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在英語作文里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當年的高考英語作文題就是《幫李華寫一封信》。
之后的這些年里,各地區的模擬試卷也好,高考試卷也罷,李華總是頻頻出現,要大家幫他寫這寫那。據統計,從1995年至2019年,李華光是在高考試卷里就出現了108次。
至于為什么用李華這個名字,一位參與過命題的老師曾表示:主要就是因為這個名字足夠大眾化。
首先,“李”是一個很常見的姓氏。
成文于北宋初期的《百家姓》,一開頭就是“趙錢孫李”,可見當時李姓之多。現如今,李姓依然是大姓。
其次,“華”這個字是取名時的常見字。
取名時,華這個字指我們的祖國,有用單字華的,也有用建華、愛華、耀華等的,寄托了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寓意。
近年來,類似建國、建華的名字在年輕一代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在名字中,華依然不算冷門。李華這個名字也在一代代學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名字大眾化,曾參與命題的老師還表示:“李華這個名字,寫起來比較方便。”
五大姓氏——王、李、張、劉、陳,寫在英語作文里的話,分別是Wang、Li、Zhang、Liu、Chen。其中,Li寫起來字母最少,長度最短,不僅能減輕學生的寫作負擔,也能節約閱卷老師的時間和精力。
也就是說,要找到一個像李華一樣又好寫,又大眾,又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名字可不容易。既然前人已經想出了李華,干脆就“代代相傳”。
選擇李華出現在英語作文里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李華的拼音Li Hua,寫在英文作文里,比較適配。
一方面,李華的漢語拼音Li Hua,每一個聲母和韻母,在英文里都有對應的、發音相同的輔音和元音,并且在拼寫上也完全對應。
20世紀50年代,包括周有光在內的一群語言學家開發了漢語拼音系統,用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的規范讀音。
不過,雖然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兩者不完全一樣。例如,英語里的q通常作[k]音,x通常用來表示單詞中的[ks]音。如果有人的名字里帶這兩個音,用拼音轉寫成英語后,對于非漢語母語者來說,就很容易讀錯。比如,有人名字里有“皓曉”,用漢語拼音寫出來就是haoxiao,用英語很容易就會被誤讀。
更別提有些漢字的發音,像是ji、zi之類的,英語里壓根就沒有。外國人一讀出來,發音千奇百怪,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們是在叫你。
所以很多名字的漢語拼音里帶j、q、x的留學生都表示,出門在外,要么給自己取個英文名字方便外國人稱呼自己,要么看到外國人一臉疑惑地發出一些奇怪的音,大概就可以判斷出是在叫自己的名字了……
而李華這個名字的讀音,外國人也能“hold住”。
李和華的聲母,在英文里有對應的輔音[l]和[h];李的韻母,在英文里有對應的長元音[i:];華的韻母,雖然沒有完全對應的英文雙元音,但也可以拆成[u]和[ɑ:]兩個元音的組合。
另一方面,李華不會引起什么歧義。
花樣百出的中文名字,按拼音轉寫成英文后,也可能造成各種各樣的誤會……
比如,此前就有一位在美國留學的網友發帖稱,自己的中文名字叫詩婷,但是這么詩情畫意的名字,到了美國之后,就變成了shiting,和英文里的shitting(大便)十分相似。
生日那天住酒店時,酒店送了她一份蛋糕,蛋糕上面寫了生日祝福的話語,但在對她的稱呼Ms. Shiting后面加了個意味深長的省略號。這位名叫詩婷的網友表示:“可能酒店服務員也是掙扎著寫下了這幾個字,那3個點應該是他想對我說的話。”
另一位叫依婷的女生表示,自己的名字讀起來和英文eating(正在吃)幾乎一模一樣,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大胃王”一類的形象。
如果只是名字奇怪的話,退一萬步說,好歹還可以改名,有些人則是姓氏容易引起誤會。
有網友表示,自己姓佘,拼音寫出來就是She,英語里的人稱代詞她也是she。如果是女生還好,男生姓佘的話,在被人介紹時,人家就要說“He is She”,按照字面意思翻譯過來,就是“他是她”。
相應地,如果有女生姓何,那就變成了“She is He”,直譯過來就是,“她是他”。還有的女生姓滿,用英語自我介紹,就是“I am Man(我是男人)”。
相比之下,李華無論是姓、名還是連起來的姓名,在拼寫和發音上都不會引起什么誤會,是個很適合轉寫成英文的名字。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眾號“壹讀”,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