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美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現實問題及實踐進路

2025-08-18 00:00:00唐愛民董澤賢
教育文化論壇 2025年4期
關鍵詞:中國式美育現代化

關鍵詞:美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美育現代化;基本內涵;現實問題;實踐進路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5)04-0001-13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5. 04. 001

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在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奮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關鍵時刻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道路選擇和行動指南,是對“中國式現代化”范疇及本質的首次完整性表達和系統性闡釋[1],是在現代化浪潮中對中國特色、國家個性的時代彰顯與強化[2]。在此時代際遇下,作為伴隨和支撐現代化進程的中國實踐和中國模式[3],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不僅是以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首要目標的教育現代化,亦是打破各級各類教育之隔離,從人的全面發展、終身學習角度重構教育的一種整體性、關聯式、融合性的教育現代化[4]。其中,美育作為一項以人為對象、致力于協調和均衡發展個體多方潛能的教育活動,是最充分、最直接體現素質教育宗旨的教育形式[5]29。因此,無論是教育本體的現代化發展,抑或中國式現代化在教育領域的延伸與拓展,以美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構建中國式美育現代化體系,都成為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之時代必然

一、中國式美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應承擔起實現自身現代化并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時代責任[。美育,以其指向人之內在精神力量的內隱特質和“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之超越特性8],成為煥發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之精神活力的重要構成,亦是助力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之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已有學者在美育領域展開了相關研究,如杜衛的《美育學概論》[5],易曉明的《新時代學校美育觀的確立與發展》,韋懷、王兆璟的《美育的論域厘清、價值澄明與詩意進路》[8],陳劍的《中國現代美育話語發生的美育生長維度創新》[1],對美育之源流、概念、本質、內涵、性質、發生機理、實踐路徑等問題作了不同視角的闡釋,為建設中國現代美育話語體系提供了重要啟示。這些研究多囿于美學范疇,屬于“單純從美學角度談美育”的純美學學術研究范式[]。這雖與美育這一學科本體一一美學密不可分,亦無可指摘,但將“美育學”列為教育學的分支,是中國現代美育在學科研究層面最重要的歷史經驗,中國現代美育話語強調美育學對教育學的歸屬[12] C唯有從教育學視角對美育之育人、育美功能予以探究,才能使美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根,成為促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時代基石。

中國式美育現代化,作為一個以國家特色、時代特性為表征的復合性名詞,并非中國式、美育、現代化的簡單組合,而是美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作用與彰顯意義的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提出,不僅意味著社會發展階段的又一次革新,也給美育的時代變革帶來了契機。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的基礎性前提、戰略性支撐,是黨和國家對中國式現代化規律性認識深化的充分體現[13],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14]。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加快補齊美育短板,推進學校美育浸潤行動[15]。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美育為支點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驅動,成為美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協同并進亟須解決的時代課題,亦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于美育變革的時代訴求。從教育、科技、人才視角分析中國式美育現代化,闡明美育實現教育融合發展、激發科技創新意識、構建人才完整人格的理論意涵,不僅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不可規避的時代課題,更是美育之社會價值彰顯的應有之義。

(一)中國式美育現代化是教育融通的重要基石

作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實踐方式[4,構建\"五育融合”的教育體系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著力點[16]。美育作為普通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其面向整體人格之全面性的突出特質,使其成為在普通教育中占據基礎性地位的關鍵學科[5]29,以及融合多樣教育形式的獨特支點。

中國式美育現代化具有以美成德、以美生智、以美健體、以美促勞的融合作用。在美、德之間,美育以感性的教育形式,基于感性生發的非功利性情感體驗,為個體由美向善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在美、智之間,審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象、情感、思維等審美能力的發展亦意味著個體觀察、記憶、想象、注意等認知能力的提升。某種意義上,美育能夠為認知能力(智育)的發展提供必需的基礎和有利條件[5]42-135。在美、體之間,必要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掌握某些運動技能與技術的重要前提[17],審美活動也是良好心理素質養成的基礎。古希臘雅典教育制度中就包含促進身體健美和動作優美的訓練[18]。體育不僅是身體上的強健,更是心靈上的舒展。以美的認知參與體育運動,不僅能夠賦予體育以美的意義與形式,更有助于提升個體健美認知能力,在正確健美觀的基礎上進行健康、樂觀、積極的體育活動表達。在美、勞之間,勞動美學、生產美學、工藝美學等新型學科的涌現,使美育的審美價值與勞動教育的實用價值緊密連為一體[19]。美育通過對個體情感和認知能力的培養,幫助個體樹立正確勞動觀[5]52,亦能通過對個體鑒賞力、創造力的提升豐富勞動教育的表現形式,激發勞動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

美育的融合價值不止于此。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的美育,不僅是美育與其他四育融合的基礎,更是“跨育”融合的重要支點。作為一門綜合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的交叉性學科,美育學的實質就是對五育邊界的橫向打破[20]。構成審美素養的三大要素即審美感知力、審美判斷力和審美創造力[21],這三大要素不僅代表審美素養的靜態構成,更貫穿審美過程的發生、發展和實踐。在審美的發生階段,個體通過五感獲取切身的審美經驗,而體育和勞動教育則是個體獲得五感的重要形式。適度、多樣的體育、勞育活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個體對事物美的敏感度和反應力,使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敏銳地對美作出感知與反應。在審美發展階段,個體通過對感知的加工實現對美的理解與評價,而智育與德育是個體對感知進行加工的關鍵力量。鑒于個體主觀意識的多樣性,人們對美的感知與界定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因此,對美的判斷不能僅停留在個體對事物的主觀感知上,也要在符合理性認知和德性倫理的基礎上對美作出科學且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理解與評價。不僅如此,在審美的實踐階段,美的創造是對德智體勞四育的高級融合和最終表達。美是在“德”的評價、“智”的理解、“體”的感知和“勞”的現實作用下融合而成的最終表現形態,美育的融通價值也因此得以實現。

(二)中國式美育現代化是科技創新涌現的內在動力

作為一種后發內生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對西方現代化的模仿與借鑒,亦是在深刻認識基本國情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選擇。中國式現代化是帶動14億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不僅對尖端技術有著現實需要,亦對科技供給有著迫切要求[22]。美育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國化意蘊的凸顯和現代化價值的實現就在于其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把握和對科技創新的倚重。統覽人類科學發展史就會發現,科學家的創造動機從一開始就顯現出一種美學的沖動[23]69。美既是人類走向自由的工具,也是人類開啟創新生活、構建美好世界的源泉。法國數學家彭加勒曾指出:科學家對自然的研究源于其對自然的喜愛和對美的珍視。如若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了解[24]。沙利文也曾指出:“我們要想為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的正確與否進行辯護,必須從美學價值方面著手。”[23]69作為促進科技創新涌現的內在動力,美育以其自由性、直覺性和獨創性推動著個體創新之內在精神動力的養成與發展。

美育的自由性為創新的“想象”提供了可能。不同于其他傳統教育,美育特有的“令人解放的性質”[25],不僅使學習者以自覺、自主、自愿的心理接受美育,還能使其以自由、愉悅、和諧的情緒沉浸于美育全過程。美育雖對科學奧秘的揭示無直接作用,但卻能夠解放受壓抑的潛意識,極大地促進潛意識與意識的有機融合,成為人們創新的不竭動力[26]200。美育的直覺性為創新的“信息搜集\"提供了條件。“直覺能力是具有創造力的一個先決條件”[5]23,其對科技創新的意義毋須贅言。但常為人所忽略的是,科學領域的直覺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從審美意義上理解的[27]。愛因斯坦曾提出:藝術直覺與科學創造直覺具有一致性[28]。在美育過程中,美感是個體憑借朦朧、模糊的預感,在潛意識中對事物美的本質之超越性把握,是直覺在美學領域的表現形式。正是這種朦朧、模糊的無意識,指引并支配著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所青睞的“方向的感覺”[29],使個體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各要素之間建立某種有意義的新的聯系[5]23,最終創造出既立足客觀現實又突破慣性思維的新事物。

美育的獨創性為創新的“個人行動”提供了動力。美育是獨創的。科學家從事科學事業的動機,與其個性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密切聯系在一起[30]。美育作為一項依托藝術課程的審美活動,其對個體自由探索熱情的激發、好奇心的保護和個性化表現的肯定,極大地刺激著個體從自身的觀察和感受出發進行創造與創新[5]23。因此,科技創新并非無涉個性的純理性實踐,美育的獨創性特質為個體對事物進行個性化探索、理解與表達提供了根本動力。

(三)中國式美育現代化是實現中國“人口人才化\"的根本路徑

“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31]199。作為一個以人口規模巨大為首要特征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并不局限于對少數拔尖人才的培養或“訂單生產”,而是十四億人口共同邁向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口人才化”。在此關鍵時期,亟須強調一種既能統籌發展人的德與才、真與善、感性與理性等特質,又能為廣大群體所接受的教育形式。美育恰以其特殊的綜合中介功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脫穎而出[32],成為促進“人口人才化”的重要中介。

中國式美育現代化是塑造“完整的人”的人口“人才化”,即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的現代化[3]27。先成人,后成才。人才是德與才的集合,真與善的統一。但是,德與才的集合、真與善的統一,并非刻板的結合,而是在美育綜合中介功能的作用下產生的。康德將美視為溝通真與善的中介[32],認為審美活動是自然界的必然與精神界的自由之間的橋梁[34]。席勒也在《審美教育書簡》中肯定了美育在促進人性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解放方面的重要作用,將其視為解決感性與理性沖突的工具[18]。席勒敏銳地察覺到現代人碎片化的創傷與分裂。為塑造“完整的人”,他將審美教育視為解決這種現代化分裂的唯一路徑,希望借審美教育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如今,科技創新占據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33]26,我國人才培養模式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某種技術主義烙印。為克服單一、任性的技術主義,預防并規避人異化為科技奴隸,通過促進人性的全面自由發展構建人才強國和科技強國,唯有突破人文與技術對立的隔閡與傳統育才模式,借助美育融合感性和理性的特殊功效,才能培育出普遍意義上的高水平人才和具有社會責任感、家國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中國式美育現代化是最具廣泛性、普適性的人民的現代化,是人才的“人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人民至上、團結帶領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所滿意的現代化。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314,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更是中國式美育現代化不可遮蔽的突出特性。美育源于藝術,藝術生于人民。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感情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有偉大而高尚的感情,要想由弱轉強、由薄轉厚,就需要陶養,而陶養的作用就叫做美育[35]88。可見,美育是普及的,是“不要有界限”的,是自由的[35]60,更是人民的。正是基于對美育普遍性的理解,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救國主張。美育因其“陶養感情”的獨特作用而有望成為推進人才“人口化”的重要手段。走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美育,不僅是針對從事藝術事業者的美學教育,更是能夠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民眾的大眾化的審美教育。此乃中國式美育現代化進路的根本之道。

二、中國式美育現代化發展的現實問題

美育在融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應始終恪守“找題”與“解題”的基本邏輯。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美育的發展態勢逐漸向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但時至今日,美育仍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36],其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仍面臨著諸多危機與挑戰。

(一)美育的融通價值不彰

“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35]62美育所特有的可融通、可交叉、可滲透之特性為五育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在教育的現實世界,即便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推動下,“五育”之間失衡、失聯、融合不充分等問題依舊存在[37]。作為“五育”中的“弱勢”存在,美育的融通意蘊更顯不足,

在理論研究層面,人們對美育的獨立性、全能性的誤解弱化了美育向“四育”滲透的良機。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以黃濟先生為代表的教育學者為爭取美育在教育領域中的獨立地位進行了積極的理論建構,極大推動了美育位列“五育”之一的歷史進程。學者在論證美育本質、作用、特征等方面顯現出某種可觀的自由性、創新性,使美育逐漸獲得了獨立地位。但受套用和抽象思維的影響,人們習慣于將美育等同于教育,從確證美育工具價值的角度夸大美育的作用,抬高美育的地位,提出了“美育萬能論”“美育首位論\"“美育決定論”等偏頗性觀點[38],將美育置于對個體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獨尊地位[39]認為美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和統帥”[40],能“縮短人的‘人化’進程”,“其重要性當在各類教育之上”[41]。此類觀點看似是對美育價值的認可與尊崇,但卻在思想認識方面誤打誤撞地限制了人們對美育與其他四育融通可能性的認識,將美育與其他各育隔離,遮蔽了其他四育的育人價值,阻抑了美育自然滲透四育、四育主動融合美育的融通路徑,是一種以美“帶”教、以美“代”教的錯位認知,雖是對美育獨立地位的強調與凸顯,卻也造成了美育融通價值不彰的“五育難融合”困境,是美育無法融人其他各育的另類體現

在教學實踐領域,四育的落實也難見美育的身影。受“學而優則仕”傳統觀念的影響,與升學、就業掛鉤的智育決定著學習者的前途和命運。美育課程給智育課程“讓位”已成為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心照不宣的“默會協議”,美育課程形同虛設[42]。美育與德育的不可分割性使美育逐漸淪為道德培養的工具,而非與德育占有平等地位的美美與共的基礎性教育。學校體育的競技化、程序化和功利化[43],勞動教育的功利化、技術化、體力化取向[44],也不同程度地助推了體育、勞動教育走上偏離美學視野的歧路

可見,美育的融通價值不僅在思想理論領域受到限制,在現實教學過程中也難以與其他教育領域產生真實的互動與融通。

(二)美育的創新意蘊不顯

科技人才有余而創新人才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邁人人才強國、科技強國的本體性障礙。盡管培育和挖掘創新人才這一教育目標是我國各界持久關注的議題,但對這一目標期待愈迫切,愈能反映出我國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的尷尬處境[45]。事實上,中國教育缺乏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之弱點[26]334并非現代發展的產物,其成因由來已久。

一方面,受自身歷史淵源的限制和西方美育思想的影響,中國近現代美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將倫理道德和人的發展作為美育研究的重點[46]。古有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學派借禮樂教化實現對個體性情的陶冶和道德的教化,輔行育德,從而實現人倫穩定、社會和諧[47];今有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等思想家視美育為德育之手段、基礎,視美育與德育不可分割,即便將美育置于與智育、德育、體育的并列位置,也只是為暫時提醒人們不要過分忽略美育而提出的權宜之計[48]。美育成為“輔德”的重要工具,其德育化傾向也日益明顯,成為德育的下位概念或德育的構成要素之一。這種求真、向善的價值取向深化了美育的感性價值,但也實在地遮蔽了美育的創造性意涵[46] 。

另一方面,雖然科舉制度已成歷史,但科舉文化的慣性依舊存在。以應試教育為主流的教育模式仍居統馭地位,美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被卷人應試教育這一功利化教育模式的漩渦。在應試文化的影響下,審美教育逐漸淪為升學的工具。在教育目的上表現為美育目的的功利化,在教育內容上表現為美育內容的技藝化、記憶化和碎片化,在教學方法上表現為美育手段的灌輸化、間斷化,在教育評價上表現為美育評價的成人化、定量化與等級化。此類應試效應異化了美育的本體意涵,違背了美育的育人初衷和人文理念,遮蔽了美育的獨特作用,使美育淪為應試教育的附庸,成為固化個體創新思維產生、激活與發展的枷鎖。因此,不是國人生來就不具有創造性,而是現代化進程中功利性、工具理性等異化了教育,遮蔽了美育推動個體創新精神萌發的自由性、獨創性和直覺性,最終抑制了國人的創造性[49]。若要拯救美育被迫應試化的命運,就應讓美育凸顯出其異于一般教育的本質屬性一創新性,否則,美育就會淪為升學的輔助性手段,或是像鋼琴課那樣成為彰顯貧富差距的私人教育[50]

(三)美育的“完人\"效力不強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培養的現代人,既是對個體現代特征的凸顯,亦是對人這一集群整體意涵的體現。在時代進步浪潮中逐步走向完整的現代人,既是人性完滿的個體,也是類屬完整的群體。為解決人性分裂、實現人性復歸而提出的現代美育,理應在現代人的培育過程中發揮積極效用。但現實卻與之相悖。

一方面,“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51]人們對功利主義、確切理性、科學至上的追捧,使美育被窄化為能產生可視性成果的藝術教育和具有規范化標準的技法教學,忘卻了美育自誕生起就具備了超機械藝術技能訓練、指向自由完整人性的本質內涵[52]。美育的主渠道是藝術教育[53],但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更不是技法的炫耀或機械重復。那種披著美育外衣去追求等級分明、技法達標的“美育”活動,終將背離美育之初衷,成為物化了的“美育”,進而只能培育出異化的個體。

另一方面,個人主義、精英主義的泛濫在保障個體權利的同時也造成了群體權利的隱退。即便是在促進人的現代化方面具有廣闊前景的社會美育,也未能在現代化進程中得到應有的重視,而是長期處于失語狀態[54]一項關涉我國近三十年美育研究重要指標的分析發現:盡管學界對美育秉持著廣泛性、普適性的理論認知,認為家庭美育、社會美育同樣是實施美育的多樣路徑,但事實卻是學校美育始終位于研究的重心位置,而關于家庭美育、社會美育的研究只能管中窺豹[55]。相較于家庭美育和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因其實施主體的模糊性、形式的隨意性和效果的隱匿性、滯后性,在美育領域處于邊緣地帶,但其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決定了社會美育對于現代人培養的獨特價值。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美育,不是促進個體美學境界提升的精英主義美育,而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美美與共、美美共育。那種脫離民眾開展的美育活動,不是真正的“完人’美育。

三、中國式美育現代化發展的實踐進路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在繼承我國課程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56]。正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后發的現代化,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自前現代化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現代化水平之間的差距[57],理性地認識中國式美育現代化與世界發達國家美育現代化之間的差異,以“見不賢而內自省矣”的格局反思他國現代化進程中因美育缺失而經歷的社會危機,以“見賢思齊”的姿態積極汲取他國扭轉美育困局的成功經驗。如此,方可展現現代化進程中獨特的中國態度,進而提出以美育助力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國方案。

(一)激發美育融通價值,構建跨學科美育體系

分化與解構是現代性的突出特征。如果說人的碎片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那么美育的現代化發展亦逃不出知識分化、學科精細化等設下的屏障[58]。我國雖一直走在教育融合的路上,但從未突破五育關聯有余而融合不足這一難題。與其他“四育”一樣,美育活動的開展往往付諸以傳授與美術、音樂課程相關知識與技能為旨趣的狹隘化教學模式,既可將其概述為精細化、標準化,亦可描述為分離化、簡單化和學科化[59]。但美育的這些現實特性并不能助力“五育”的融合,相較于傳統理論學科,美術、音樂等偏實踐性的課程本身便具有結構松散、貼近現實、易隨時間推移的屬性,具備開展跨學科式教學得天獨厚的內在優勢[60]19。正因如此,面對藝術教育缺位帶來的社會與思想意識危機,美國在20世紀對藝術教育的跨學科屬性做出了理性反應與抉擇。

1967 年,哲學家納爾遜·古德曼在哈佛大學組織了一項名為“零點計劃”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將藝術置于跨學科學習的中心,通過強調藝術與其他知識領域之間的聯系,打破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形成一套“以藝術為中心的學習”的教育新范式,重新構建了美國藝術教育新格局[61]。爾后,為使年輕一代在現代世界中受到完整、充分的教育,1994年美國相繼出臺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不僅首次將藝術列為美國中小學的核心學科,還特別強調采用“相關”(correlations)和“綜合\"(integration)兩種方式幫助學生在各學科之間形成各種聯系,并將之作為《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最重要的目標之一[62]。進入21世紀,隨著后現代解構思想的推進,美國的藝術教育課程早已超越“精致美術”的范疇,展現出極大的跨學科性[63]。2006 年,美國學者格雷特·亞克門將藝術(arts)融入STEM教育,在STEM教育的基礎之上構建了 STEAM教育[64],并提出了STEAM教育學科整合框架,旨在通過美術與其他學科跨學科教學的綜合教育模式,融會貫通各學科知識[65]。2014年,美國又頒布了《國家核心藝術課程標準》,主張通過培育學生的藝術素養,加強各類藝術之間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為獲取、發展、表達和整合各種內容領域的意義提供機會[6]。

相較于美國凸顯藝術教育融通價值、開展跨學科教育、構建跨學科體系的實踐舉措,我國雖已于1999年將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序列,并提出了將美育融人學校教育全過程的教育理念[7],但美育的跨學科屬性仍未被廣泛認知,跨學科美育體系也未真正建立并付諸實踐。因此,美育應主動跳出學科知識設定的窠白,通過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來強化美育課程的綜合特性。以各藝術學科與其他藝術的融合、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藝術與真實世界的融合三層次為基點[60]192,凸顯美育的跨學科屬性,構建跨學科美育體系,在借鑒跨學科美育理念、政策的基礎上,不斷探尋由分科教學向跨學科教學轉型的現實路徑。

美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68]。這是柏拉圖一生深信不疑的信條。對跨學科美育體系的建構,不僅能夠為美育的跨學科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還能為其實踐的推進提供科學的指導方略和行動指南。惟有從觀念上樹立跨學科美育理念,從觀念上認可美育的融通價值,從理論上構思美育的跨學科體系,才能一改傳統美育過程中注重技能培育的應試化、功利化育人模式以及從小學起就教育下一代劃分學科之間聯系而非將其連接整合的固有模式,從而避免因分科教學模式所造成的年輕頭腦對知識加以背景化、整合化等自然稟賦的缺失[69],在教育實踐中實現美育與其他學科知識領域之間的跨越、融通、協商,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目標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動能。

(二)凸顯美育創新意蘊,推行創造性藝術教育

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關鍵在創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探索未知欲望的不斷加深,人類已經邁進了全民創新時代[70]。創新已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特殊天賦與機緣,而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但面對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我國教育體系如何支撐其創新思維的激發和創新能力的養成,如何應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指出的“西南聯大教會了我嚴謹,西方教會了我創新”[71]這一教育現實差異,成為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須解決的現實難題。這亦是世界各國都在竭力解決的共同難題。

李政道先生曾在《藝術與科學》的演講中舉例論證藝術與科學的完美融合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并一語中的地指出:中國教育之弱點就在于缺乏藝術與科學的融合[26]334。科技的進步發展,離不開藝術的支持,創新人才的培養,也絕不能脫離美與美育之維。在這一方面,英國的“創造性藝術教育\"(CreativeArtEducation)極大地凸顯了美育的創新意蘊,從美的維度證明了創新人才培養的可能。英國教育標準局2009 年發布的《共同描繪:學校的美術、工藝和設計》(Drawing together:art,craft and design inschools)評價標準及評價報告,2012年發布的《留下印記:美術、工藝和設計教育》(Mak-ing a mark:art, craft and design education)評價報告,2013年發布的《英國國家課程:藝術與設計項目的學習》(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art and design programmes of study)等,都將創造性作為報告的核心詞匯。《英國國家課程:藝術與設計項目的學習》開篇就指出藝術、工藝和設計是體現人類創造力的最高形式,主張通過這些高質量的藝術和設計教育吸引、激勵學生具備實驗、發明和創造自己的藝術、工藝和設計作品的知識和技能[72]。由此可見,創造性在英國藝術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當代社會,智力水平雖是創新的前提,但在個體智力水平相當的情況下,非智力因素(感性因素)往往成為能否實現創新的決定性因素[73]。正如馬克思所言:感性必須是一切科學的基礎[74]。以感性精神為內核的審美教育并非理性世界之外的沉默看客,而是一種能夠積極融入理性世界實際塑造中的創造性力量[75]。正是基于藝術給人帶來的獨特的感性體驗,科學才得以獲得創造的動力和創新的素材,人的感性經驗與理性建構才得以實現真正的統一。因此,對美育育人價值的挖掘不能僅停留于倫理道德層面,美育社會價值的凸顯也不能局限于其對應試教育的群體“響應”。在當下以科技為引、創新為導的現代化社會,如若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時代轉型,就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轉變重人倫、輕實踐,重技術模仿、輕藝術創新的傳統觀念,應時而變,在享受美育之“育美”本性給升學就業帶來新路徑,陶冶性給道德教育帶來積極效應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美育之自發性、個體性、主動性、創造性對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科技創新的現實意蘊與時代價值,通過對創造性藝術教育的推行,將美育的創新意蘊貫徹落實到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評價之中,轉化為美育實踐的不竭動力。

(三)正視美育“完人\"效力,培育自由全面之人

現代化的推進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為人類提供豐富物質資源的同時,也使人類逐漸忘卻了現代化的本質一—人的現代化。面對現代化進程中人落后于物的異化情形,西方學者給出了反異化的“破圈”方案。席勒出于對個體發展片面化、碎片化、畸形化的隱憂和資本主義初期發展階段人性分裂的事實,通過對“完整的人”理念的設想,構建了人性美學體系,提出了個體走向自由全面的美學路徑,將審美教育這一范疇與人的全面發展聯系在一起[76]。馬克思通過人的審美活動實現“人按照美的規律構造”以及“自由人聯合體”,將人的感性活動與審美活動緊密地聯系起來。他基于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勞動異化導致人與人相異化的認識[和在分工、私有制影響下形成的“總體性的人”孤立存在的抽象共同體的審思,不僅為破除人的異化狀態提出了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78],肯定了審美在協調人的感性與理性關系方面的作用,將培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能力作為審美教育確立的根本目的[7,還強調“一切人的自由發展”[80],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31]199,從而提出了形成自由人聯合體的偉大構想,實現了對席勒美育思想的歷史性超越。

如今,人類的進步滯后于現代化的發展,個體自身碎片化和個體之間分離化的現代化走向,也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時出現。但作為后生式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之優越性就在于:我們可以在審思西方異化、分化危機的基礎上對現代化進程中遭遇的同樣問題作出預判和準備,在借鑒西方反異化思想的理論中尋找破除異化、分化藩籬的有效之道。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美育,承載的不僅僅是富于形式的藝術性、流于表面的技巧性、浮于指標的量化性和疲于升學的效用性,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充滿異化、分離,理性泛濫、感性萎靡的時代,美育理應做好轉向倫理的重構準備,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扮演一種解決社會問題的連接性角色[81],以自身強大的感性號召力彌合現代人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精神裂痕,以美“育”全面發展之人才。學校美育應以藝術的形式引導學生實現主體之間內心的開放與互通,以更高的精神層次接納他人、社會與自然,從而形成一種心靈的共鳴、共生與共享,最終實現美育之育美、育人的本體功能。這是實現中國式美育現代化的根本路徑。

參考文獻:

[1]葉娟麗,李欣玥.“中國式 + ”系列概念考——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中國式現代化\"談起[J].理論月刊,2023(4):5 -16.

[2]任劍濤.從現代化的規范含義理解“中國式現代化\"[J].江漢論壇,2023(1):5-14.

[3]蒲智勇,賀祖斌.論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核心要義與推進方略[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3(5):50 -60

[4]孫杰遠.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問題[J].中國遠程教育,2023(6):1-10.

[5]杜衛.美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7]戴妍,黃佳攀.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思想形態、理論譜系及其世界意義[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5(1):76 -88.

[8] 韋懷,王兆璟.美育的論域厘清、價值澄明與詩意進路[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5(1):37-47.

[9]易曉明.新時代學校美育觀的確立與發展[J].教育研究,2024(9):91-104.

[10]陳劍.中國現代美育話語發生中的美育生長維度創新[J].天津社會科學,2023(6):128-139.

[11]宋偉.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的美育現代性問題[J].文藝爭鳴,2022(3):106-109.

[12]姜楠.中國美育學學科歸屬的理論探索和當代審視[J].山東社會科學,2023(12):71-77.

[13]陳濤,劉鑒.中國式現代化強國戰略:政策特征、邏輯關系及支撐路徑——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體系的政策分析[J].重慶高教研究,2023(2):23-35.

[14]肖貴清,唐奎.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1 -10.

[15]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N].人民日報,2025-01-20(6).

[16]胡陽.五育融合:時代內涵、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中國德育,2023(16):41-45.

[17]齊春麗.以美引善以美啟真以美健體[J].錦州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91-94.

[18]王俊,余虹.論美育哲學的當代使命[J].求索,2009(3):103-105.

[19]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579.

[20]張永琴,張娜,杜尚榮.立足美育推進“五育融合”的邏輯、機制與路徑[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7):70-77.

[21]李德輝.美育視角下審美素質養成研究[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51.

[22]劉冬梅.科技現代化支撐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J].紅旗文稿,2023(21):34-37.

[23]S·錢德拉塞卡.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M].楊建郵,王曉明,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24]昂利·彭加勒.科學的價值[M].李醒民,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357.

[25]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47.

[26]冉祥華.美育與創造力[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7]黃金來.論美育對創造力發展的促進作用[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4(2):102-106.

[28]程秀琴,關學精.以美育為突破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現代教育科學,2002(8):25-27.

[29]冉祥華.美育促進創造力發展的心理機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154-157.

[30]劉軼丹,曾華鋒,張煌.二戰與科學家的道德困境[J].倫理學研究,2011(1):72-76.

[31]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2]曾繁仁.人才·素質·美育[J].思想戰線,2003(3):132-136.

[33]《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22.

[3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347.

[35]蔡元培等.先生歸來兮:蔡元培,以美育改變中國[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

[36]孫勇,范國睿.我國學校美育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18(10):70-75.

[37]楊麗.“五育融合\"的歷史演進、現實困境及實現之策——基于新發展階段背景下的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21(4):1-10.

[38]檀傳寶.德育美學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119-121.

[39]何齊宗,張德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美育基本理論研究的歷程、進展與前瞻[J].高等教育研究,2022(3):15-24.

[40]李廷揚.美育即情感教育嗎?[J].畢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2005(1):86-89.

[41]吳家榮.美育也是一種愛的教育[J].美與時代,2004(8):4-5.

[42]曹暉.中國美育現代性問題與反思[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9-22.

[43]侯璽超,張秀芳.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審美關注與實踐融合[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5):423-426.

[44]劉志山,何曉晴.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美學之維[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132-137.

[45]閻光才.學校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基于心智結構的視角[J].教育研究,2024(1):52-66.

[46]盧世林.美育的本質與創造能力的培養[J].教育研究,2005(1):30-33.

[47]《中國美育思想通史》簡介[J].文史哲,2020(2): 2+169-170 [48]杜衛.中國現代美育理論的本土意義與歷史局限[J].學習與探索,2004(6):45-48.

[49]劉道玉.“李約瑟難題\"解析——中國為什么不能實現諾貝爾獎零的突破[J].學習月刊,2005(10):50-51.·教育強國建設·

[50]馮學勤.退回“維多利亞時代”?——EBacc 背景下的英國藝術教育發展趨向研究[J].美育學刊,2017(2):29-36.

[51]高德步.現代化之道:從異化到回歸[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5):17-27.

[52]李珊珊,易曉明.現代性危機下學校美育的窄化問題及其協調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4(6):17-22.

[53]杜衛,何茜,卞含嫣.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美育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專訪杭州師范大學杜衛教授[J].教師教育學報,2023(5) :11-20.

[54]郭嵐.理想與現實之間:社會美育的難為與可為[J].美育學刊,2023(6):46-52.

[55]祁林,宋雨.數字人文視野中的當代美育研究——基于CSSCI數據庫文獻[J].南京社會科學,2021(10):136-145.

[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57]王海軍,王翔.共同特征與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論十大關系》的當代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2024(1):31-40.

[58]李兵.西方美育思想后現代轉型的癥候與契機——基于真、善、美關系考察的視角[J].文藝爭鳴,2022(3):117-122.

[59]謝翌,趙方霞.美育課程價值取向的百年嬗變:課程標準的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20(2):27-34.

[60]夏雪梅.跨學科學習:一種基于學科的設計、實施與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4.

[61]胡泊,陳丹藝,嚴亞恒.哈佛“零點計劃\"發展的嬗變邏輯與實踐意蘊[J].比較教育研究,2023(12):63-70.

[62]劉沛.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續)[J].中國美術教育,1999(1):46-48.

[63]段鵬.美國《國家核心藝術課程標準》的內容、特點與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6(1): 122-127+121 :

[64]李剛,呂立杰.從STEM教育走向 STEAM教育:藝術(Arts)的角色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8(9): 31-39+47

[65]宋磊.STEAM教育理念下新時代美育跨學科教學策略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22(11):140-145.

[66]NCCAS.National CoreArtsStandards:AConceptualFramework forArtsLearning[EB/OL].[2O24-4-7].htps://www.na-tionalartsstandards. org/sites/default/files/Conceptual% 20Framework% 2007 -21 -16_0. pdf.

[67]韓紅萍.盧梭美育思想對當代中國學校美育的借鑒性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2:123.

[68]杜衛.美育論[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4.

[69]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3.

[70]毛越華.科技創新活動的動力源淺析[J].思想戰線,2013(S1):159-161.

[71]閻守軒.論創新教育——緣起關鍵出路[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1):1-4.

[72]GOV.UK.NationalCuriculumin England:Art andDesignProgrammesof Study[EB/OL].(2O13-09-11)[2024-0407].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art-and-design-programmes-of- study/national -curriculum- in - england -art -and -design - programmes -of - study.

[73]李雄杰.創新教育探索[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52.

[7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1.

[75]韓中健.現代美育觀的當下意義[J].藝術百家,2012(6):267-268.

[76]張玉能.席勒的人性美學體系[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37-54.

[77]余一凡,呂倩怡.人的現代化何以可能——論中國式現代化中人的現代化的三個向度[J].河南社會科學,2024(1):25 -32.

[78]韓小謙,羅浪沙.馬克思有機共同體思想的哲學思辯——基于共同體歷史演變的邏輯進路[J].廣西社會科學,2023(9):114 - 122.

[79]朱立元.論馬克思對德國古典美育思想的批判與超越——基于歷史哲學邏輯下的考察[J].學術研究,2022(4):142-153+178

[80]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81]馮煒.當代公共藝術的美學通路:從主體間性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J].藝術設計研究,2022(3):113-118.

The Basic Connotation, Realistic Problem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Chinese-Style Aesthetic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ANG Aimin,DONG Zexian(Faculty of Education,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Shandong,China,27316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realistic ecology of human nature distortion has emerged,and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in the era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gence,the concept of digital and machine-oriented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turned intoa fact of life.The cold educational machine and educational numbers impact and even erode the people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despite space and time,and also strongly callfor and promot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hatfits with the education inthe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styl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aesthetic education,with its value integration,advances the educational world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system,stimulates peoples pass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value innovation with its innovation implication,and promotes people'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with its \"all-round person\" effect.However,due to the difficulties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education,such as the insuficient integration value,the lack of innovation implication,and the poor effect of \"all-round person\",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releas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Chinese-style aesthetic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n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The only pathway is as follows:we should draw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and based on this,we should establish an interdisciplinary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promote creative art education,and cultivate free and al-round people,so as to follow up the pace of educational reform,and then seek to construct an aesthetic education program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pening up a development road for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o rejuvenate the country in a way that a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eaching,that is driven by innovation,and focuses on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aesthetic education;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aesthetic education;basic connotation;realistic problems;practical approach

(責任編輯:楊 波郭 蕓)

猜你喜歡
中國式美育現代化
紅領中尋訪中國式現代化的足跡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道德話語
學習論壇(2025年4期)2025-08-12 00:00:00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的理論探析和實踐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邏輯結構、核心要義與鮮明特質
邊疆治理現代化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學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風采童裝(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現代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二三区| AV熟女乱|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天天综合网色| 亚洲看片网|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看|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中文字幕第4页| 在线观看无码a∨| 一级黄色欧美|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69免费在线视频| 色婷婷狠狠干|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午夜免费小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国产99在线| 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理论一区| 日日拍夜夜操|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色播五月婷婷| 在线国产91|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91成人精品视频| 日韩成人午夜|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国产精品一线天|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91无码国产视频| jizz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伊人无码视屏| 国产特级毛片|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