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進入數智時代,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和信息服務功能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向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的跨學科服務成為數字時代圖書館重要功能,如何實現多學科知識資源的深度整合,如何針對海量信息數據資源挖掘實現知識創新,為科研決策、科技創新、課題組織、基礎學科研究提供有效的跨學科服務支持已成為當前圖書館智慧知識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學科服務發展趨勢和實踐效果也受到了學者廣泛關注。跨學科服務不僅涉及各類學科知識、圖書館資源組織、信息管理、數據共享、跨學科研究和知識創新,也關系到如何更有效滿足用戶學科信息服務需求和用戶滿意度、參與度、知識創新體驗度的提升。因此,建立智慧、高效、精準的且能為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提供有效支持的跨學科服務模式對提高圖書館學科服務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知識創新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本研究系統回應了圖書館資源整合不足、知識創新能力薄弱等現實問題,所提模式通過技術賦能與需求精準匹配,提升了圖書館資源利用效率與跨學科服務效能,為高校科研決策、學科交叉創新提供了體系化支持。
1圖書館跨學科服務研究現狀
近年來,融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的圖書館跨學科服務在高校學科研究、信息資源組織管理、資源共享、知識創新、資源整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信息共享渠道、資源整合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分布式數據庫為高校科研人員和讀者提供多種資源和服務,支持學科資源整合、知識創新和學科發展,使高校的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升。Faten等[在研究中指出,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依靠數字智能技術、認知技能和學習經驗,圖書館建立了“以用戶個性化需求滿足”的學科信息服務體系,這種服務模式稱為個性化知識服務,盡管這種以用戶個性化需求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在圖書館已得到了全面應用,但相應的信息技術系統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個性化學科服務,其應用的多核處理器作為高性能計算基本節點,為實現精準、高效、高性能、低功耗的個性化學科服務奠定了基礎。隨著高校跨學科研究日益多元化、復雜化、抽象化,面向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的“數智圖書館”及全域化的跨學科服務模式是圖書館未來發展趨勢。這種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滿足用戶隨時隨地學科信息認知檢索和知識聚合創新的需求。徐春等[2]對圖書館跨學科服務中高校學科建設趨勢、跨學科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圖書館需要通過學術評價、知識創新、專利查新、科技查新、課題研究、學術出版等方式拓展學科服務。袁淑艷等[3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圖書館跨學科服務現狀進行了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圖書館在學科服務上還存在著學術資源文獻不足、學科數據共享不到位、自建特色學科數據庫不足、學術資源挖掘深度不夠、知識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并針對圖書館學科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大數據資源整合開發、應用知識發現技術推進知識創新、擴大學術資源搜集渠道、強化館員隊伍建設、提高館際學科資源信息交互共享能力等實用性建議。鐘歡等[4]從“雙一流”學科建設視角歸納出圖書館跨學科服務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科服務制度體系建設不完善、學科服務內容不深人、學科館員隊伍體系建設不完善、學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不深入等問題,從完善學科館員隊伍、跨學科服務制度、跨學科服務技術機制、學科信息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解決策略。賽哼等[5]從“雙一流\"政策角度對圖書館學科服務職能轉變進行了研究,指出圖書館已從傳統的學科服務模式轉變為智能化的學科服務模式,新的學科服務體系不僅要滿足學者的學術研究需求,還要滿足跨學科研究、課題協調研究、學科數據共享、學科資源整合及知識發現與創新的需求,要滿足新時期“雙一流\"高校建設需求。蘭英[對“雙一流”高校建設背景下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圖書館在數智時代知識信息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為學科建設提供支持,要結合各院系一流學科、創新專業及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提供高效的學科服務,尤其要注重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服務目標、服務供給的創新,全面提升跨學科服務能力。鄭德俊等則從用戶參與角度出發建立了圖書館學科服務用戶水平參與模型,在積極引導圖書館用戶參與模型測評中,對模型功能、模型指數、可控變量進行了優化,構建了集合用戶智慧較成熟的學科服務評價模型,為圖書館跨學科綜合評價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模型。
上述研究成果對數字智能時代圖書館跨學科服務遇到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分析,對于圖書館跨學科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方法也做了介紹。較為一致的觀點是,圖書館要積極轉變服務模式和功能,適應學科發展趨勢,提供更精準、有效、全面的跨學科服務。這些研究成果對當前圖書館跨學科服務存在的資源整合不足、知識創新水平不高、自建特色數據庫不足、館藏資源挖掘不夠、學科館員隊伍建設不足、服務內容不全等問題也進行了歸納,并從制度、技術、措施、人員、組織體系等方面提出了解決措施。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研究成果也從不同層面對圖書館跨學科服務模式進行了剖析,如從“雙一流”建設視角、用戶參與評價視角、學科服務平臺視角等,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和實施措施,如通過人才機制建設、服務模式完善、服務內容健全、學科評價模型建設、用戶滿意度評價等方法提高跨學科服務質量與水平。
本文創新性構建了包含資源整合層、技術工具層、知識創新層、服務需求層和服務應用層的五維跨學科服務模式,突破了傳統學科服務的單一維度限制。首次將知識創新層獨立納入服務框架,通過知識發現、融合與協作平臺設計,強化了知識生產與應用的動態交互。同時,結合國內高校圖書館實踐案例,提出“數智化資源整合”與“數據中臺驅動”等本土化策略,為跨學科服務提供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可行性的新范式。
2面向知識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的圖書館跨學科服務框架
面向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的圖書館跨學科服務框架是指建立一個全面、系統、高效的學科服務體系,滿足師生用戶和科研人員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需求,推進學術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首先,圖書館在制定學科服務規劃時要明確跨學科服務目標,目標的確定要具體有效,能支持學科教學與科研、促進學術資源整合、推進知識發現和知識創新。其次,圖書館要優化跨學科服務內容,積極推進學科資源建設、學科資源整合、學科數據庫建設,搭建跨學科智慧服務平臺,組建專業的跨學科服務團隊。再次,要創新服務方式,引入數字智能技術提升用戶服務體驗,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術分享活動促進師生科研人員學術交流,加強院系多元化合作開展科研項目。最后,要提升跨學科服務質量,建立跨學科咨詢平臺,提供專業的學科答疑服務,對學科服務質量和水平定期進行評估反饋,了解師生和科研人員服務滿意度,根據師生和科研人員的滿意度反饋優化跨學科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此外,圖書館要積極重視一流學科和一流高校建設,以學科發展需求、用戶服務需求為導向,建立多層次、多體系的學科服務模式,深化資源整合,推進知識創新,實現高效的跨學科服務。面向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的學科服務框架如圖1所示。
3面向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的圖書館跨學科服務模式構建
針對當前學界圖書館跨學科服務研究現狀和高校教師、學生、科研人員的跨學科服務需求,筆者構建了面向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的跨學科服務模式。該模式劃分為5層,分別是資源整合層、技術工具層、知識創新層、應用服務層、需求匹配層,具體架構如圖2所示。構建面向資源整合與知識創新的跨學科服務模式有助于圖書館在完善頂層框架設計的基礎上,推進學術資源體系和學科資源數據庫建設,幫助圖書館從推進“雙一流\"建設角度和推進學科發展角度設計好頂層框架,完善學科服務體系建設,在提高學術資源整合加工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學科服務水平和用戶滿意度[7]
3.1資源整合層
資源整合層是面向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跨學科服務模式的基礎支持層,包括圖書館館藏資源數據、專業學科資源、機構庫資源。其中,館藏資源是圖書館長期保存和用于讀者檢索借閱的圖書文獻資源,也覆蓋部分專利和數字音像資源;專業學科資源是圖書館通過采購、共享及互聯網采集匯總并能夠應用學科研究的數據資源;機構庫資源是圖書館通過聯盟合作共享方式從檔案館、研究所、文化館、政府機關獲取的數字資源,也包括部分科研人員的科研履歷信息和發布的科研成果。
高校在學科建設中通常涉及較多機構,有下屬二級學院、教育學院、附屬小學、附屬中學、獨立實驗室、研究所、創新研究院等機構,在資源共享過程中還會涉及檔案館、文化館、研究所、政府機關等機構,資源整合層建設過程要明確各機構名稱,建立規范的中文機構名稱表,對于有公開發表成果的科研人員標注的英文機構名稱也要記錄清楚,建立英文機構名稱表,根據中文機構名稱表、英文機構名稱表構建完善的中英文機構數據庫,應用該數據庫加強對高校產出各類科研成果的管理和長期保存。
為保障對各學科資源的采集保存和有效整合,圖書館要針對本校不同科研人員建立人員數據庫,將各學科科研人員的教育背景、研究成果進行專門的保存記錄。圖書館可以通過采集科研人員的基本信息、社交媒體信息、人事信息獲取完整的個人信息。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包括學術專著、技術專利、實驗數據、論文、教學視頻等。圖書館針對不同類型的科研成果應采用不同的數據采集策略,應用爬蟲工具、VPN訪問、授權訪問的方式合理獲取科研成果資源,實時追蹤科研成果的動態變化趨勢;制定統一的元數據標準對不同類型的科研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通過關鍵詞提取、主題提取、字段標記、去重和清洗,使科研成果數據庫與人員數據庫對接標記;制定索引規則和語義規則,實現用戶在檢索時能夠通過主題檢索、關鍵詞檢索和語義檢索快速查詢所需資源。
專業學科資源對于推動跨學科服務、幫助用戶了解學科前沿動態、發現學科熱點、規劃研究目標有著重要幫助。圖書館要根據各學科分布態勢,建立跨學科資源庫,對高校各學科覆蓋的文獻數據、科研數據、技術專利、實驗數據、電子圖書、教學音像等類型的數據資源進行采集、清洗和長期保存,設置共享網絡接口和訪問端口,讓用戶使用移動終端即可快速訪問、快速獲取。
3.2技術工具層
技術工具層是支持圖書館資源整合、知識創新和跨學科服務的重要組織層,是驅動學科服務模式運行的重要組件。技術工具層應用到的技術包括大數據分析技術、多源數據采集技術、自然語言識別技術、機器學習技術、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的資源整合工具包括資源檢索引擎、RSS訂閱器、Dropbox、IEEE Xplore、WebofScience等,包含的知識創新工具包括思維導圖軟件、在線協作工具、MindMeister創意激發工具、知識社區等。通常情況下,服務需求層通過用戶數據采集、大數據分析確定用戶的跨學科服務需求,借助物聯網系統和數據挖掘,從資源整合層到服務支持層完成特定的資源挖掘、分析、組織和加工,將學科資源與用戶需求進行匹配。通過大數據算法、多源數據采集技術,人工智能系統圖書館能對用戶行為數據和特征數據進行采集分析,識別用戶跨學科服務的淺層需求和深層需求,建立起用戶畫像和個性化推薦模型,將跨學科資源精準推薦給用戶。
3.3 知識創新層
知識創新層是供用戶、教師、學生及科研人員進行知識發現、知識加工的開放社區,主要由知識發現模塊、知識抽取模塊、知識融合模塊、知識論壇、學科協作平臺、知識創新平臺、創意工具組成。對不同學科知識資源進行抽取匯總構建知識網絡。通過知識網絡映射的知識圖譜明確知識創新目標和方向,通過實驗、問卷調研、數據分析的方法確定知識組織中的問題。借助知識創新工具界定問題的本質和根源,對抽取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融合產生新的思維、觀點和解決方案。各成員間交流與討論進行知識碰撞,通過實驗模擬、高維仿真、理論飽和度測試等方法對新知識可行性和應用性進行驗證。知識評估確定新知識的適用性和實踐性,若知識創新成果滿足預期目標且符合學科需求則進行實踐推廣,讓更多的學者了解和應用。
3.4服務需求層
資源整合和服務創新要求服務需求層能精準定位用戶需求,對于不同類型用戶的不同需求能提供精準的個性化學科服務。圖書館用戶包括教師、學生、科研人員、教學人員、教務管理人員、科研管理人員、領導人員。學生和教師通常會有學科教學服務需求,服務需求層要包括學科教學服務。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通常會有學科課題服務需求,服務需求層要包括學科科研服務。教務管理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通常會有教學管理需求、科研規劃、科研管理需求,服務需求層要包括教學與科研管理支持服務。高校領導人員通常會有科研決策、教學決策和管理決策需求,服務需求層還要提供決策支持服務。為提升學科建設質量,保障學科教學、科研、管理和決策工作落到實處,服務需求層還要提供智慧輔助決策、智慧共享管理、協同辦公、智慧教學輔助等服務。
3.5 服務應用層
服務應用層是圖書館面向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為用戶提供的具體化跨學科服務內容,包括學科資源檢索查詢服務、科學技術專利查新服務、學科數據資源整合加工服務、科研成果評估認證服務、學科前沿熱點追蹤分析服務、學科課題立項調研評估服務,還有根據“雙一流\"建設需求提供的學科競爭力排名分析服務、學科綜合實力指數測算服務、學科評估與戰略決策服務等[8]。在跨學科服務過程中,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根據用戶個性化需求量身打造跨學科服務方案,根據用戶的學科背景、研究方向提供學科研究工具、數據分析工具、研究方法、學術資源、技術方案、管理方案等,對用戶學科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案、組織方案、人員管理、資源分配進行統籌規劃。基于用戶的個性化科研需求和定制化研究需求,對學科資源科學進行歸納整理,學科館員根據用戶的課題研究方向、實施方案對數據資源進行分析、處理,獲得符合用戶需求的跨學科服務資源產品,并與學科專家討論,驗證跨學科服務資源產品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獲得最終的跨學科服務資源匹配方案,為用戶的課題研究、學科拓展和跨學科研究提供有效支持。
4面向資源整合和知識創新的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應用實踐
4.1以資源整合為導向的東南大學圖書館跨學科服務實踐
學術資源整合、資源挖掘、資源服務應用及面向新文科專業學術資源體系的構建,是東南大學圖書館針對新文科發展實施的重要舉措。社會人文專業歷來是東南大學的王牌專業,在國家積極提倡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東南大學圖書館立足于新文科專業的跨學科服務,加強新文科專業學術資源體系建設,對館藏資源、流動性學術資源、電子文獻、科學數據進行了較大規模調整,引入分布式數據庫技術、結構化數據庫技術實現新文科專業學術資源的長期保存。為提高跨學科服務能力,更新了一大批資源管理工具、文獻優化工具和數據分析工具,基于學術社區和LibGuides建立新文科資源服務平臺,為在校師生和科研人員提供專業的學科服務平臺。2019年,東南大學圖書館抓住“雙一流”建設契機完成了“道德發展智庫”一期建設,積極引入社會優質技術力量推進跨學科服務門戶、移動終端、學科交叉資源管理平臺建設,積極推進館員、用戶、工具與學科全面交互的學科服務場域建設[9]。為提高學科資源利用率,東南大學圖書館推進學科館員、學科工具和學科服務平臺嵌入用戶科研工作全流程,根據用戶的科研需求、課題方向、研究背景和預期目標提供學術資源檢索、論文寫作支持、學術資源分析、科研成果論證、學科成果評價、學術出版等服務,讓在校師生和研究人員享受到便捷的跨學科服務,快速解決學科研究過程中的問題。
4.2以知識創新平臺為中心的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跨學科服務實踐
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在推動跨學科服務模式建設中不僅重視多種學術資源整合,還根據學校“雙一流\"建設目標,重視發揮數據中臺優勢,打造面向數智時代用戶的數字學術服務體系,基于“學科館員 + 學術資源 + 數字環境 + 共享空間”建立知識創新平臺,構建數智化知識共享空間。數據中臺是融合數據采集、存儲、應用、分析、計算的大數據資源層,通過多類訪問接口和智能組實現資源共享、數據聯通,進而為知識創新提供支持。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將學科資源、科學數據、電子文獻、研究工具、智能組件、技術路線融入“數據中臺”,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景感知技術鼓勵用戶積極參與,將語言學科工具和多種語言數字資源整合,聯通數字人文與數據實驗室、學術共享空間與知識空間、數字創意空間與智慧研究空間,讓資源共享、學術創意研究和知識創新匯聚到統一的空間場域,為跨學科知識融合、多學科知識創新提供支持。同時,上海外國語大學根據各院系學科建設要求打造數字化跨學科服務團隊,重視數字人文知識整合,集成數字創作、數字出版、人文計算、數字資源保存,推進“數字學術中心”建設,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數字共享技術在推進交互式語言中心建設的基礎上,打造多學科語言知識服務平臺,組建專業的語言學科服務團隊。圍繞數字人文與語言學科交叉開展教學研究工作,形成了語言學科知識、語言工具和研究方法融合的知識資源創新中心,為各院系學科研究和創新提供有效支持。
5結語
在“雙一流”和新學科專業快速建設的背景下,圖書館要立足“雙一流”建設定位,服務學科發展,明確跨學科服務目標,制定科學的學科服務規劃,打造專業的跨學科服務團隊,健全學科服務體系,從服務需求、技術工具、資源整合、知識創新、服務應用等方面推進跨學科服務模式建設。同時,要引入先進的數字智能技術和高質量學術資源,提升學科服務能力,做好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使跨學科服務模式嵌人到學科教學和跨學科研究全過程,助力高校各學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FATENH,MAHAA,KHAFAGAMAS.Thelevelof digital competenciesfortheprovision ofsmartinformation service at academic librariesin Jordan[J].Global Knowledge,Memory and Communication,2024(4-5):614-633.
[2]徐春,張靜,卞祖薇.圖書館助力一流學科建設服務模式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2(6):91-97,128.
[3]袁淑艷,趙吉民,彭迪.我國“雙一流”圖書館醫學學科服務調查與分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3(5) :16-24.
[4]鐘歡,王天一,馬秀峰.“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圖書館智慧型學科服務平臺研究綜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3):129-136.
[5]賽哼,王浩成.圖書館學科服務分析[J].高教學刊,2021(36):53-56.
[6]蘭英.“雙一流”驅動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創新發展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8):50-53.[7]徐月,林豐民,杜艷愛.“雙一流”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外語學科的路徑探究:以北京大學阿拉伯語學科為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4(2):66-70.[8]吳錫剛,徐士賀.新文科建設賦能圖書館高質量
發展路徑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1):106-112.
[9]王智迪,海濤,王春月.國內外本科高校圖書館學科知識服務比較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22):78-80.
(編輯 張碧雪)
Research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service model of libraries oriented to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HA Huanhuan (Nanjing Library,Nanjing 210018, China)
Abstract:As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increasingly becomea vital paradigm for global scientific innovationand knowledge production,libraries,serving as academic resource hubs,face an urgent need for servic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anoverview ofcurrent researchon interdisciplinary services in libraries both domesticallyand internationall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ross-disciplinary service model oriented to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from fivedimensions:resource integration,technological tools,knowledge innovation,service demands,and service applications.Furthermore,itilustrates thepractical implementationof this model inrepresentative Chinese libraries,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libraries in China.
Key words: libraries;resource integration; knowledge innovation; interdisciplinary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