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議論文寫作的現狀和說理邏輯的重要性
當前很多同學在寫議論文時常常采用“名言警句 + 結論”“事實 + 結論”或“類比 + 結論”的模式,導致論證流于表面,呈現單向論述、空洞論理的特點。這種寫作方式,既不能較客觀、辯證地看待和分析問題,又缺乏基本邏輯素養,反映出思維寬度與廣度的不足。
沒有考生內心的反省和思考,缺少個人感悟和認識,分析論證缺乏思維的深度和論證的層層推進,這樣的文章是很難拿到高分的。說理才是硬道理,思想內容深刻、邏輯縝密的作文,才能脫穎而出。
二、提高議論文邏輯“扣殺力”的具體操作策略
(一)準確、深入的概念闡釋是高質量“帥氣扣殺”的基礎
對概念的闡釋,是邏輯思維的基礎,也是議論的起點,對作文的核心概念進行不同層級的意義分解,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
1.下定義式。如2025年深圳一模的作文題為“饑餓感”的考場高分范文:“饑餓感,是一種渴望,是對未知的探索,是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它并非簡單的匱乏,而是一種積極的、向上的生命狀態。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種對知識的‘饑餓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科學領域,愛因斯坦對宇宙奧秘的無盡探索,源于他對未知的強烈渴望;在藝術領域,凡·高對色彩與情感的極致追求,源于他對美的無盡向往。他們的‘饑餓感’并非源于物質的匱乏,而是源于內心深處對更高境界的追求。”
2.分解式。對核心概念中的一個字根據其偏旁、造字方法等來闡釋含義。比如闡釋“成熟”,可以這樣寫:“成熟”者,以文字觀之,“成”者,完成也,意味著走向心靈的穩定與強大,寵辱不驚;“熟”者,孰與水也,敦意為“誰”,即面對他人責難,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懼的定力;水納萬物,即面對紛繁世界,亦當有海納百川的包容。
3.事例闡釋法:抽象的闡釋和深奧的理論借助名人的行為或言論,變得具體化、可視化,議論變得深入淺出。例如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本手、妙手、俗手”:“本手是妙手的前提。何謂本手?‘本’為木之根,是一件事情得以成就的基礎。它是王羲之成名前一點一畫、一撇一捺琢磨書法浸染一池墨色的穩扎穩打,是路遙在動筆寫《平凡的世界》前認認真真在陜北窯洞整理十年報紙的無限耐心,是蘇炳添在長長跑道數十年如一日揮汗如雨的踏實訓練…”
4.譬喻式:將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事物或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生動形象的事物,從而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這不得不又提到2025年深圳一模作文“饑餓感”:“在生命的荒原上,‘饑餓感’是指引旅人穿越迷霧的北斗星,是推動帆船破浪前行的勁風。它并非腸胃空虛引發的生理渴求,而是心靈深處對成長的本能呼喚,是靈魂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執著探尋。這饑餓感,如同候鳥對遠方的本能遷徙,驅使著我們不斷突破認知的邊界;恰似種子破土而出的蓬勃力量,催促著生命向著更高處生長。它讓我們不甘于現狀的泥沼,永葆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的勇氣,在求知若渴的征程中,雕刻出更豐盈的自我。”
5.引用闡釋法:引用名言能夠將“核心概念”的特征傳神地表達出來,讓核心概念的內涵呈現文化之美的效果。再次提到2025年深圳一模作文“饑餓感”:“‘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高爾基以比喻形象地展現了對知識的渴求和熱愛。所謂‘饑餓感’,正是人們意識到自身知識結構的裂隙時進發出的強烈渴望。當意識到認知的邊界時,人會自發地向外探索,認知失調產生的焦慮會轉化為強烈的精神層面的饑餓感,進而觸發主動探索的行為;而當失去這種警覺,思維便如同停滯的池水,逐漸渾濁。饑餓感給人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內驅力,這股力量推動人朝著目標邁進、實現成長。”
以上幾種概念闡釋的方式,運用時要注意,核心概念闡釋一般在立論也就是論點表達后進行,要說清“是什么”,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相對清晰的界定,從而為精準論證、深刻說理服務,闡述文字要精練,文章的重點還是在“為什么”“如何做”上,不要喧賓奪主,應服務于論證的展開,要與論點和下文的論證說理保持一致,注意內容的連貫和銜接。
(二)清晰的邏輯思路是高質量“帥氣扣殺”的關鍵
說理應該有個清晰的思路,通過系統論證,邏輯說服,才能使讀者認同觀點的合理性。我們往往可以從標題句、觀點句、分論點句、邏輯標志語以及起承轉合語等幾個關鍵部分,去呈現我們的邏輯思路。
但不少同學設置分論點,往往是“線性思維”,作文缺乏厚度。要合理拆分論點,形成邏輯鏈條,在設置分論點時須做到“分得開,合得攏,理得順”。以2025年深圳一模“饑餓感”的作文題為例,我們來分析一篇優秀習作的邏輯鏈條。
作文:《在富足中追尋生命的力量
中心論點:在富足的時代,饑餓感的缺乏并非好事,它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內在驅動力。
分論點一:饑餓感,是一種渴望,是對未知的探索,是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它并非簡單的匱乏,而是一種積極的、向上的生命狀態。(概念闡釋段)
分論點二:在物質富足的現代社會,饑餓感的缺失卻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分論點三:然而,饑餓感并非一種痛苦的煎熬,而是一種積極的生命體驗。
從下面三個角度繼續深入論證:一是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饑餓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動力。二是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饑餓感同樣是一種重要的力量。三是在物質與精神產品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更需要保持饑餓感。
像這種帶著深度求索的思考,才能讓作文更出彩。
(三)合乎邏輯的推理讓高質量“帥氣扣殺”更有力度
一般議論文的邏輯推理有因果推理、歸納推理、假設推理、類比推理,但同學們往往容易出現推理擴大化和絕對化的毛病。
1.因果推理:議論文說理,本質上就是辨析事物的存在規律及因果關聯,因果關聯的句子是衡量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
比如2025年佛山二模作文題“成長最大的悲哀,是失去了想象力”,我們來看一篇佳作的片段:
然而,成長的悲哀,最大也莫過于失去了想象力,這是個體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劉勰說:‘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究其本因,是自身不夠堅定與社會缺乏支持的雙重因素。從自身講,我們生來便具有想象力,而成長后的失去是否因我們無形中放棄了想象力的運用?長大后的我們面臨著社會評價的多重指標:學業、工作…每一項指標都以實質、實用的結果為標準,于是我們便于無形之中陷入實用主義之漩渦,想象力之豐富不能即時轉化為我們可知可感的收益,因此我們便拒之門外。而從社會角度講,生存困境與績效主義無疑給個體編織了巨大認知鐵網,將想象力與人隔絕千里。由此,想象力漸離我們而去。失掉想象力的個體即使成長卻飽受痛苦,失掉想象力的人只剩空虛單調、非黑即白的軀體。若社會上充斥著無數的行尸走肉,人類文明還何以汲取從想象中生發的智慧?
這一段運用了結構化歸因的寫作范式和邏輯思維下的理性推導,這正是新時代考生需要的思維能力。
2.假設推理:假設推理是通過構建虛擬情景驗證而讓錯誤認知轉向“真知”。運用假設推理時要先識別假設的前提,這一前提將左右我們的理解和判斷。
以2024年新課標Ⅱ卷“抵達未知之境”為例,如果直接論述探索精神會顯蒼白,而假設論證則獨辟蹊徑:“倘若哥倫布因為畏懼‘地球邊緣論’而放棄航行(假設情境),地理大發現的史詩將由誰書寫(結果推導)?如果愛因斯坦盲從牛頓力學(對比假設),相對論又怎能顛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本質揭示)?”對兩個例子進行假設推理構成的邏輯鏈條,將歷史抉擇與文明變遷緊密關聯。
再看2025年深圳一模作文“饑餓感”考場高分范文片段:
饑餓感是人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本能,若要將其拋棄固然不可,但倘若執迷于此就一定對嗎?若對金錢、權力、奢侈品等物質上的產物過度饑渴,像染上毒癮般不擇手段地、無休止地謀求紙醉金迷的生活,則必然變得腐朽,甚至走上不歸途;若是對某一人生目標過分渴求,將其視為刻板任務而耿耿于懷,放任饑餓感吞噬理智,最終也會走火入魔而忘卻自我,忘卻本心。
這種假設推理的寫法,通過構建虛擬情景替代說教,可以讓讀者自行領悟思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