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5)04-0024-10
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5. 04. 003
個性化學習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變革的重要目標,旨在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和動機信念等個人特征,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資源,通過“量身定做”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滿足其自我發展需求。盡管人們為個性化學習的實現不斷努力,但個性化學習在實際教學中仍面臨諸多矛盾:現有教學標準化評價體系無法滿足差異化學習目標要求,當前統一的學習資源無法滿足學習內容的定制化需求,規模化班級教學中以“整齊劃一”為標準的教學實施無法滿足個性化學習過程需求,等等[1]。這些矛盾成為學校開展個性化教育的主要阻力,個性化學習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育向縱深發展[2] O
遠程教育、數據共享、區塊鏈技術等崛起迅速,技術革新催生新業態。這些新技術、新產業一方面為真正實現“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提供了可能[3];另一方面遵循教育本質的技術與產業可以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系統性便利和科學性甄別[4]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浪潮回歸,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個性化學習帶來了機遇[5]。ChatGPT作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它能基于預訓練階段的模式和統計規律生成回答,并根據會話的上下文,與人類聊天交流。這一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為對話式學習賦予了新的內涵。ChatGPT賦能對話式學習的優勢體現在:轉換器模型技術能處理復雜語義邏輯和文本結構,生成定制化學習內容;思維鏈技術能解鎖大語言模型的推理潛力,循序漸進提供信息;自回歸采樣技術能基于對話歷史和反饋,動態生成內容,深化情感交互[。通過自定義問答模式和個性化對話方式,ChatGPT有望顯著改善傳統對話式學習中教師知識廣度、學習時間跨度以及學習評價準確度等方面的問題,使學習評價走向智能化、精準化和公平化[7],革新學習生態,實現歷史性超越。
ChatGPT在執行教育領域復雜任務方面展現出卓越的能力。與前一代人工智能相比,ChatGPT實現了智適應學習過程中尚無很好解決辦法的導學功能,在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方面具有潛力[8]。ChatGPT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指導和交互式幫助,為其提供有利于自主學習的條件[9]。作為教育技術應用,ChatGPT通過知識的智能生產和泛義傳播打破了地區之間的資源壁壘和知識獲取的時空邊界[10],改變了知識生產和傳播的方式。同時,ChatGPT還具有很強的智能感知能力,可以被廣泛應用于個性化資源推薦、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學生情感計算、智能閱卷等[11]。更有學者直接將這一技術應用于學術論文創作與科學學習之中,并提出“個性化學習指導”的應用范式[12]
ChatGPT在個性化教育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ChatGPT對語料與數據的高度依賴可能導致學業誠信遭質疑、師生過度依賴、倫理風險難應對等問題[13]。對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而言,過度使用ChatGPT將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弱化[14]。在教學層面,由于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知識層面展現出“百科全書式”的能力,可能會使教師的勞動流于對機器指令的執行[15],其專業化程度和地位都將被削弱,且ChatGPT生成的教學方案往往具有模板性和重復性,不加思考與改造直接使用不利于知識的傳輸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除此以外,ChatGPT可能會幫助學生作弊,破壞教育評分機制的平衡,導致教育不公平問題。
可以看出,ChatGPT通過介入資源供給、教學交互和評價反饋等環節,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個性化學習的深度融合。借助ChatG-PT技術,學習者可獲得互動式的學習體驗,輔助、增強和擴展其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然而,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智能時代的個性化學習在享受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需要面對和解決由技術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一、ChatGPT為個性化學習帶來的機遇
從社會學習觀點看來,心理的機能就是人、行為以及環境這三種決定因素之間的一種連續不斷的交互作用[16]。因此,個性化學習需要關注個體學習過程的整合,具體體現為關注個性特征、學習行為與學習環境三個方面。一是在個性特征上,為學習者提供定制化分析與專屬性資源;二是在學習行為上,記錄并糾正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實現真正的意義建構與生成;三是在學習環境上,創設和諧適切的情境以深化學生的啟發思考。
(一)構建學習者“自畫像”,實現智適應學習
個性化學習以個性化資源的提供為基礎,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學習者的情況。研究表明:以ChatGPT為基礎的智適應學習系統,可以記錄學生的知識水平并據此推薦合適的學習資源和練習[17]。ChatGPT的轉換器模型技術主要基于Transformer模型,能通過大量的語料庫進行訓練[18],理解并生成自然、流暢的語言。這種強大的功能源于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機制一注意力機制:它允許模型關注輸入序列中的不同部分,并通過計算向量之間的相似度來確定注意力分布。通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Trans-former模型能夠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數據和信息,從而構建學習者“自畫像”。“自畫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學習進程和反饋實時更新與動態調整。以“自畫像”為參考,ChatGPT可以智能地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為每個學生提供符合其學習特點和需求的學習路徑。這種智適應學習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減少無效學習時間,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除此以外,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識圖譜技術能讓每位學習者擁有專屬于自己的教材。知識圖譜作為一種結構化的知識管理工具,不僅能夠捕捉學科知識的層次結構,還能分析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它通過可視化技術描繪知識資源及其載體[19],挖掘、分析和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清晰地展示知識的當下狀態、發展進程和結構關系,從而促進跨學科的整合性學習,為學生提供更為廣泛、深刻的學科視野。ChatGPT通過創設知識圖譜,深入挖掘學生的學科興趣、學習歷史和個性特征,精準把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其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資源和教材。對教育者而言,人工智能的深度分析更是為學習者設計個性化學習路徑提供了寶貴的信息。知識圖譜還在問題解答和學科輔導方面發揮作用,如學生可以通過與知識圖譜交互獲得更個性化、針對性的問題解答和學科輔導服務。
(二)記錄并調整學習過程,促進生成式學習
個性化學習以意義生成為本質。生成式學習也被稱為生成性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與學習資源、環境、人員等要素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的過程[20]。ChatGPT通過記錄和分析學習數據,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實時且完整的“錯題本”,形成個性化學習記錄。學生參考個性化學習記錄,剖析學習思路與過程,不僅能夠更好地制定學習計劃,還有助于學生建立自我監測與反饋機制,促進學科思維的形成,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提升學習自信心。換句話說,通過ChatGPT的實時記錄,學生能及時獲得反饋,進而主動進行反思與修正,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體系和對知識價值的獨特理解。
ChatGPT遠不只是一個記錄器,它更是一個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層次學習的“超級導師”,體現在“超體量”“超廣度”“超深度”三個方面。一是超體量。教育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對人類和世界的探索欲望,并鼓勵其對人文、科學知識產生興趣。ChatGPT所涵蓋的超大體量的數據庫,能為學習者提供比較可靠的知識來源[21]。二是超廣度。通過與ChatGPT進行開放性問答,學習者有機會超越現有認知廣度,拓寬認知領域,反思現有知識和觀念,深人探索學術,邁向更高認知目標。三是超深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有一系列問題,或者希望就某個主題進行深入探討。ChatGPT的思維鏈技術支持人機連續問答和深度探討,能基于對話記錄提供更加連貫、深入的回答,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ChatGPT循序漸進地向學習者提供信息,合理把握對話節奏,動態調整語境,助力學習意義的生成。從學習意義誕生過程上看,ChatGPT與教師的作用已經十分接近,而其所具備的高效、精準、與無限耐心是一種極大優勢。
(三)創設和諧適切情境,助推自主學習
個性化學習以和諧適切情境為保障。《學記》對教學中的啟發誘導有如下闡釋:“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22]也就是說,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創設和諧的情境,使他們在愉悅中開啟思維,主動認識和解決問題,這就是最好的教學。
ChatGPT所具備的自回歸采樣技術是一種基于前文和用戶需求預測下文內容的計算方法,能讓大語言模型依據詞匯的概率分布,生成具有針對性和高度相關性的文本內容。這使得對話式學習不再局限于刻板的問答,而是根據對話歷史、學習者的實時反饋、不同場景以及人物性格設定,動態地生成和調整對話內容。同時,自回歸采樣技術還可以讓ChatGPT的回答更加自然、流暢,仿佛是一位“真正懂你”的學習伙伴。這種情感交互的深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更使得深度自主學習成為可能。在對話式學習的場景中,自回歸采樣技術深化了情感交互的層次,使得學習過程更加豐富和有趣,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探索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通過自回歸采樣技術,ChatGPT能夠為學習者設定多樣的對話角色。無論是嚴謹的教師、貼心的朋友,還是富有經驗的導師,ChatGPT都能靈活切換角色,增強對話的互動性和真實感。這種角色扮演不僅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能夠在與ChatGPT的互動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帶來更高效、更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二、ChatGPT為個性化學習帶來的挑戰
不少學者對ChatGPT在教育中的使用表示擔憂,認為其存在諸如訓練數據不準確、與人類互動不深人入、理解能力有限、數據泄露等問題。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于個性化學習,可能會加劇教育功利化、引發學生精神世界茫然、強化學生思維惰性以及束縛學生的想象世界等。
(一)知識異化風險:知識的易得性會加劇教育對效率的追求
ChatGPT所具備的知識生成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知識淺化現象,進而強化教育工具性與教學功利性。在傳統觀念中,人類被視為知識的唯一創造者和傳播者,但現代技術的進步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個領域展現出創造和生產知識的能力。現代技術讓知識獲取更加便捷、公平,然而實際教學中一味追求知識積累與考試成績的現象仍十分普遍。探究式、項目式學習等新的教學模式原本被寄望于糾正以往教育的偏頗,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削弱了新教學模式的矯正作用。在探究式、項目式學習等新教學模式提倡的開放性、過程性評價體系中,學生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而當學生不再尋求唯一的答案時,人工智能極高的知識生產效率吸引著他們依靠其快速獲得答案,這導致學生們缺乏深度閱讀和系統學習。
學習內容從數量來看越來越繁多,但從深度來看越來越淺薄,只求速成卻忽視了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在有限的時間中快速提高成績,依托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個性化學習被視為一對一的課程強化與考試輔導的便捷工具,加上即時、便捷的回復功能,進一步強化了應試土壤之下的超前學習、過度學習與虛假學習等行為[23]。如果學生在大數據輔助下的學習僅以應試為最終目標而非關注真正的發展,學生對符號文字的低層次識記能力將無法轉化為更高階的實踐創新能力。大數據時代的個性化學習變成以測評為導向的分類學習,這種方法不僅以數據標注、預測、評估、區分學生為特點,同時還加深了教育競爭和焦慮,進一步加劇了教育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趨勢[24]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為知識的儲備與生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無約束的便利也有可能成為教育變革的障礙。在教育實踐仍以傳統班級式集中授課模式為主的時代,思維的確定性與技術所帶來的開放性仍是一對矛盾[25]
(二)關系異化風險:個性化支持與人文關懷的失衡
利用大數據對學生進行圖譜分析和精準畫像,能有效促進個性化學習。相較于教師與同伴,學生或許更愿意與ChatGPT進行交流。虛擬世界的溝通一旦占據主要或重要地位,可能會導致學生與人文性、藝術性和多樣性等生命特質漸行漸遠,陷人由數據構建的“鐵籠”之中。對學生所處環境有深入的了解并為其提供幫助和指導至關重要[26]。了解環境不僅需要考慮學生的文化背景,還需要了解他們的個人經歷和生活環境。作為獨立于人類精神世界的技術客體,人工智能基于預設算法和規則生成的虛擬環境生成回答。雖然技術進步帶來的虛擬環境越來越個性化,但注定無法成為人類的精神本體
學生厭學或表現不佳,并不完全是迷茫與不解所致,更深層次的是愛與關懷的缺失。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始終是第一位的。ChatGPT的回應不具備人類情感和主觀體驗,更不具備人類的情商、同理心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其所給出的回答難以從個體主觀心理出發,其中的意義生成仍需靠人類自己。對于心智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學生來說,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鴻溝容易讓人感到無力,漸漸疏離真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對個體而言,人際關系的冷漠同時伴隨歷史感、審美創造能力和愛的能力的喪失[27]。ChatGPT僅能與學生生成對話,而教育者則通過語氣、眼神、肢體動作等向學生傳遞信息,其中的差異在于:教育者作為人而共情,其關懷能給予學生力量。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是學習的一部分,人文層面的共情關懷才是學習者的永恒動力。
(三)主體異化風險:學生主動讓渡自身的思考能力
對ChatGPT等人工智能產品的依賴,可能會減弱學生長期記憶和深度思考的能力。現成的答案使得人們不必踏出舒適圈去尋找創新靈感與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網絡上不需要智慧,甚至排斥智慧[28]。互聯網搜索引擎使學生可以輕松得到各種信息,知識的記憶不再重要。而ChatGPT比一般的搜索引擎更加智能,使學習者產生依賴。長此以往,利用大腦來記憶與思索的能力下降,導致“到處都是信息,唯獨沒有思考的頭腦”的現象。
這種“偷懶”模式會直接反映在學術誠信方面[29]。隨著ChatGPT的普及,許多學生開始利用它完成作業和考試,有些學生甚至因此獲得了不錯的分數。在傳統的學術誠信監管模式下,教師往往通過比對文章結構、論述邏輯以及語句風格等方式來判斷是否存在抄襲行為,但ChatGPT本身擁有的海量數據庫使得它能夠生成高質量、語義連貫且符合語法規范的文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傳統方式識別抄襲的難度。因此,許多學校和機構明文規定禁止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完成作業、考試或者論文。然而,對于這些規定是否應該實行及其實際執行效果卻存在一定的爭議。一方面,由于ChatGPT的“偽裝”能力較強,即使采取限制措施,也難以完全杜絕學生使用ChatGPT的行為。另一方面,禁止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也將使這些工具在教育領域可能發揮的作用被拒之門外。
(四)算法異化風險:學生的想象世界被邊界明確的算法所限制
康德指出:想象力是把一個對象甚至當它不在場時也在直觀中表象出來的能力[30]人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在于人擁有想象力,透過想象力我們可以平等、無規則地發展適應不同生活境遇的工具和能力。自前,人工智能處于一個由給定程序、規則和方法所明確界定了的有邊界的意識世界[31],其無法進行真正的創造,答案同質化嚴重。存在主義觀點認為:人的本質并非預先確定,而是通過持續的“存在”而不斷創造的,因此人是擁有自由選擇、具備自覺責任感并不斷自我超越的存在。而智能算法通過高準確性的編碼預設學生“假定存在”,為個體想象力發揮設置了壁壘,一定程度上封閉了個體超越認知邊界的可能。換句話說,這一由他者創生的體現集體智慧的“知識庫”可能會超越個體具身體驗和省思能力而成為主導力量。在智能算法的個性化輔導下,人也會成為算法中的一環,一個整全的人會被算法分解并賦予標簽。這意味著他或她會被限制在特定的角色和期望中。學習者的所有行為和思想都在無形中被規定,無法探索和發現新的可能性。
當學習者完全信任算法,依賴且完全服從于智能算法的安排時,ChatGPT的角色逐漸從服務者轉變為決策者,作為思維主體的學生成為馬爾庫塞筆下“單向度的人”。在被具有高度準確性的科技所征服后,學生可能會自我設限,主動切斷多元信息渠道。知識和技能從來都不是教育的全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性才是更加重要的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教育倫理的第一原則一尊重、釋放師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成為自主地持續發展的人一是至關重要的。
三、基于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個性化學習應對之路
智能時代為個性化學習帶來機遇和挑戰,個體學習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需要處理好自身與技術的關系。個性化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知識構建需要個體思維的參與,而不是依賴機器的智能推薦。智能時代實現個性化學習需要學生根據自身學習需求理性審視并合理利用機器提供的服務,塑造人機共生的教學共同體[32]。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主動學習為內驅力,以良好的情感體驗為促進力,以主體意識為支持力,以創新意識為生命力,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動性,增強對學習的掌控力。
(一)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內驅力
主動學習源于學習者對知識的內在追求和自我提升渴望,是個性化學習的關鍵動力。以主動學習為內驅力,突顯了學習活動中學習者的核心地位與主動性。
主動學習以智能使用力為動力。在主動學習過程中,挖掘人工智能的多種功能,讓人工智能驅動認知形成,做到為我所用。Chat-GPT等智能助手在對話式學習中的應用使得主動學習的內涵更加豐富:一方面,學生不能單純地將解決問題視為智能工具的唯一目的,而應通過與ChatGPT的深入對話,實現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學生要反思自身,反思對話的過程與結果。ChatGPT終究是一個語言大模型,其反饋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容錯性和泛化性,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理解和運用反饋信息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再反饋素養”。在與ChatGPT進行一系列會話后,學習者應全面評估自己的表現、機器的反饋以及整個學習過程。
主動學習以自主學習力為基礎。個性化學習尊重每位學習者的獨特性,要求學習者根據自身興趣、能力和需求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涵蓋了三個基本要素:自我計劃、自我調控以及自我評估。其中,自我計劃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習目標和需求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和策略;自我調控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行為、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進行實時觀察和調整;自我評估是指學生在學習結束后對學習效果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充分利用ChatGPT的智適應學習功能,構建學習者“自畫像”。
主動學習以個體理解力為核心。在智能時代,許多問題都能夠通過人工智能得到解決,這使得許多將學習目標定位為獲取問題答案的學生在使用這一工具后的學習效果反而有所降低。事實上,知道答案并不足以使人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學生需要深人探究問題的本質和根源,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主動學習模式下,學生主要通過參與寫作、對話、問題解決過程等來推動學習,這些活動要求學生深度參與,這與傳統的被動學習形成鮮明對比
(二)良好的情感體驗:個性化學習的促進力
良好的情緒情感體驗是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和動機,增強學習體驗的重要動力。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服務助力良好情緒體驗生成。首先,在ChatGPT精準的個性化反饋和貼切的情感識別功能下,學習者可以通過學習操作規則并進行基礎會話來熟悉ChatGPT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人機交流的有效策略是關鍵,同時可以設定一些特定的個人信息和需求,比如學習風格、學習目標、興趣愛好等,將ChatGPT定制成符合個人需求的智能導師。其次,提供完整的背景信息和具體細節,使ChatGPT了解學習者的情緒狀態,更好地回應和理解學習者的需求。最后,與ChatGPT建立情感聯結[33],比如使用“你好”“謝謝”等用語,激發其情感對話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使得良好的情緒體驗更真實。在智能時代,學會與機器人進行具有良好情感體驗的溝通是學習者需要具備的技能,但人機交流絕不能完全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通過具身交流,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知識的實際應用,從而更好地領悟知識的內涵和價值。
(三)主體意識:個性化學習的支持力
主體性是個體優秀品質和個性特征的集中體現,它涵蓋了身心的健康發展、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是人得到良好發展的綜合表現[34]。學習者作為具有思考能力的個體,在與ChatGPT進行對話時應該具備強烈的主體意識,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并進行批判性思考。
主體意識需正確認識技術客體,以獲得環境支持。人工智能具有“擬人性”[35],在對話中以他者的形式存在,與作為學習者的主體進行平等對話。需要警惕的是,大數據帶來的技術理性正剝奪人們的主體性,逐漸將其讓渡給智能工具。正確認識人工智能這一技術客體,摒棄“技術萬能論”和“技術替代論”等思想,超越技術理性,以人的主體性成長為衡量尺度[36] 。
主體意識需依據經驗保持獨立思考,以獲得能力支持。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擁有自己的體會與感受,在面對人工智能時,應當培養批判性思維,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思考其提供的信息和建議。此外,積極參與實踐和創新也是關鍵。學生應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對技術的理解和應用,同時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實現技術與個人能力的完美結合。通過這一系列努力,學生不僅能夠在與人工智能的交互中保持自己的主體性,還能更好地利用這一技術為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增添更多可能。
(四)創新意識:個性化學習的生命力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知識唾手可得,個性化學習變得更加便利的同時,也使學習者思維陷入停滯不前的風險。大型語言模型目前的重要局限之一是原創性問題。在ChatGPT出現之前,人工智能已經在以計算和推理為主要思考和決策方式的領域超越了人類,然而在某些需要直覺、靈感、頓悟和創造性思維的領域,人工智能還遠不及人類。學習者在利用ChatGPT為自身的學習服務時,需要熟知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如編程知識、數學知識、統計學知識等。在面對復雜問題時需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方法和工具,結合跨行業的知識來尋找解決方案。隨著科技的發展,工業革命形成的專家分工體系正逐漸被打破,個體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參與更廣泛的事務。學習者需要加速從工具使用者向工作創造者和決策貢獻者的轉變。
四、結語
智能時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目標是轉向人工智能教育,推進教育智能化[37]ChatGPT以其強大的功能和無限的潛力,為人類描繪了一幅更加公平且高質量的教育圖景,未來人類的智慧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潛能也將得到更深層次的挖掘。教育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知識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ChatGPT所展現出的智能化、個性化特點,使得教育能夠更加精準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從而培養出更加全面、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南中,邢西深.大數據支持大規模個性化教學的發生邏輯[J].終身教育研究,2021(2): 20-28+39 車
[2]周琴,文欣月.從自適應到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個性化學習新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0(9):89-9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4]張學敏,周杰.技術變革下“個人全面發展\"的教育選擇——新時代馬克思核心教育思想再認識[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6) :7 -17.
[5]牟智佳.“人工智能 + ”時代的個性化學習理論重思與開解[J].遠程教育雜志,2017(3):22-30.
[6]戴嶺,趙曉偉,祝智庭.智慧問學:基于ChatGPT的對話式學習新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23(6): 42-51+111
[7]戴嶺,胡姣,祝智庭.ChatGPT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方略[J].開放教育研究,2023(4):41-48.
[8]顧小清.ChatGPT對教育生態的影響[J].探索與爭鳴,2023(3):30-32.
[9]周洪宇,李宇陽.ChatGPT對教育生態的沖擊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02 -112.
[10]夏立新.ChatGPT對教育的多重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3):9-12.[11]吳砥,李環,陳旭.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教育應用影響探析[J].開放教育研究,2023(2): 19-25+45 業
[12]ZHAI X. ChatGPT forNext Generation Science Leaming[J]. Crossroads,The ACM Magazine for Students,2O23(3):42-46.
[13]王佑鎂,王旦,梁煒怡,等.“阿拉丁神燈\"還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教育應用的潛能與風險[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3(2) :48 -56.
[14]詹澤慧,季瑜,牛世婧,等.ChatGPT嵌入教育生態的內在機理、表征形態及風險化解[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3(4):3-13.
[15]王沖,張雅君,王娟.社會大眾如何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對 B站 ChatGPT話題彈幕文本的輿情主題與情感分析[J].圖書館論壇,2024(10):61-71.
[16]班圖拉.社會學習理論[M].陳欣銀,李伯黍,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87.
[17]宋崔,林敏.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下教師的工作變革:機遇、挑戰與應對[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7) :78-90.
[18]張夏恒.ChatGPT的邏輯解構、影響研判及政策建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113-123.
[19]秦長江,侯漢清.知識圖譜——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新領域[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1) :30-37+96
[20]OSBORNE RJ,WITTROCK M C. Learning Science:A Generative Proces[J]. Science Education,1983(4):489-508.
[21]鄭永和,丁雨楠,鄭一,等.ChatGPT類人工智能催生的多領域變革與挑戰(筆談)[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 :49 -63.
[22]顧樹森.學記今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8.
[23]周倩,薛毅恒.數字時代學校治理風險防范的核心議題[J].新教師,2023(11):6-9.
[24]金生鉉.大數據教育測評的規訓隱憂:對教育工具化的哲學審視[J].教育研究,2019(8):33-41.
[25]嚴松.數字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財富思想的在場邏輯及價值意蘊[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5-22+105
[26]MAHONEYJL,WEISSBERG RP,GREENBERG MT,etal.Systemic 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Promoting EducationalSuccess for all Preschool to High School Students[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21(7):1-14.
[27]賈英健.論虛擬生存[J].哲學動態,2006(7):24-29.
[28]葉啟政.虛擬與真實的渾沌化——網路世界的實作理路[J].社會學研究,1998(3):50-60.
[29]COTTON DRE, COTTONPA,SHPWAYJR. Chating and Cheating: Ensuring Academic Integrityinthe Eraof ChatGPT[J].Innovations inEucationandTeaching International,InnovationsinEducationandTeaching International,O24:22829.
[30]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
[31]趙汀陽.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何以可能?[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9(1):1-8.
[32]杜尚榮,潘舒愛雪.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學方式變革的邏輯與路向[J].教育文化論壇,2024(2):68-76
[33]趙露露.使用、擴散、狂歡:ChatGPT的用戶特征及使用動機分析[J].今傳媒,2024(3):30-33.
[34]王策三.教育主體哲學芻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80-87..[35]張敬威.ChatGPT的教育審思:他異關系技術的教育挑戰及應用倫理限度[J].電化教育研究,2023(9): 5-11+25
[36]辛繼湘,李瑞.人是技術的尺度——智能教學中人的主體性危機與化解[J].中國電化教育,2023(7): 23-28+42
[37」彭紹東.AIGC時代基于雙向賦能的人工智能教育創新框架[J].教育文化論壇,2023(4):12-26.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and Responses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in the Intelligent Era: An Analysis on ChatGPT
YEBo,CHENShengli,DENGZiqian(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China, )
Abstract:The technological wave led by ChatGPT has profoundly impacted education, garner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across various sectors globally. The transformer model technology,reasoning chain techniques,and autoregressive sampling methods inherent in ChatGPT provide new dimensions to dialogic learning,facilitating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with technical conditions in the aspects of providing personalized resources,the generation of learning significance,and the creation of learning contexts. However,it poses challenges to personalized learning,including exacerbating the utilitarianism in education,inducing confusion in students'mindset,reinforcing cognitive inertia,and constraining students‘ imaginative capaciti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learners must cultivate fundamental qualities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based on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igence,that is,driven by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active learning,supported by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underpinned by a sense of subjectivity,and sustained by a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 intelligent era;personalized learning;ChatGPT
(責任編輯:梁昱坤 郭蕓)