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心理學中,阻抗是指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來自來訪者或治療者的有意或無意的抵抗,從而干擾治療進程的現象。在我國高等教育的長期實踐過程中,心理關注學生本人及其家長有意或無意的抵抗現象普遍存在,這影響了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效能,并對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產生不利影響。針對這類現象,有專家將阻抗一詞的指代范圍拓展為心理健康服務全過程中學生及家長的回避和抵抗行為。
一、阻抗行為的主要表現及不利影響
(一)學生主導型阻抗
當學生處于心理困境時,采用沉默、敷衍或否認等方式來阻滯有效溝通,回避來自教師與同學的關懷。其中部分學生雖已察覺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但他們選擇向學校師生隱瞞真實的心理狀況,獨自尋找潛在的支持渠道。同時,部分家長盡管清楚了解學生的心理疾病狀況,但在幫助學生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卻協助學生對外隱瞞其病情。
(二)家長主導型阻抗
在學生已經主動表露出心理求助需求之后,家長卻認為學生是“小題大做”“意志薄弱”,否定學生的合理訴求,還對學校和學生施加壓力,要求不得按照心理問題的類型進行處理。在學生確診患有心理疾病后,家長對醫生所提出的專業治療建議采取消極態度,擅自為孩子尋找自己認為滿意的治療方案,或在學生的典型異常癥狀有所減輕后,私自要求學生停止治療。部分家長在學生已出現嚴重心理異常表現時仍阻撓專業人員介入,質疑處置建議的公正性、公平性,要求學生通過隱瞞真實感受、謊報身心癥狀等方
式對抗正常的診療過程。
學生及家長的阻抗行為,給學校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造成諸多不利影響:(1)學校難以及時有效地管控學生的心理疾病情況,使心理四級工作體系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給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安全穩定埋下隱患;(2)部分家庭雖采取了一定的隱匿治療措施,對心理疾病發展進行干預,但難以有效把控診療的科學性、規范性,無法保障學生病情的演進方向和趨勢,存在進一步侵蝕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3)阻抗行為阻斷了家校醫之間的必要聯系,導致醫院難以全面客觀地掌握學生心理行為狀態,學校難以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妨礙家校醫多方形成工作合力;(4)部分學生和家長基于自身認知對干預措施進行主觀評判與選擇,導致校醫社在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積累形成的有益經驗及成熟做法無法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而學生在診療過程中的曲折經歷,又會進一步影響家庭對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評價,加劇家庭的阻抗行為[1]。
二、阻抗行為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一)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度問題
科學心理學在我國的普及時間較晚,盡管近年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下,國民心理健康意識有顯著提升,但當前國民心理健康素養整體水平仍然偏低,國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深度以及管理心理健康的能力還處于較薄弱的階段,這一現狀使國民對心理健康還存在諸多認知偏差:(1)污名化問題較為突出。部分家庭尚未充分意識到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將各類心理疾病片面歸結為精神病性癥狀,認為心理疾病是嚴重的、不可治療的“絕癥”,對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歧視現象,并由此對身邊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情況產生強烈的羞恥感和抵觸感;(2)存在對心理學的偽科學認定。由于當前技術手段的限制,心理咨詢、檢查和診斷主要依賴于交流以及量表做題等方式,這與國民對醫療領域的常規認知存在差異,導致部分家庭對心理學的科學性產生懷疑,認定其屬于偽科學,將心理咨詢等手段視為通過晦澀難懂的方式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夸大并過度解讀,將其等同于主觀、武斷地對學生進行負面歸類和貼標簽的行為;(3)將心理健康問題認定為意志品質問題。一些家長把青少年常見的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癥狀等同于意志軟弱,將雙向情感障礙、人格障礙等嚴重心理問題視為學生個人的性格特點,難以理解心理疾病的典型癥狀表現,認為通過談心談話、加強教育和自我調節等方式可以正確處理心理疾病相關情況,忽視心理疾病可能惡化的風險。
(二)環境壓力和潛在風險問題
除社會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偏差所形成的客觀壓力外,還存在著因家長和學生性格特質而形成的主觀壓力:(1)個人隱私問題。因為心理咨詢、診療和幫扶需詢問大量的個人和家庭信息,且部分信息涉及個人和家庭的不良行為,影響家庭的社會地位,所以有一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服務過度侵犯個人隱私,抗拒配合專業人士的正常工作,在與家庭聯系緊密的學校師生前表現尤為明顯;(2)家庭教育問題。我國歷來重視家庭教育,在此文化背景下,部分家長主動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歸因于家庭環境,引申為家庭教育的失敗,拒絕面對外界對自己家庭的指責,抗拒尋求外部幫助;(3)學生發展問題。對心理疾病治療的長期性和復雜性缺乏足夠了解,認為公開承認心理疾病對學生后續發展存在不利影響,而長期的藥物治療也會對學生的學業產生不良影響,易因短期利益而抵抗和干預正規治療。
(三)家庭的心理偏差問題
家庭心理偏差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過程中發揮著復雜且重要的作用,不僅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產生直接影響,還決定著家庭對待心理健康服務的態度。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1)家庭對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認知存在偏差。部分家庭認為只有醫生才具有較高的專業度和權威性,質疑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能力,對學校給出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估結果和處置建議持否定態度。此外,部分家庭對學校推薦合作醫院的行為表示質疑,懷疑學校出于逐利目的推銷醫療資源,進而產生抵觸情緒選擇拒絕配合;(2)家長自身心理偏差問題。部分學生產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可追溯至家長,少數家長更是自身存在明顯的心理異常癥狀。由于家長的認知和自尊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在與家庭的溝通過程中面臨極大阻力。
(四)心理健康服務的效能問題
當前我國在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和探索中仍存在諸多不足,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手段還相對有限,工作的效能尚存較大提升空間,這都對家庭態度產生不利影響:(1)心理診療手段有限。在心理評估、臨床診斷及心理咨詢等重要環節,言語交流是主要手段,可視化的科學輔助辦法相對匱乏,盡管量表測評方式具有一定科學依據,但其實質性差異并不顯著,這一情況影響著社會對心理診療的整體評價。同時由于無法有效排除主觀因素干擾,直接影響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的有效性;(2)臨床治療手段局限。目前臨床針對心理疾病的治療主要依賴口服藥物。在處理中高風險學生心理問題時,學校難以充分解釋要求其住院治療的必要性,易招致家庭的誤解。同時,部分治療藥物的副作用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和反應能力,這與學習的內在要求存在矛盾沖突,容易引發家庭的抵觸情緒;(3)治療周期及復發率。心理疾病具有易復發的特點,部分家庭在與心理疾病的長期抗爭過程中逐漸喪失耐心與信心,在當前心理疾病呈現低齡化發展態勢的背景下,部分家庭在學生踏入大學校園前已與心理疾病抗爭多年,過往的經歷對其配合度產生了不良影響[2]。
三、對校醫社協同機制的建議
家庭的阻抗行為嚴重影響著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但阻抗行為的廣泛存在也說明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還存在諸多不足,其關鍵點是學校、醫院及社會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無法滿足家庭所需,難以幫助家庭有效解決因學生患心理疾病而面臨的各類突出問題。堅持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中心,持續優化校醫社在心理健康服務領域的協同機制,切實解決家庭所面臨的現實困難,對消解家庭阻抗、提高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整體效能有著積極意義。
(一)持續優化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
學校要發揮在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從學生、家長和文化等多維度營造科學、和諧、友善的環境氛圍:(1)做好提前教育。在高校的網絡迎新階段即對家庭開展心理健康的宣傳普及工作,讓家庭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整體現狀和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減輕學生和家長到校前的防備心理;(2)做好普適教育。在學生進校初期積極推進普適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對心理學生家庭造成首因效應的負面影響。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教學質量,在學生中迅速普及科學的心理健康管理理念。積極通過家長會和家長課堂等方式加強家長教育,完善其育人理念,普及心理異常表現的識別技巧和干預策略;(3)做好體驗教育。在新生報到期間,加大對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宣傳展示力度,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降低新學生家庭對新環境的適應難度。經常性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活動,不斷擴大工作的覆蓋面,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4)做好朋輩教育。加大心理健康服務的朋輩隊伍建設力度,通過系統教育培養和強化朋輩隊伍的工作能力,提高朋輩隊伍在宣傳、管理和協同處置等環節作用發揮的效能。
社會要從氛圍營造和技能普及兩方面為家校工作提供支持:(1)進一步加大宣傳普及的力度。針對當前國民中仍廣泛存在的對心理健康的誤解問題,有關部門需要繼續加強心理健康的宣傳普及工作力度,引導國民重視和正視心理健康,樹立涵蓋身心雙維度的健康觀,營造理解、包容的社會氛圍;(2)進一步強化宣傳普及的效能。常態化組織精神衛生領域的醫護工作者走進基層社區,充分發揮其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專業作用,在宣傳普及過程中不斷增強國民識別和處置心理異常表現的能力,提高國民的心理健康素養。
(二)持續優化心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
學校教育應將立德樹人貫穿于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全過程。針對心理疾病易復發的特點,以及部分治療藥物對患者的思維能力和記憶功能產生不良影響的特性,學校需要制定貼合學生及其家長實際需求的學業管理幫扶制度,構建起完善的心理學生學業支持體系,保障處于疾病復發期和治療期的心理學生學業進程不受過多影響。對于患病程度較重的學生群體,學校應為其有針對性地強化全過程生涯教育指導工作,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人職匹配關系,作出合理的職業選擇,同時幫助學生提升專業技能水平,積累工作經驗,培育和增強職業核心競爭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社會有關部門應提供系統的保障措施,支持學生社會功能的恢復與強化:(1)加強治療保障。充分考慮當前環境氛圍下心理學生家庭的隱私問題,在精神衛生科室的區域設置上給予專門考量。持續優化精神衛生疾病的醫保政策,充分考慮心理疾病治療周期長、易復發等特點對家庭產生的經濟負擔,適當擴大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2)加強康復支持。有關部門需要探索在醫院、學校和社區等地建立專業的心理康復中心,由專業人員開展認知訓練、社交技能訓練等康復項目,并為家長提供指導培訓,為重度心理疾病學生的康復提供系統化服務;(3)加強實踐支持。牽頭組織醫院、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等多方合作,為重度心理疾病學生設立實習實踐基地,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崗位和機會,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為他們適應社會提供有力支持;(4)加強就業保障。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心理疾病患者不受歧視,享有同等就業機會。探索給予吸納心理學生就業的用人單位一定的政策優惠,提高企業的積極性。針對心理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構建專門的就業支持體系,提供全生涯就業培訓、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適應社會變化。
(三)持續提升心理健康服務效能
高校應不斷提升自身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專業能力,加強心理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培訓,提高其對學生心理狀態識別和評估的精準度,提升其在育人背景下處置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業務水平;(2)加強心理服務全平臺建設,在傳統咨詢室的基礎上,補充完善網絡、電話、朋輩咨詢和測評等路徑,拓寬服務渠道,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3)提高專任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干部隊伍在指導幫扶心理學生時的專項技能,強化師生隊伍的心理健康服務技能培訓;(4)加強與專業醫院、科室的合作,除轉診機制外,完善專家到校坐診、線上問診機制,便捷學生和家庭的不同需求,確保學生得到及時有效地幫助。
社會有關單位應針對當前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的學校、家庭的主要痛點,從法規、政策和資源等多方面加強支持保障:(1)完善和明晰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家校社醫各方在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中的職責義務,規范對異常情況的處置標準和要求,從而為心理健康服務的具體實踐提供指導依據;(2)在醫療欠發達區域加快建設心理專科科室,降低學生、家庭和學校獲取專業服務的難度,同時培養更多的精神衛生人才;(3)加快精神衛生領域的探索研究,進一步捋順心理學與醫學在心理健康體系的理論體系和實操關系,明確精神心理領域的準入標準,減少無謂干擾因素對心理健康服務的影響。
結語
在當前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理阻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阻礙著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推進。校醫社各方需要秉持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理念,不斷探索創新協同模式,緊密協作,積極作為,切實解決心理學生和家庭所面對的實際問題,以更專業、高效的服務體系助力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推動社會整體心理健康的進步。
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心理關注學生的校家社協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3JY040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傅小蘭,張侃.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2]岳榮榮.家校社共育視域下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路徑研究[J].公關世界,2025,(08):33-35.
(作者單位:武漢東湖學院法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