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組織編寫了《小學語文綜合評價指南》,在一年級學業質量要求中明確將“漢語拼音\"放在\"識字與寫字”一欄下面,并提出要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等要求。在“閱讀與鑒賞”一欄,要求學生能借助拼音、圖畫等閱讀淺近的兒歌集和圖畫書,樂于與他人交流等。這些都表明了漢語拼音輔助識字、閱讀的工具作用。
一年級上冊教材中,拼音單元的編排具有拼音為主、漢字為輔、識字與拼音學習緊密結合的特點,并且漢語拼音單元編排的生字不是孤零零地出現,而是被置人語境之中。如置入一組詞語中,用以表現某個場面或意境;置入兒歌中,展現一幅畫面。這些兒歌富有韻律感,朗朗上口,適合大聲誦讀。學生可以在誦讀中有效習得字音,感受漢語的音節之美。兒歌中對擬聲詞、疊詞等的使用也增強了趣味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其次,兒歌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如《在一起》傳遞了團結合作、友好相處的精神,《洗手歌》蘊含了要講衛生的意識等。
一、聚焦真實學情,分析問題現狀
漢語拼音是學生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可以輔助學生閱讀與寫作,其重要性不可小靚。對于多數小學生而言,學習漢語拼音往往是他們學習旅程中首個需要克服的難點。在入學后的一至兩個月內,學生須掌握漢語拼音字母的拼讀、書寫及相關規則,這對于他們來說并非易事。根據觀察發現,學生拼音學習現狀主要呈現三個現象:
第一,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在拼讀、識字以及文本理解等關鍵閱讀技能上,往往表現出相對薄弱的狀態。拼讀方面,他們可能尚未完全掌握拼音系統的復雜規則,導致在將拼音轉化為漢字時頻繁遇到困難;識字量有限直接制約了他們對文本內容的全面理解;而理解能力的不成熟,更是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難以準確把握文章主旨,影響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通過對一年級學生的日常讀書情況進行觀察以及對家長的問卷調查分析,筆者對本校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水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據調查顯示,有 24% 的學生能夠依靠拼音獨立閱讀繪本或帶拼音的兒童書籍; 46% 的學生因認識的字較少,通常需要父母的協助才能完成部分閱讀任務;剩余 30% 的學生由于識字能力有限,更傾向于閱讀圖畫類書籍。
第二,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未得到有效激發與培養。他們對于自己喜愛閱讀的書籍類型、有效的閱讀方法以及閱讀目的等,均缺乏一個系統而清晰的認識。這種閱讀認知的缺失,不僅使學生的閱讀活動盲目且低效,還可能導致他們對閱讀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其長期的閱讀習慣與興趣培養。
第三,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所發揮的作用尚顯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師可能過于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另一方面,家長也可能因忙于工作等原因,未能給予孩子足夠的閱讀陪伴與指導。這種閱讀引導動作的相對缺失,無疑對一年級學生閱讀習慣的建立與發展帶來不小的障礙。
基于以上現狀,筆者認識到拼音教學評價需要進一步改進,因此,結合學校特色,采用了“春蠶播音臺\"教學評價形式,以強化對學生拼音學習的評價。
二、巧設評價情境,趣測拼讀能力
1.主題真切,情境合適
用漢語拼音閱讀,只會讀一個個音節還不夠,因為我們說話是一句句說,而一句話又是由若干個詞組成的,詞是語言中有意義的能自由運用的單位。如果沒有認詞讀句的能力,閱讀也無法進行。所以在評價認讀字母、音節的同時,還要評價學生借助拼音讀整句話的能力。
結合本校一年級秋游這一情境,設置“文明安全我知曉\"和“秋日風景我來賞”兩個主題,每個主題下各挑選短小、通俗易懂且符合一年級學生認知規律和語言發展規律的九首兒歌。在篩選兒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初始選定的兒歌對一年級學生的拼讀能力具有挑戰性。鑒于此,我們采取了科學的調整策略,適度降低了兒歌的復雜度,旨在為學生構建一條更為順暢的閱讀學習路徑。我們還為每一首兒歌的所有漢字標注了拼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旦遇到生字,便能即時借助拼音識字,從而極大地增強他們獨立閱讀的自我效能感與信心。
2.路徑清晰,規劃細致
在活動中,參與評價的學生遵循指示牌的引導,有序抵達測評區域。他們在兒歌展板前,根據個人興趣自由選擇一首兒歌作為測評內容。隨后,步入準備區進行必要的預熱與練習。待準備就緒,依次登臺朗讀所選兒歌。測評教師則依據學生的表現,包括主動拼讀的態度、拼讀準確性、閱讀流暢度等方面,進行專業而全面的評估,并根據測評標準在評價卡上為其蓋上相應的能量章(見表1)。
3.及時反饋,明晰方向
(1)拼音拼讀意識欠缺。在測評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在面對生字時,未能自發地運用所學的拼音知識進行拼讀。這種現象反映出學生在拼音與漢字之間的轉換意識尚未完全建立,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和強化,以促進其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
(2)拼讀熟練度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教師的提醒下,學生開始嘗試借助拼音進行拼讀,但學生在拼讀時顯得較為生疏,速度較慢,且容易出現錯誤。這表明,在拼音教學中,加強拼讀練習、提高拼讀熟練度是當務之急。
(3)拼音表達差異明顯。測評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表達個人收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拼音表達上展現出了顯著的差異。部分學生能夠準確、流暢地運用拼音進行表達,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出現了拼寫錯誤,甚至表達內容混亂,這反映了學生在拼音掌握程度及語言組織能力上的不均衡。
三、實施多樣策略,助力閱讀 起航
此次評價過程也讓我們再次思考拼音、識字與閱讀之間的關系。其實,拼音讓學生在通往識字的道路上多了一條途徑。一年級學生書面語言落后于口頭語言,剛入學的學生,大部分識字量不是很多,尚處于父母讀、孩子聽的階段。通過漢語拼音的學習,學生開始借助拼音閱讀,逐漸走向親子共讀,慢慢實現獨立閱讀。這個過渡階段,教師可以著力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聯系生活,創設多樣性拼讀實踐
在生活、課堂教學、作業中,多樣化地反復練習拼音的拼讀,可以讓學生靈活運用拼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將拼音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實踐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拼音知識,為流暢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人和物進行拼音教學。如在派發“拼音身份證\"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為家庭成員和家庭物品配上拼音名字,如“bαba\"(爸爸)“shubao\"(書包)、“shuibei”(水杯)等。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在頭腦中搭建起一座抽象符號和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讓枯燥的漢語拼音變得活潑而形象,學習過程變得生動而美妙。
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校園資源的無限潛力,構建一個活生生的拼音實踐樂園。如在校園內設置拼音標識牌,用拼音標注教室、圖書館、操場等場所的名稱;在黑板右側用拼音展示當天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拼音,增強對拼音的熟悉感和運用能力。
2.打通課內外,注入拼音學習新活力
學習漢語拼音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閱讀。拼音教學后面都編排有謎語、兒歌、童謠等閱讀材料。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進度,還可為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如在學習“ai、ei、ui\"三個復韻母時,除了學習書上的歌謠《小白兔》,筆者還拓展了相對應的課外讀物《小乖乖》:“小乖乖,自己睡,脫掉衣服蓋好被,鞋子床前擺整齊,睡覺不用媽媽陪。\"其中,乖(guai)、睡(shui)、蓋(gai)、被(bei)、擺(bai)五個字的韻母都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內容。
嘗試閱讀整本書是2022年版課標對第一學段學生提出的新要求。而具有趣味性、淺易性和音樂性特征的兒歌、童謠,天然吻合低年級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需要。為此,筆者選擇《讀讀童謠和兒歌》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
根據兒歌、童謠與童詩的文體特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以啟讀課、賞讀課、創讀課三種課型推進整本書閱讀。其中,啟讀課讓學生以多種趣讀方式讀讀兒歌、童謠,體味閱讀的快樂,激發閱讀興趣;賞讀課讓學生通過漫游童詩樂園,讀讀比喻詩、問答詩、故事詩等;創讀課讓學生展示自己編創的主題詩集,舉行朗誦會,將自己最喜歡的歌謠與詩畫出來、讀出來、演出來。同時為了激勵學生堅持閱讀,可以在讀一組兒歌前下發一張閱讀單(見表2),讓學生邊讀邊記錄,讀完一組后,舉行一個表彰儀式。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深人理解和積極遵循2022年版課標的核心理念,密切關注教材單元編排的獨特性與科學性,把握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與難點,確保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在此基礎上,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綜合運用多種寓教于樂的教學策略,逐步引導學生從基礎的拼音認讀到自主閱讀,讓學生在一步步的進階中深切感受到閱讀的無窮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閱讀的濃厚興趣,最終使閱讀自然而然地融入其日常生活中,成為其不可或缺的良好生活習慣。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柯橋區華舍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