容與文化契合
品牌內容與東盟文化的適配度直接關系傳播效果。中國職業教育品牌需強化“產業需求導向”與“文化融合表達”的雙重屬性。以緬甸為例,其珠寶加工產業對玉石鑒定、傳統雕刻工藝需求旺盛,中國職業院校可開發融入緬式玉石文化元素的特色課程,既滿足當地產業技能需求,又通過“文化嫁接”增強品牌認同。在理念傳播層面,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職業倫理與現代職教理念結合,例如,以“工匠精神”詮釋技術追求,通過文化符號的共鳴效應,提升東盟教育界對中國職業教育品牌的價值認同。
三、中國職業教育東盟品牌戰略構建
(一)品牌定位與特色塑造
明確中國職業教育面向東盟的“優質、實用、特色鮮明”品牌定位,結合東盟各國產業布局,精準聚焦重點領域塑造品牌獨特優勢。針對印尼能源產業發展需求,打造專業化新能源技術培訓品牌;圍繞越南制造業升級需求,構建智能制造領域的特色職業教育品牌。以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系列項目為典型,該系列項目依托中國與東盟的地緣和合作基礎,聚焦區域支柱產業,開發特色專業課程,強化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育。其中,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攜手柳工機械印尼有限公司、雅加達國立理工學院共建的中國一印度尼西亞智能運載裝備現代工匠學院,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將企業真實項目嵌入課程,成功打造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職業教育品牌。
(二)品牌內容建設
1.課程體系適配優化
構建適配東盟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深化與東盟國家產業界的合作交流,實時掌握行業動態和技能需求變化,動態更新課程內容。中國與東盟職業院校在教育交流中,可通過切磋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合作教學等方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優化教學模式,使其更貼近產業需求與學生動態化學習需求[3]。同時,開發雙語或多語課程教材,為東盟國家學生學習提供便利條件。
2.師資隊伍跨文化建設
著重建設具備跨文化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增進教師對東盟國家文化背景、教育體系的了解。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培訓項目,提升教學水平與跨文化溝通能力。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系列項目積極開展與東盟國家院校的教師互訪交流活動,選派教師赴東盟國家授課學習、進修深造,同時邀請東盟國家教師來華交流講學,有效拓寬了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視野。
3.實踐教學加強推進
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投入力度,與東盟國家企業合作建立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真實工作場景和實踐機會。開展國際技能競賽、推進校企合作項目等活動,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三)品牌傳播策略
1.差異化分眾傳播
依據東盟各國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需求和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差異化的分眾傳播策略。對于新加坡、馬來西亞這類經濟發達、教育程度較高的國家,重點宣傳高端職業教育項目以及科研合作成果;而對于柬埔寨、老撾等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主要推廣基礎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教育。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精準鎖定目標受眾,提高傳播的有效性。
2.新媒體創新傳播
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品牌傳播創新,搭建官方網站,運營社交媒體賬號。及時更新中國職業教育的最新進展、教學成果、招生信息等內容。制作短視頻、動畫等多樣化宣傳資料,提升信息傳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國際展會推介傳播
積極參與國際教育展會是拓展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方式。在每年于東盟國家舉辦的國際教育展中,中國職業院校可設置特色展位,集中展示先進教學設備、特色課程體系、優秀學生作品等亮點內容,與東盟教育機構、學生及家長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近年來,廣西通過打造“留學廣西”品牌,組織區內各高校參加國際教育展,廣西高校在東盟國家知名度有所提升。
(四)品牌合作機制建立
1.政府層面協作機制
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政府間的溝通協調,共同謀劃職業教育合作政策與規劃,為品牌建設營造良好政策環境。設立專門基金,用于扶持職業教育合作項目、開展師資培訓推動學生交流等活動。積極促成政府間簽訂職業教育合作協議,構建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中國和東盟各國可通過拓展合作機制,如職業教育學歷互認、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體系搭建等,加強彼此間的合作。這些機制可促進雙方的信息共享、經驗交流和資源整合,為新時代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職業教育合作提供平臺和保障[4]。
2.院校間合作模式
大力推動中國職業院校與東盟國家院校開展校際合作,開展聯合辦學、課程共建、師生互訪等項目。共建課程標準和認證體系,實現學分與學歷相互認可,提高中國職業教育在東盟地區的接受度。例如,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在外交部、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的領導下與柬埔寨國立理工學院合作建立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計劃用5年時間將中心打造成“立足柬埔寨、服務瀾湄五國、輻射東盟十國,集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創業五位一體的國際化職業教育中心”。
3.校企協同發展模式
深入推進與東盟國家企業合作,組建校企合作聯盟。企業為職業院校提供實習實訓場地、設備支持以及行業動態信息,職業院校則為企業定向培養輸送符合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通過校企合作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提升中國職業教育品牌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比如,華為公司與老撾多所職業院校合作,將先進的通信技術和認證體系引入老撾職業教育課程,并為當地院校提供技術支持與培訓資源,為老撾培養眾多ICT專業人才。這一合作既助力老撾通信產業發展,也展現了中國企業與職業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成效,提升了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影響力。
四、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的實踐探索與啟示
(一)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的實踐舉措
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系列項目依托地緣優勢,深化與東盟職業教育合作。在專業布局上,緊密對接中國與東盟貿易核心產業,重點發展跨境電商、物流管理、新能源汽車技術等專業。以中國一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現代工匠學院為例,2023年由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與馬來西亞拉曼理工大學、啟迪創新跨境、啟迪之星(馬來西亞)合作創建。
依托該項目,兩校兩企共同培育“中馬職業教育·優在現代工匠”服務品牌,聚焦東盟數字經濟,堅持教隨產出、校企同行,構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提升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主動適應產業變革對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成為境外辦學項目中探索“職教出海”的創新標桿。建設期內,以數字經濟現代工匠學院為實施載體,共建育訓研創數智中心,四方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十百千方”行動計劃、打造“三共同”教學模式,建成一所集教育、產業、科技、人才于一體的數字經濟現代工匠學院。
在品牌宣傳方面,學院積極參與中國一東盟博覽會等區域性展會,打造高質量的對外展示窗口。通過設立富有創意的互動體驗區,集中展出學生在數字經濟、跨境電商等領域的實訓成果與創新作品,充分展現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育人成效。與此同時,學院還借助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推送建設亮點,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傳播,持續擴大職教品牌的受眾覆蓋面與社會影響力。隨著中國與馬來西亞職業教育合作不斷深化,學院正逐步構建起“技術強、實踐優、視野廣”的現代職業教育品牌,在區域發展中展現出獨特的示范引領作用。
(二)對品牌戰略構建的啟示
經過多年的改革創新與發展,中國與東盟各國家高校合作擁有了獨有的教學特色和創新意義的人才培育模式[5]。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系列項目的實踐探索,為職業教育品牌戰略的建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范式啟示。貼合產業需求的專業設置是提升職業教育品牌競爭力的關鍵,基于市場導向的專業設置,可有效增強職業教育的市場適應性,形成差異化品牌競爭優勢,實現職業教育品牌影響力的持續提升。構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搭建多渠道的傳播載體,可有效增強職業教育品牌認可度和行業影響力。政府、院校、企業多方協同合作,形成“政一校一企”戰略發展共同體,為職業教育品牌戰略建構提供制度保障、資源支撐與發展動能,最終實現推進職業教育品牌戰略的精準落地與可持續發展。
結語
在跨文化傳播理論視域下,構建中國職業教育東盟品牌戰略需充分考量文化差異,優化傳播渠道,打造契合東盟需求的品牌內容。通過明確品牌定位、加強品牌內容建設、創新傳播策略和完善合作機制等一系列舉措,能夠切實提升中國職業教育在東盟地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中國一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系列項目的實踐為品牌戰略構建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應進一步總結推廣,持續推動中國職業教育東盟品牌建設,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共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本文系2025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部區共建視域下中國一東盟職業教育國際品牌傳播模型建構及實現路徑》(項目編號:2025KY182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一.中國與東盟加強職業教育合作[N].人民日報,2024-04-12(16).
[2]曾麗娟,李燕萍.中國一東盟職業教育合作的現狀、挑戰與對策研究[J].教育發展與職業教育創新,2024(07):45-47
[3]烏湘.“雙高”建設背景下“多元主體參與”在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構建中的應用[J].成功密碼,2024,(13):117-119.
[4]蒙振海,王鼎騰,梁柳娟.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辦學演化博弈分析[J].西部學刊,2025,(07):108-112.
[5]黃艷芳,覃小春.廣西與東盟國家高校合作辦學的現狀及展望[J].公關世界,2022,(06):14-15.
(作者單位: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