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機械制圖課程主要研究用投影方法圖示空間形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工程基礎知識和基本規范、機械圖樣的繪制與識讀規律。課程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精神、工程倫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機械制圖教學團隊在OBE理念指導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不斷思考和探究如何開展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教學。在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方式、開展課程教學全過程思政評價等方面不斷探索和實踐。
1課程教學目標的探究和思政元素的深度 挖掘
傳統的機械制圖課程注重對知識能力型人才的培養,隨著專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深入和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推進,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機械專業畢業生培養目標和工學類基礎課程的內容特點,基于OBE理念和以學生為中心理論將課程教學目標劃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三個層面。課程的知識目標是學生能夠實現由立體到視圖表達和視圖投影到立體的正確轉換,能夠閱讀和繪制規范的工程圖;課程的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工程表達能力、工程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課程的素養目標主要圍繞家國情懷的提升、個人品德的塑造、專業倫理的形成、科學精神的培養四個維度展開。
1.1家國情懷提升維度思政元素挖掘
在家國情懷的提升上,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堅定四個自信,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年來,我國在航天探月、深海探索、高鐵建設、航母建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大到軍事、國防等領域,小到交通、物流等民生領域,均有很多與機械制造相關的實例和背后的故事,這些都是激發廣大學生愛國情懷的正面素材。
同時,一些關鍵性的核心技術由于沒有自主產權,一些“卡脖子”技術受到國外的限制,時不時以制裁相威脅。通過對這些反面故事的介紹,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國家強大自己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和生活,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家國情懷的一種體現。在緒論中介紹圖學發展史,讓學生了解早在宋朝,圖學中正投影和軸測投影的原理已經應用到建筑行業中。宋代鄭樵在《通志》中就表達了圖學的思想,說明圖形技術已經應用于地理、制造、建筑等行業。在介紹標準件常用件一齒輪時,引入《天工開物》中“軋蔗取漿圖”,在這張圖和書中詳細描述了古代榨蔗機的工作原理和設計方法。圖中清楚地反映了斜齒輪傳動的特征,是古代關于斜齒輪傳動的最早記錄[2,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2個人品德塑造維度思政元素挖掘
個人品德塑造,主要是道德情操、人格素養的塑造,培養學生守誠信、崇正義、樂奉獻、守法律的良好品質。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是個人品德在新時代的升華。作為未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個人品德修養直接決定了其所從事工作的職業道德。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其中,給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講解課堂紀律、按時提交作業、工程案例、職場小故事等,都為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提高自身職業素養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提及美育,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屬于藝術范疇的事。其實不然,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我國現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深刻指出:“凡是學校所有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筆者認為,美育也是屬于個人品德塑造的一部分。
基本體投影是機械制圖課程的重要部分。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通過我國的故宮,埃及的金字塔圖片,讓學生感受故宮的莊嚴、正大、雄渾之美,金字塔的平穩、扎實、莊重之美。在學生繪圖的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觀摩優秀圖紙,無論是圖紙中圖線的粗細、深淺和力度的大小,字體的大小位置,還是圖面布局,無一不體現出協調和諧之美。在講授零件的構型設計時,法蘭盤上均布的孔、螺旋槳的葉片、離心泵上的肋板都富有韻律之美。雖然它們的形狀設計與產品的功能結構要求有關,但也要求設計者具有工業設計的審美。
1.3專業倫理形成維度思政元素挖掘
專業倫理方面包括培養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使其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規范;培養學生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精神和專業認同感。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結合真實案例講解工程倫理的基本規范,使學生在提高專業知識的同時,關注工程中的社會、經濟、環境和其他非技術性影響因素,形成以人為本的思想[3-4]
在講授零件的典型結構一倒角結構時,讓學生思考加工倒角結構的目的,從而使他們認識到在設計時要考慮工人加工時的安全因素。通過極限與配合、表面結構的學習,認識互換性、表面質量與成本的關系,提升成本意識,進而認識到成本控制對企業的重要性。以圖紙出錯會給生產帶來損失甚至是嚴重的生產事故教育學生,讓學生認識到在圖紙繪制中不能有絲毫疏忽和遺漏,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
1.4科學精神培養維度思政元素挖掘
在科學精神的培養上,注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求實精神。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在換面法的教學中,引用生活中照鏡子的例子,讓學生認識到換面的目的是使幾何元素的位置轉變為有利于解決問題的位置,從而使問題簡單化。這其中就蘊含了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辯證思維方法[5]。
在開展機件的表達方案小組討論中,學生根據立體的特點,抓住每個視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如抓住表達內形與表達外形的矛盾、視圖的集中表達與分散表達的矛盾,選擇適當的表達方法。這可以鍛煉學生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論思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表達方案的過程促進了學生協作能力的提高,對多種解決方案進行比較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組合體構型訓練中,學生根據所給的視圖,想象出不同的立體,并用三維造型軟件進行驗證,這個過程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知行合一的動手實踐能力。
2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機械制圖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
隨著互聯網 + 教育的逐漸普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和教師認可。它充分發揮了課堂上面對面教學的優勢,也發揮了網絡化教學的資源優勢和跨時空、碎片化的優點;既發揮了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6]。學校機械制圖教學團隊基于建設的機械制圖慕課資源和云班課平臺,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分層次個性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如何將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混合式教學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2.1課前自學階段
根據確定的課程教學目標,結合挖掘出的思政元素,在課前通過云班課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利用慕課和教師錄制的視頻、圖片、文檔等資源進行預習,其中包括與知識內容相關的工程案例、歷史背景資料、相關人物介紹等富含思政元素的資源。例如,在螺紋緊固件連接畫法的教學中,課前要求學生觀看港珠澳大橋的紀錄片,通過觀看紀錄片學生了解了近年來我國在超級工程中進行自主研發、不斷突破技術難題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家國情懷,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完成課前自學后,學生可以通過課前自測檢驗學習效果。對測試中出現的問題與同學和教師進行深入的探討交流,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嚴謹、認真的態度,增強了自我學習能力。在完成整個課前自學任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2課中研學階段
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通過播放視頻、講故事、提問題等方式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點,并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螺紋緊固件連接畫法的教學中,以課前觀看的港珠澳大橋紀錄片為引入,介紹建造大橋使用了1200噸的螺紋緊固件,幾乎所有機械產品都離不開緊固件的連接。以螺紋緊固件看似很小卻不可缺少而引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管延安,讓學生學習他的工匠精神和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敬業精神和創業精神。通過飛機尾翼螺栓脫落險些造成事故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小螺栓也會引起大事故,從而培養學生嚴謹敬業的責任感。
利用云班課平臺提供的頭腦風暴、搶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讓學生主動參與重難點知識的深入研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展項目式小組探究活動,學生在前期需要進行充分的討論,鍛煉了工程思維和思辨能力。在分工合作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分工協作能力。
2.3 課后拓展階段
在課堂教學完成后,通過云班課平臺為學生提供一些優秀紀錄片和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擴大了課程思政的范圍。例如,鼓勵學生觀看《大國工匠》《超級工程》等優秀紀錄片,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也讓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使學習更加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平添身為機械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校級、市級和國家級工程設計表達創新大賽,為不同需求和能力的學生提供實踐與深入探究的機會。大賽培養了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動工程實踐改革,提升了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質量意識、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協調能力,達到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
3課程思政全方位過程性評價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已經把傳統的只通過期末考試作為考評結果的方式轉變為全方位的過程性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考核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全過程。評價的形式包括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評價等多種形式。
課程思政評價不同于傳統知識點的考核,它很難建立客觀系統的量化評價指標。學生的教學考核評價主要是在課程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對本課程價值的認知、學業方面的操守等。
在本課程的考核中,將思政評價融入課程全過程評價,形成課程思政的過程性評價,如圖1所示。課程思政過程性評價主要從課堂評價和課外評價兩個方面進行,其中課堂評價包括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展示表現。從學生講題的邏輯性上考查學生的做事態度,從課堂考勤和回答問題中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課外評價包括作業態度、繪圖訓練和小組實踐活動參與度與效果,考查學生的職業素養與科學精神,期末考試內容在課程知識的基礎上適當融入思政元素,考核學生的工程素養和法規意識。
4教學實踐效果與體會
通過學生的課程總結和調查問卷可以看到,融入思政元素后,學生在掌握辯證的科學分析方法,提升家國情懷,培養工程倫理和工匠精神等方面均有顯著變化。通過課程學習和各級大賽的歷練,培養了學生不怕困難、攻克困難、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快樂和成果。
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筆者深深地感到教師的言傳身教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強化自身育人意識,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7-8],在開展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來打磨課程,強化學生的素質目標,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融合起來,確保立德樹人收到實效。
5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A/0L].(2020-06-05)[2024-11-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劉克明.中國工程圖學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3]李正風,叢杭青,王前.工程倫理[M].2版.北京:清
華大學出版社,2019.
[4]張紅偉,何薇,吳永超.專業倫理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的三重維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65-69.
[5]唐樂為,熊嫣,劉桂萍,等.課程思政在工程制圖課程中的教學模式探索[J].大學教育,2021(6):58-61.
[6]丁喬,韓麗艷,孫軼紅,等,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工程圖學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23(15):68-70,74.
[7]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8]王鴻懿,謝七月.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索:以熱工過程控制系統為例[J].大學教育,2022(1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