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個友好、和諧、充滿支持的環境對于兒童的身心健康、認知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面對城市發展與兒童行為需求間的矛盾,1996年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倡議在聯合國第二屆人居環境會議上提出,建議將兒童的根本需求納入社區與城市規劃中,并宣布兒童的福祉是評價健康城市環境、民主社會和政府治理水平的最終指標[1。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已正式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并將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強校外活動場所和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完善兒童公共服務設施[3]。
社區生活圈在充當兒童日常生活最頻繁使用的物質載體的同時,也構建了社會空間場域中的教育生產機制,其對兒童的身心健康、行為引導及人格塑造均有直接效用。社區生活圈是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基礎與重要載體,社區戶外活動空間是友好型兒童社區的主要構建要素與實現路徑[4。一些學者指出兒童活動空間呈現出場地缺乏且分布不均、游樂設施數量與種類不足的狀況[5。部分社區環境因子與兒童行為特征的相關性研究表明:功能設施、土地開發強度、建筑密度和道路形態等均會影響兒童戶外活動的積極性,活動場地的功能配置與布局也會影響戶外活動強度和時間[。由此可見,當前兒童社區空間優化研究多聚焦于物質層面的基礎性功能,如環境安全性、舒適性、可達性以及功能性等,這些研究對于提升社區整體品質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精神層面,如空間對兒童的親密性、趣味性及其對鄰里關系、社交能力的影響等探討尚顯不足。
本文強調在社區空間優化過程中,應重視環境親密性與趣味性的營造,同時注重鄰里關系維系與社交能力培養。通過將社會交往融入空間環境的建構中,逐步實現抽象的物化空間向具有情感共鳴的人化空間轉變,這一研究方向不僅符合社區發展的實際需求,也對于推動社區空間兒童友好度優化的深度具有積極意義。
一、“三位一體”兒童成長環境
社區環境作為城市社區或鄉村的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作為兒童活動的主要場所,設計時必須結合兒童的活動行為特點。兒童的活動場地需要匹配一些硬件設施來實現舒適性需求,如供兒童休息的座椅、供兒童使用的飲水臺、洗手池等;同時,還應選擇合適的綠植,以便天氣炎熱時起到遮蔽陽光的作用或親近大自然的自的。
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互動和關系都在社區中展開,社區通過提供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社會福利和服務,幫助家庭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同時,社區還為家庭提供安全、舒適、宜居的環境,讓家庭成員能夠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應當將家庭教育情況作為重要內容”。
兒童友好社區生活圈,即將兒童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發展特性與社區社會環境特質相結合。它不應是靜態的,應該是動態的過程友好,兒童如同對待朋友一般對待社區社會環境,利用適當環境進行分享,不斷激發出兒童友好的行為活動,逐漸發展出友誼關系,此時,社區社會環境成為給予兒童“情感支持”的場所。
“三位一體”兒童成長環境中,社區自然環境,既能讓孩子在其中玩耍,又能對孩子的生命安全起到保護作用。社區社會環境如沿街的店鋪以及他人活動為兒童提供了接觸社會的機會,擴大了兒童與社區的接觸面,并作為社區與兒童之間的樞紐,促進兒童與社區間的交往[,而社區的文化屬性,使孩子們在進行社區活動時能夠接觸到本地傳統文化并產生認同感[8。家庭成員應主動、積極參與社區的各種活動,與社區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形成高效、優良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三位一體”兒童友好社區環境不應僅滿足物質層面的友好,更應發展為關注兒童心理和行為特性,尊重兒童與自然環境互動、具有游戲天性、豐富精神世界的“場所友誼”。
二、“三位一體”兒童成長環境面臨的挑戰
自然環境是兒童成長的天然樂園,對于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自然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城市的擁擠、環境的污染以及戶外空間的減少等問題限制了兒童接觸自然的機會,剝奪了他們享受自然之美的權利。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課堂,現代家庭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父母工作繁忙,缺乏與孩子的溝通;家庭氛圍緊張,親子關系疏遠;教育方式單一,缺乏個性化指導等,這些問題都可能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世界中充斥著良莠不齊的信息,存在效仿暴力、沉溺游戲、逃避社交等潛在危害,這些都可能對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潛在威脅。此外,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學業壓力、人際關系等問題也可能導致幾童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
社區自然環境的不足、家庭教育質量的參差不齊,以及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影響,均構成了阻礙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的因素,并進而威脅到兒童的身心健康,這些挑戰在社區微單元層面表現尤為明顯,但同樣地,它們也可以通過社區空間優化等針對性的策略進行改善。
三、優化社區空間兒童友好度的具體策略
社區空間優化是一個綜合性、多層面的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支持和引導。在推動社區、家庭與政府力量的融合協作方面,需要以嚴謹的態度、穩重的心態和理性的思維方式來規劃和實施各項策略。這種融合并非簡單地相加,而是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實現各方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一)構建高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利用多元化平臺推廣社區活動
為確保信息的迅速、準確傳遞,各方需定期召開信息交流會議,以共享工作進展,構建信息共享平臺,促進各方之間的信息透明度和及時性,見圖1。為擴大社區活動的參與度和影響力,需充分利用業主微信群、社區公眾號和小區公告欄等多元化平臺,通過邀請政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居民委員會成員和物業負責人加入微信群和社區工作群,確保活動信息和通知的及時發布、動態展示、定期公示、實時反饋。
(二)明確各方在協作中的職責和角色,確保高效協作順利進行
政府應發揮其在政策制定、資金扶持、監督評估等方面的主導作用,為社區和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助推構建“三位一體”兒童成長環境,見圖 2 社區應發揮其基層治理的優勢,通過組織各類活動、提供公共服務等方式,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家庭則應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為家校社創新協作出一份力。社會組織則可以為社區和家庭提供專業服務和資源,彌補政府和家庭的不足。企業可以通過捐贈資金、提供技術支持等方式支持社區發展;社區學校可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居民也可以參與社區義務勞動、關愛弱勢群體等志愿服務活動,為社區和家庭的和諧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及時解決資源分布不均、家庭參與動機不足等問題,組織多樣化活動形式
社區應通過各種渠道宣傳活動或直接與家庭進行溝通,吸引家庭參與;活動設計應考慮家庭參與便利性,盡可能提供多樣化活動,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例如,設計適合幼兒階段孩子的活動、中小學群體的活動等;定期召開家庭交流會,讓各個家庭有機會相互了解、分享家庭教育經驗,從而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和信心。
(四)重視活動組織工作任務分配與持久性維護,提前做好規劃與風險控制
應高度重視活動工作人員的選拔工作。首先,鼓勵社區內部的居民積極參與志愿者招募,這些居民通常對社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為社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公開招募、面試和選拔,能夠找到具備責任心、熱情、良好溝通能力以及一定組織能力的志愿者。此外,積極尋求與社區外部的合作伙伴建立聯系,如當地的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吸引更多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為了確保社區組織活動的持久性發展,一方面,緊密圍繞社區居民的需求和興趣制定活動主題和內容,注重提升活動的創新性和多樣性;一方面,尋求與合作伙伴的長期合作與共同發展,共享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而為活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最后,還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和完善活動組織方式,提升社區活動的品質和效果。
(五)建立科學評估機制,定期評估協作成效并進行總結
通過評估,可以了解協作的進展和問題所在,及時調整和優化協作策略。同時,評估結果也可以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見表 1
四、兒童友好環境建設的創新實踐與總結
(一)政策引領,社區牽頭資源整合,豐富社區居民生活
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為兒童友好環境建設提供有力政策保障。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社區開展兒童友好型活動和設施建設。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措施,鼓勵更多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到兒童友好環境建設中來,形成政府、社區、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二)家庭參與,社區活動豐富多彩,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應當毅然決然地摒棄陳舊的“填鴨式”教育方式,應當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利用游戲活動和實踐探究的方式,點燃孩子們內心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火花。家庭應該摒棄那種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轉而注重孩子的興趣、特長和潛能的發掘。通過融入自然、社會等多個領域,家庭教育可以讓孩子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培養他們的社會化能力和多元化興趣。
(三)兒童經驗,自然環境升級改造,實踐體驗教育推廣
社區可通過組織、舉辦戶外探險、環保志愿服務、自然游戲等活動,引導兒童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的懷抱,與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體產生聯結,為兒童提供了深入了解自然、感受大自然生命力的寶貴機會,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兒童友好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構建全面,深入,細致的三維環境觀,為兒童創造一個更加友好、和諧的成長環境,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結語
本文通過探討兒童日常活動行為特征與社區環境、社區生活圈及家庭教育環境的關聯性,提出了基于“三位一體”環境改善的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策略,不僅從物質層面關注社區空間的安全性、舒適性和功能性,還從精神層面強調了環境親密性、趣味性以及社交能力的培養,為兒童友好社區的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實踐路徑。通過構建高效的信息溝通機制、明確各方職責、組織多樣化活動、優化資源配置以及建立科學評估機制,為社區空間的兒童友好度優化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策略。然而,兒童友好環境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自然環境破壞、家庭教育質量參差不齊以及社會環境的復雜影響等。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深化對兒童心理需求的理解,探索更多創新實踐模式,推動政府、社區、家庭和社會組織的協同合作。同時,應加強對兒童友好環境建設成效的長期跟蹤評估,確保各項策略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
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科研課題《提質培優視角下職業教育課堂生態構建與實施研究》(課題編號:2022-5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揚,關經純,錢才云,基于行為特征與心理需求的兒童友好型社區戶外活動空間研究[J].中國園林,2022,38(07):115-1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2025-06-2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王洋.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記者[N].中國人口報2021-03-15.
[4]翟寶昕,朱瑋.大城市兒童戶外活動的時空特征研究一以上海為例[J].城市規劃,2018,42(11):87-96.
[5]陳思鍶,楊崗,劉磊.對我國城市兒童戶外活動空間配置研究的思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09):103-108
[6]林晨薇,韓西麗,范京,土地開發強度對兒童戶外體力活動的影響:以深圳市為例[J].城市規劃,2018,42(11):97-101.
[7]劉麗萍.《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解讀及其實踐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4,(15):81-83.
[8]周俊戎.兒童友好型社區街道外部環境設計研究[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2,(20):146-148.
(作者單位: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